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普通班情感因素研究

2013-04-29 00:44:03汪铭王达金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普通班情感因素

汪铭 王达金

摘要:分级教学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影响普通班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问题。本文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分析了影响普通班英语学习“三因素”,提出了调动普通班英语学习情感因素的“三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普通班;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2-03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大学新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差别,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学校采用不同难度的测试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授和习得效果(蔡威,2006)。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生源参差不齐。在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大学英语分级方案,如我校主要通过新生入学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将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提高班和普通班,并对其实施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案。普通班以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为主,逐渐培养其英语听说等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影响普通班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问题。

一、情感过滤假设与普通班英语学习情感因素分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使接受显然同等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却不是同样获得成功的原因时,声称“心理障碍使得语言习得者没能充分利用所接受到的利于语言习得的可理解输入”(Krashen,1985:3),并就此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克拉申在情感过滤假设中将情感因素分三类.(1)动力:动力大的学生习得更多;(2)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习得更多;(3)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情感,像过滤器一样控制习得者输入和吸收的语言量,语言输入只有通过情感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并为大脑吸收内化。情感过滤越低,动机越强,自信心越强,焦虑越低,越有利于二语习得能力的发展。相反,如果心理障碍大,学习者焦虑感强、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信心,恐惧、害羞等情感高,对语言输入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语言输入则难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从而会影响二语习得。新生入学要面对英语分级的现实,进入普通班学习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挫败感和心理不平衡感,从而减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通班的学生往会产生心理落差,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低估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的英语学习焦虑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单词记忆焦虑,课堂发言焦虑,教师纠错焦虑,听说焦虑和考试焦虑等。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普通班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动力、自信心、焦虑三种情感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在激发动力、鼓舞自信心、减缓焦虑的同时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普通班学生情感障碍问题,提高班级整体英语教学水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级教学目标的保障。

二、调动普通班英语学习情感因素的策略

克拉申研究语言习得与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指出影响二语习得者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种: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普通班英语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情感因素,激发英语学习积极性,释放其学习潜能,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分级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同时,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在关注学生认知(cognition)的同时,不应忽视学生的情感(affection),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在努力帮助学生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的培养(杨晓春,2008)。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和人文主义教学理论,结合我校普通班与提高班的英語教学比较实践,普通班英语教师在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方面可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1.通过教学创新激发英语学习动力。创造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个体活动朝着一定目标努力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心理学家Rotter在研究“动机(Motivation)”时认为“期望值”与“诱发力”呈正相联系,“期望值”与“诱发力”相加的和就是动力(Rotter等,1972)。动机在英语学习中起着激发学习行为、指明学习方向的作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稳定的英语学习动力,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首先要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同时,教师要善于教学反思,创新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其学习兴趣;努力将英语学习拓展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非传统的教学手段,营造全方位的、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2.通过形成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自尊心(self-esteem)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自尊就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与认识。”(Arnold.J,2000)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自尊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评价与认识。自信则表现为一个人对自我形象的认可程度。自尊源自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实际上它就是个人的自信程度,我们的内心体验和外界的交往均影响自尊,它就是在人们自身经历积累和外部世界对自己的评价基础上逐步形成的。(Peter Skehan,1996)。在英语学习方面,自信心体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外语学习能力的积极评价。自信心强的人容易产生促进性焦虑,而自信心弱的人则容易产生退缩性焦虑。普通班学生英语学习主动性弱,自信心不强,自我效能感偏低。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形成性评价机制可避免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之在成功的英语学习体验中增强信心,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普通班教师应通过形成性评估,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通过营造轻松学习氛围降低焦虑度。Jane Arnold 在“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中對焦虑的定义是:Anxiety is quite possibly the affective factor that most pervasively obstructs the learning process. It is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feelings such as uneasiness,frustration,self-doubt,apprehension and tension. (Arnold. J,2000)Horwitz等认为,外语学习者往往出现三种焦虑:(1)交际焦虑,即在用目的语交际中,因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出现的焦虑;(2)消极的社会评价,即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或使用外语时,因怕丢面子而表现出的焦虑;(3)考试焦虑。即外语学习者在考试时所表现出的焦虑。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或形式的焦虑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Horwitz等,1991)要消除普通班学生的退缩性焦虑感,建立融洽的课堂合作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首先,提高学生对新班级的认同感,帮助他们克服交际畏惧。适时开展英语合作学习是减轻普通班学生退缩性焦虑的有效策略。合作学习是学习者在小组内通过交流、沟通、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途径(叶丹、任培红,2010)。合作学习可通过交流,消除焦虑,增强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心和自尊,促进交际,营造积极的课堂情感气氛。其次,教师要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情绪的调控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英语教师要研究和分析普通班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积极消除或降低他们在外语课堂学习中的焦虑等消极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多鼓励、多表扬,尽可能避免直接批评,讲究纠错的艺术,同时积极寻求课下与学生交流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升华师生的情感基础,为实现师生知情互动、课堂评价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实现分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和人文主义教学理论,个人动力、自信心和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像一个语言输入过滤器,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到达语言习得机制并为大脑吸收。积极愉悦的情感促进学习,消极压抑的情感则阻碍学习。外语学习过程中,低焦虑状态对习得有利,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可促成积极情感因素形成。调动普通班英语学习情感因素“三策略”在我校2010级和2011级本科生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普通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得到激发,90%以上的学生反映对英语特别感兴趣或较感兴趣,英语学习自信心普遍提高。课堂氛围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其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新的举措,如何消除英语学习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是保证大学英语分级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普通班教学质量,需从情感“三因素”着手,积极实施调动普通班英语学习情感因素的“三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摆脱心理阴影,克服学习障碍,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英]Arnold,J.程晓堂(导读)情感与语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Horwitz,E.K.& D.J.Young. Language Anxiety: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3]Jane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5]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rgamon,1982.

[6]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7]Peter 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6.

[8]Rotter,J.B.,Chance,J.E.& Phares,E.J.Applications of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M].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72.

[9]蔡威.浅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内江科技,2006,(3).

[10]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任志强.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13]盛芊芊.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成熟模式和常见问题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4]杨晓春.弘扬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15]叶丹,任培红.通过降低外语课堂焦虑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1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7]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8]张国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管理难题及系统解决方案[J].保定学院学报,2010,(3).

[19]张葵.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20]郑建新.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6).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省级教研项目(项目名称为“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项目编号:2011032)资助

作者简介:汪铭(1980-),女,湖北孝感人,硕士,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翻译;王达金(195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普通班情感因素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农村高中普通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面向普通班的尖子生培养策略探究
青春岁月(2017年3期)2017-03-31 10:16:44
浅析品牌设计中体验营销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应用探讨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