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观察走进寻常教研活动

2013-04-29 23:13:48杨基松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课堂观察

摘要:简述了课堂观察的四种主要方式和基本步骤,提出要让课堂观察走进寻常教研活动,探索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追求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强调开展的听课活动要有主题意识;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观察使研究有深度;创设真实的课堂观察情境;倡导课堂观察关注“问题细节”。并对开展“问题细节”的观察与研究时,需把握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研活动;问题细节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3-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形态改变了,师生交往的行为改变了,课堂的多侧面、多角度、多色彩纷纷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研究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中,要注重课堂观察,特别是“问题细节”的微观观察。课堂观察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课堂活动全息观察。观察者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需要对课堂深度介入,对课堂所有信息予以关注、记录、思考与研究。二是关键问题聚焦观察。因为课堂是活的,面对同一对象或事件,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三是依据价值标准评判观察。即观察者带着某种标准来观察课堂,对课堂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四是现场情境描述性观察。观察者可以用速记等方法对他所见到的一些课堂情境、场面、事实动态等进行尽可能原生态的呈现或描述,事后观察者可以就此进行适当的思辨、剖析,并由此探寻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性因素[1]。基本步骤一般分为: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计划—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的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如果作为一种方法,观察在教师平时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也经常使用,但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课堂观察与以前的听课肯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因此我们要让课堂观察走进寻常教研活动,探索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追求课堂观察的日常化,努力实现一般“听课”向专业“观课”的转变。

一、开展的听课活动要有主题意识

传统听课比较笼统,课堂观察是主题引领下进行的。现在不少的听评课活动,往往没有主题、没有重点,存在着任务观点、应付检查等散漫现象。听课、评课流于形式,听课盲目,评课哄抬,有效性较差。这样的教研活动失去了“研”的价值。而课堂观察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展主题性观察与研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尤其注意观察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课堂观察的指向性十分明确,能引领每一个听课教师带着任务进课堂,带着问题去听课,去观察课堂,认真听、深入思、积极评,实实在在,有利于克服听评课活动的散漫化现象。

二、通过有目的的课堂观察使研究有深度

目前的听评课活动,由于没有主题,没有深度的研究,听评课教师更是毫无负担,虽然也在“参加”教研活动,但真正的思维并没有进入“研究”的状态,往往浮于表面现象,评课时做做听众,或是就事论事,说上些不痛不痒的话。而课堂观察沿着“主题—观察—现象—归因—对策”的基本程式去研究课堂教学的问题,有现象的获得,有原因的分析,还有对策的制订,具有一定的深度。特别是能够围绕一些细节问题,作比较深层次的探究,是一种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活动。结合平时的教研活动,笔者深感有目的的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及价值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普遍比较重视,但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情境引入,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找到合适的视频给学生放映是一种;观看演示实验是一种;从实验出发抽象出学科原理再过渡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在课堂观察前,向教师明确提出“为什么要情境引入?如何进行情境引入?”这一问题,然后沿着“主题—观察—现象—归因—对策”的程式进行观察和讨论。达到一种共识:“情境不是外衣,重在促进理解”,合适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思考,促进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与迁移应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2]。

三、创设真实的课堂观察情境

现在听评课活动,多为预先通知,尤其是公开课还要组织老师反复地磨课,公开课成了一种表演课,失去了探讨、分析的价值。而课堂观察要求听评课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展开,是一种真实的研究活动,特别是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它可以在行為和事件发生的同时就予以记录,不但可以获得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以使观察者记录下那些只可能在现场产生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更有利于教师感受、体验,从而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

四、倡导课堂观察关注“问题细节”

从内容上来说,传统听课比较重视整体,课堂观察更重视“系统之中的细节”;从方法来说,传统听课比较重视感受,课堂观察更重视实证。更重要的是,在分析教学得失的时候,传统听课往往是一种个人感悟,而课堂之后的反思是一种“基于细节与情境的分析”,课堂观察之后的分析也有理念的指导,但它的理念不是从书本中演绎出来的,而是从细节中分析出来的,它注重的是“细节之中的理念”。课堂微观观察是“在细节的品玩中体悟真味”。在开展“问题细节”的观察与研究时,要把握好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态度决定一切”,树立正确的态度至关重要。观课者要“以欣赏的眼光挑毛疵”,欣赏别人,肯定每个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同时知道“毛疵”的潜在价值。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毛疵”很可能正蕴藏着某种对新的方法、路径、思想等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作为观课者应理解、尊重其潜在的、可转化的价值,并促成其实现。其次,要有明锐的触角,即对课堂即时情态(包括细节)之意义、价值等的直觉判断能力。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评课活动中,就有一些教师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捕捉到的细节让人“眼睛一亮”,有研究价值。这是需要积累的,一方面要养成善于观察的职业习惯,另一方面需要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武装。第三,要善于选择,披沙拣金。一节课的细节很多,如果每一个细节都去品味,都不放过,就必然苦于应付,最终可能所获多多,却无甚价值。有学者主张教师要做“得得派”,“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系”,说的太有道理了。我们过去曾经泛泛而听的无数堂课又给自己留下了什么“痕迹”呢?当然,要在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的基础上,重要的是要构划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增进教学机智和智慧,这才是我们观课、研课的根本宗旨。

课堂原本就是有许许多多、变动不居的细节构成的,细节也可谓是课堂的“细胞”、“基因”。既然对细胞、基因的研究直抵医学的根本,那么,作为课堂“全息镜像”之一的细节,我们对它开展研究,也应能获得有关教学规律或本质层面的启迪。让课堂观察走进寻常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杨基松.对《苯的结构与性质》一节课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2,(4):23-26.

作者简介:杨基松(1963-),男,浙江金华人,中学高级,中学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课堂观察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6:34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09:27:06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29:16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 10:42:32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13:02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0期)2016-10-24 15:13:05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0:5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
考试周刊(2016年13期)2016-03-18 04:38:46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