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兰
摘 要:教学有效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理论意义和鲜明的现实。目前,教学有效性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有效教学观念淡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不好,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和内向结构失衡以及课堂管理问题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已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之一,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给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课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对教学的有效性作了实践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
确立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指教学目标确立要遵循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即:
1.目标确立应当是开放的,不应该是封闭的;
2.目标确立应当是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3.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即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整合人文精神的渗透;
4.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个性发展方向。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及时的点拨启发、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
三、小组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信息技术课堂追求的学习方式。但在新课程实施中,经常容易出现假象,即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不够恰当。
怎样设计高效合理的合作任务呢?或许生物链式的合作任务更适合我们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何谓“生物链式的合作任务”?即四名学生各取一个小模块的内容制作,但完成教师要求的任务则必须由这四名学生完成的操作合成在一起,由此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生物链式的合作任务。
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学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要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终结性评价一般通过考试或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来获得,这种评价方式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过于绝对。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评价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所以我们提出了“形成性评价”这个概念。形成性评价在于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了解、讨论等形式来确定。
2.充分体现评价内容综合性的原则
有效的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它是包含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全面综合的测评。通过这些综合测评,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3.学习评价应具有多元性
学习评价具有多元性就是说不能仅仅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评价的多次化。
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评价的高效性,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等。
五、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发动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禁锢了一天的学生一走进机房就兴奋异常,课堂经常呈现乱糟糟不听教师指挥的现象,因而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失控。为了不使流畅的教学过程被打断,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在上课伊始就作好教育工作:一是与班主任合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与他们约法三章,制订相关制度。二是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三是加强教室巡视,同时利用机记管理软件加强对学生操作的监看。
六、教学时间安排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所以“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是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基本特征。要发挥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学时间安排也要注意其有效性。
1.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
2.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3.对教学时序的优化。
4.捕捉好教学时机。
总而言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支需被点燃的火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李文兴,杨开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中国电化教育,2001(02).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公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