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向阳
摘 要: 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地区、文化层次差异,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知识性错误。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易混淆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对初中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易混淆问题 纠正
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在一些边疆或偏远地区的城镇和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中,历史专业毕业者不是很多,因此,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得知识储备不足,还有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我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时常发现这类问题,现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将教师常见的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关于“开元通宝”的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2001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讲述了唐朝对日本的影响,课本第30页右上方展示了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珎”,用以比较说明日本的货币受唐朝货币的影响。然而,有的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错误地讲述为:“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铸造的。”这些教师都是按字面理解,并没有注意到图片下面“始铸于621年”的提示,更没有深入了解“开元通宝”这一货币的铸制经过。
唐朝建立之初,通货状况极度混乱。《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1]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我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实现了价值尺度的一体化,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而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则是从713年至741年。由此可见,“开元通宝”中的开元与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并无关联,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于台湾的“统一”与“回归”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2006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有“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早日回归”这样的陈述。
台湾曾在明朝中期和甲午战争后两度被外国殖民者侵占,又分别在1662年和1945年回归祖国。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形成了两岸对立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岸关系已经由原来的“誓不两立”发展到“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虽然目前两岸双方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然而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一立场,在台湾问题上,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因此,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在谈到当前海峡两岸之间关系时应该用“统一”一词陈述,而不能用“回归”一词。
以上两个问题仅供老师们参考,不妥之处,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旧唐书·食货志.
[2]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