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依恋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3-04-29 23:13:48王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王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依恋风格的相关理论,着重探讨了依恋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依恋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根源性问题,即对其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态度上,这两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依恋风格对个体的自我评价、压力事件应对和人际交往上。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倾向于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评价,对他人体现出信任和关心。不安全依恋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依恋风格;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压力应对;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70-02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研究发现,在出生的最初几年,抚养者(主要是父母)与孩子所建立的依恋风格,会直接影响孩子成人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依恋是指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而依恋风格是指人在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安全程度。不同的依恋风格形成的差异对个体的人际行为具有终生的影响。鉴于依恋风格对个体心理的重大影响,本文将依恋理论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阐述并分析依恋风格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依恋风格概述

依恋理论最早是由鲍尔比和安斯沃斯提出的,他们在分离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儿童的三种主要的依恋风格:第一种为安全型的依恋。这类儿童表现为,当母亲在身边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自如地打交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的得难过伤心,而在看到母亲返回时会高兴地迎接。根据鲍比的理论,当儿童心里自认为有一个“安全中心”时,便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地从事各种探索活动。这个安全中心儿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自由出入其中寻求安宁与支持,母亲的理解、支持与爱是这个安全中心的“核心”。因而,可以把安全依恋看作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一些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敏感,即可以亲近、能够以积极的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更有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第二种为焦虑抵抗型依恋风格。即使母亲在场,儿童在探索过程中以及面对陌生人时也会表现出焦虑状态。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得极端沮丧,而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既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又会表现出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反抗。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自于母亲的如下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母亲没有及时、有效地关注儿童的需要,以至于儿童的需要会不定时地被忽视。实际生活中,有过寄养经历的人和留守儿童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也与没有形成安全依恋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种是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会很少有探索行为。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是,生理检测显示,这类儿童在不同的场景下生理指标是由波动的,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情绪,与之前养育者对其各种需要表达都无视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这种依恋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养育者毫无耐心与敏感,经常忽视儿童的各种需要造成的。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他们相信,无论自己如何传达需要都不会得到回应,因此就不再主动去获取了。鲍尔比将依恋构思为一生的建构,儿童会带着对父母依恋的情结跨过童年,进入成人期。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二、依恋风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表明,成人后的依恋风格与童年时期的依恋风格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大体也分为三类,即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和不安全-焦虑型依恋。成人依恋风格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不安全型的依恋风格更多地与心理健康不良状态相关。

1.依恋风格对自我评价的影响。有研究者通过将大学生SCL-90的测验结果与依恋风格的测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不安全型依恋风格与抑郁、强迫、敌对等情绪有着较高的相关。依据鲍尔比的理论,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因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关爱和积极的回应,因此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成人之后同样对自己有着更多积极认知。而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成人与之相反,会有更多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自尊水平较低。有的则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即过于自负,目空一切,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极度自卑。因此有很多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要么會极易否定自己,对很多事都缺乏信心,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定成绩,也不会将其归结到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他们的心底总会有着某个重要他人的“影子”,他看到的更多地是那个“影子”对他的不理不睬或者是全盘否定。这个影子应该是婴儿时期的父母的形象。而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他总能不时地看到他所在乎的人对他的不良评价甚至是不接纳,因为在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心底,“自己是不好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样的观念会促使他更加关注负性信息,而不是正性信息。长此以往,不但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个体更多地抑郁倾向。

2.依恋风格对压力应对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因为大学阶段是人生一个特殊的阶段,是单纯的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度期,大学生生活丰富而多变,任何变化都会成为应激源,给学生带来应激反应。而当个体遭遇压力事件时能否很好地应对,是否安全型依恋风格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有着安全依恋的人会通过向依恋对象如父母寻求理解与支持,通常他们有着这样的信念,即,即使全世界都否定我,至少有父母在无条件地支持着我,从而能更快更有效地应对,并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而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个体从幼年时期便没有得到父母坚定而恒久的支持,因此在遇到压力事件时,因缺少坚实的情感支持根基,也更容易被击溃。徐凯文等的研究显示,在大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那些自杀案例中,大约80%的个体是有家庭问题的,即没有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与此同时,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对于安全依恋风格的个体更不易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与联接,这也是其在承受压力时很难排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3.依恋风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在大学阶段对学生困扰最大的,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笔者所在学校的咨询案例统计及新生普测数据也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困扰。依恋风格对于人际交往的有着很大的影响。依据鲍尔比的理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将对父母的信任扩展到对范围更广的他人身上。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可信赖的,因此更容易对他人产生信任感,也更容易同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联接,并且忠诚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所以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很好地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即使在遭遇挫折和压力时也能比较好地应对。不安全型的个体表现不尽相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表现得非常渴望一段亲密的关系,但是容易猜忌和多疑。很怕自己失去,有的会通过讨好的行为去赢得他人的关注和亲密感,一旦得到就希望牢牢地控制,而这种控制恰恰会将人吓走;一旦受到怠慢,就会很容易怀疑自己的价值,丧失基本的自信,同时会产生对周围人的更多地不信任。这样的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不敢随便对他表现出冷淡的神情,时间长了,就会尽量避免跟他交往。还有的焦虑型依恋的个体由于担心自己被抛弃,在一段亲密关系进行过程中会主动多次地去抛弃他人,觉得与其别人抛弃我,不如我先结束这段关系,这样我就不会被伤害了。回避型依恋的人则会尽量避免跟人交往,即使有人主动走近他们,他们的内心也认为,他人会随时离开自己的,因此就避免付出或者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对人充满了不信任,因为这种不信任和冷漠,他人也常常就不再跟他亲密。这反而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即认为他人与自己接触久了以后,就会讨厌自己而离开自己。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将这种亲密关系的“冷淡模式”固定到自己的生活中,不再寻求亲近的人际交往。

综上所述,依恋风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近期有研究发现,回避型和安全型依恋风格的老年人孤独感体验不同,前者会更强烈;冷漠型和恐惧型依恋风格影响老年人的自杀态度,相对于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更可能对自杀有着倾向性的积极态度。可见,依恋风格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早期的亲子依恋是不可更改的,实际上,这种依恋风格会随着环境和后天的一些因素有所改变和完善,如成人之后有一个安全依恋的伴侣或者安全依恋风格的朋友圈,有助于一个人不安全依恋风格向良好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Shaffer D 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6th ed.).Belmont:Wadsworth Group[M].2002:387-408.

[2]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Attachment,1997.

[3]Bartholomew K,Horowitz LM.Attachment styles among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model[J].J PersSoc Psycho,l 1991,61:226-244.

[4]李同归,等.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2008,22(10).

[5]Hazan C,ShaverP·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process[J].JPers Soc Psycho,l 1987,52:511-524.

[6]Brennan KA,Clark CL,ShaverPR·Self-report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An integrative overview[M].In:Simpson JA,RholesWS,eds.Attachment theory andclose relationshi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7]姜凌云(导师:杨韶刚).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

[8]李同归.依恋理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概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1):18-25

[9]艾娟,张敏.老年人孤独、自杀态度以及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6).

猜你喜欢
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6:40:44
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5:33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2:06:55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给你一个支点,玩转“自我评价”
人力资源(2016年11期)2016-11-24 12:33:27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