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04-29 15:13马诚
考试周刊 2013年51期
关键词:梯形周长情境

马诚

现行新课程标准下的试卷题目比较灵活、开放,应用性强。学生对题型不熟悉,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弱,以致解题错误。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问题。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意识或者不注意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此方面有诸多欠缺。基于此,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探讨尤为必要。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此进行分析。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问题教学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所以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提问欲望的有效途径。因为有些教材内容中的问题情境不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中寻找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可以在新鲜事物、新旧知识及生活经验的联系中探寻激发点,并且在问题情境中加以渗透,使学生思维上有知识基础、学习上有方法准备、探索上有浓厚兴趣。呈现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实验的形式展示,通过实验发现数学问题。如:“百分数的应用”的问题情境,老师现场做了一个实验:把糖倒入水中。(边说边做)老师这里有一杯凉开水,有一些糖,如果我把这些糖倒入水中,这杯水就变成了——糖水。你能根据老师刚才的实验,提出与百分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吗?另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课件展示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思维。其中讲故事可以是教师自己讲,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展示故事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件动画的展现形式也可以是图片、文字,半图片半文字,表格,动画配以音乐,等等。这样呈现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急于探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究知识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提出开放性和有价值的问题。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练习中的问题情境。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请大家观察这张纸,你能提出一些有关周长的问题吗?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生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2:如果从这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3:剪剩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提出来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哪些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交流讨论的?

在以下情境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关于周长计算问题,再由学生自己整理,从中发现哪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整理、比较问题的过程,使他们体会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合理性、开放性、探讨性。

2.利用激励评价,让学生敢问

学生能够敢于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结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措施,鼓励学生,让学生敢问。

(1)教师创造“语言环境”,为学生敢问提供信心。

教师应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语言环境。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只要激励他们同时又给他们胆量,他们就愿意去做。在学生提问前,教师可以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同学们发现了这里藏着的几个问题吗,哪位勇敢者愿意先来说说你的发现?”“今天的‘小星星等着你们来摘取,要是问题提慢了可能就没了,愿意说的加油了。”等等。而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表现出非常高兴的样子:“你真爱会思考,老师就喜欢你与众不同的问题!”“你真会提问题,是我们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暗示学生学习中问比不问强,应该大胆地提出问题。

(2)教师创建“学习小组”,为学生敢问提供可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建立提问的学习小组也是一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的方法。分组时优差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全组可以加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每周评出最佳提问小组和最佳提问小能手,并获得一枚“提问章”,记入个人学习档案。为了能在小组中当最佳提问能手,学生都认真开動脑筋,畅所欲言。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从而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3.掌握提问的时机,使学生会问

在所调查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教学生怎样解答,而不教学生怎样提问。课堂上绝大部分的问题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总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扼杀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识,只会盲目地解题。所以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提问。

(1)在猜测中激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经验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需要证明后才能下结论的。有猜测就会有问题、有验证。比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今天由大家来考老师,请你们任意报一个数,我都能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信不信?试试看。

生:110283。

师:110283能被3整除。

生:老师,你这么快,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那你们先来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会不会与数的末尾有关,数的末尾是3、6、9的。

生2:不对,13、16、19都不能被3整除。

生1:那与什么有关呢?

这时学生陷入了思考中,努力想找到一种可能与此有关的猜想。这种猜想能使学生产生提问的意识。

(2)在探究中启问。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都非常强调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探究。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所提的每个问题有可能成为你探究的方向、探究的关键,能帮助你解决探究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拿出两个等底等高完全一样的梯形,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梯形面积的求法。实验进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要拿两个等底等高完全一样的梯形来做实验呢?如果只有一个梯形,能否探究出梯形面积的求法?这个问题恰好是这个试验的难点,就因为要降低难度,所以才用两个等底等高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探究。可见学生思维很活跃,他们不喜欢按老师的要求做,喜欢独具一格。于是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思路研究这个梯形面积的求法,看看你的研究与大家的研究结论是不是一样。正是由于这位学生的积极观察和思考,在探究中动态生成了这一问题,才使这堂探究课更深入也更有意义,给课堂增添了许多亮色。

(3)在比较中提问。

比较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几道题的异同点、几道解法的异同点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确定它们之间联系的思考方法。如:“连减的简便计算”的教学片断。

出示:234-66-34

师:这道题会计算吗?你能用几种不同的简便方法吗?

学生中出现了以下算法:①234-34-66;②234-(34+66)。

师:同学们仔细比较一下,为什么这两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因为它们第一步都是100。

师:如果改为266-66-34,现在又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中出现:266-(66+34)和266-66-34。

师:比较这两题的解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它们的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而第二种方法却顺序不同?

师:是呀,那你们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找出原因。

学生在比较两题的解法中,得出了连减算式的简便方法有两种,明白对于不同的连减算式的运算,要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不能盲目使用。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不唯书、不盲从,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弊端和教学模式,树立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得到最佳发展的理念。

猜你喜欢
梯形周长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玩转梯形
不同情境中的水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巧算周长
梯形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