高树秀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从小养尊处优,被父母过分溺爱和娇惯,受挫折少,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一旦遇到困难,会痛苦不堪,不知所措,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而往往采取回避、逃脱的方式,有的甚至轻生酿成悲剧。因此,对中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挫折成因;困惑;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27-02
当代社会,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怕孩子受委屈,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锻炼,生活得无忧无虑。结果孩子好比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法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心理障碍问题非常突出,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消除障碍,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所面临的挫折及成因分析
1.心理挫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现象突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的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不愿接受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如:上学期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在开学之初,他干什么事都挺积极、挺热情的。后来我发现他上课总是无精打采,跟同学交谈也少了,眼神里面充满了迷惘。一个热情好动的学生怎么一下子就变了,为什么呢?我利用课余时间,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问他是怎么回事。开始他不说,经过我多次追问后,他才道出他心理的苦闷:“我们班上同学大多是城里的孩子,家里富裕,应有尽有。而我跟城里的学生相比,简直就是乞丐。在这些学生面前,我总觉得我低人一等,自己心里面很自卑,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原来这位同学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完全是由自卑心理引起的。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多次找这位同学谈心,指导他如何端正心态,如何在同学中平等相处,尽可能地发现他的优点,让其释放光芒。并引导其他同学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培养他的自信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位同学又恢复到往日的学习生活状态。
2.学习挫折。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引起的挫折。现在许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对子女寄予殷切期望。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升学率、学生成绩仍是衡量学校、教师实力的重要标准。学生压力大,一旦成绩不好,挫折感就“油然而生”,表现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我班还有一个叫尹立杰的女同学。刚升入初一的第一天,我就发现她很自信,做事干净利落,这样我安排她任班里的卫生委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她认真负责,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可是在第一次学情检测后,她的成绩很不理想。从此,她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干劲。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及时与她谈心,帮助她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鼓励她重拾信心。并与任课教师沟通,在课上课下多关心她。很快,她的成绩赶上来了,她也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3.交际挫折。现在的中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加之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因忙于事业,无暇顾及他们,有的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说心里话,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一旦遇事不顺心的事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4.亲子关系挫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导致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对学生的缺点看多而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一次失败就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
5.环境挫折。青少年期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
二、对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学校与教师遇到的困惑
1.家庭教育的迷失。父母的人格素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独生子女的家庭占绝大多数,为了让子女成“才”,家长对子女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在学业上寄予厚望。在情感方面上,有时不讲原则,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缺乏独立性,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2.漠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家长忙于工作而忽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疏于沟通;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多,父亲或母亲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容易造成爱和家庭教育的扭曲。
3.观念。《义务教育法》对学校和教师规定诸多,对家长要求却是轻描淡写,造成很多家长不负应尽责任,却不受法律和道德谴责。
4.学校教育的错位。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仅仅局限在中考成绩上,学校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需求,只能是强化文化教育,弱化德育、美育以及情感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得到很好确立。教师因素:在“一分决胜负,一考定终身”的强大压力下,教师眼睛只能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这导致部分学困生逃学、厌学。
三、家校生三方对策思考
1.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成败观是应对挫折的基石。我们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还要教育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成败观,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灰心,要有坚持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2.榜样的力量是激发自强精神的源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代的屈原、越王勾践、司马迁,现代的科高士其、张海迪,还有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特困大学生们,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经历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教材。
3.在实际磨炼中提高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练机会,如开展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教学中提高坡度,设置学习障碍,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顽强不懈的恒心。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务工,参加一些体力消耗较大的劳动,开展各种比赛和郊游等,在实际磨练中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及家务劳动,鼓励孩子们参加军训、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
4.学校要利用班会课、健康课,普及知识,介绍方法。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会课和健康课的时间,向学生传授适量的心理学知识,传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5.做好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对学生的挫折教育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取得家长的认同,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
总之,对待挫折我们应教育学生既不必害怕也不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难而上,在征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深入人心。为使青少年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我们要精心组织好教育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