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敏
[摘 要] 指出数字阅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阅读资源的商业性,阅读内容的娱乐性,阅读目的的功利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过程的互动性。数字阅读的文化特征推动着当代文化从纸本转向信息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从垄断性文化转向平等性文化,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探讨数字阅读对阅读文化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为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读图、功利化阅读等,并建议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构建健康的数字阅读文化。
[关键词] 数字阅读 文化特征 文化转型 数字阅读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90-06
[Abstract] Digital reading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ts commercial resources, recreational content, utilitarian purpose, open-environment and interactive process. 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promoting contemporary culture from a paper-reading to an information-using culture, from a closed to an open culture, from a monopoly to an equality culture, from an elite to a mass culture. Digital reading also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reading culture, mainly shallow reading, fragmentation reading, pictorial reading and utilitarian reading. We must construct a healthy digital reading environ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ystem and spirit.
[Key words] Digital read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Digital reading culture
随着社会向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阅读正步入数字化时代。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5年来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我国数字阅读发展迅猛,数字阅读群体基数和阅读时长的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从2008年首次加设对数字阅读接触率的考察,到2012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已逾40%,其中,手机阅读接触率超过三成,实现连续三年增长[1]。数字阅读如此广泛地进入人们生活,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将从文化视角考察数字阅读的特征,探讨数字阅读对当代文化转型和发展的影响,提出构建健康的数字阅读文化的若干思考。
1 数字阅读的含义
数字阅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内容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的活动[2]。
从阅读方式看,数字阅读是借助电子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光盘、PDA、MP4、MP5等数字化阅读介质进行的阅读。依据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在线阅读和离线(下载)阅读;依据阅读场合的差异,可分为固定阅读和移动阅读。
从阅读内容看,数字阅读可分为三类:专业型数字阅读、教育型数字阅读和大众型数字阅读。专业型数字阅读主要指以开展学术研究、解决专业问题为目的的阅读,阅读对象多为电子资源数据库、电子期刊、数字化处理后的专业书籍等。教育型数字阅读主要指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为目的的阅读,阅读对象如电子书包、智能学习机等植入相关教育资源的电子读物。大众型数字阅读可分为两类:一是以休闲、审美、娱乐、愉悦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型阅读,二是以获得思想文化上的教益、写作艺术的修养以及各类知识的认知为目的的实用型阅读[3]。
2 数字阅读的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数字阅读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阅读资源的商业性。与传统阅读追求学识积累、文化传承不同,数字阅读是信息化时代消费经济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因此,数字阅读资源的生产更受制于市场规律,读者的口味和需求主导着数字阅读市场的发展方向。相比传统阅读,数字阅读降低了个人的单次消费成本,使它广受青睐,也为它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数字阅读正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并进一步带动相关文化消费。就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现状而言,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我国18—70周岁的阅读群体在电子阅读器阅读上的平均花费为44.95元,总花费达7.17亿元;有1596万国民拥有电子阅读器,且为正在使用的电子阅读器平均付费金额为995元[4]。随着未成年人数字阅读意愿的增加和习惯的养成,数字阅读的消费还将大幅提升。
第二,阅读内容的娱乐性。近二十年来,娱乐化成为阅读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在娱乐化大潮中,数字阅读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吸引受众注意,迎合大众消遣、休闲的心理需求,各色数字阅读资源以明星八卦、名人轶事为主的娱乐内容往往最受读者欢迎。在这种数字读物中,经典权威被解构,意识形态被消解,浅表化的内容迎合了相当一部分都市人的审美趣味。制造快乐感和轻松愉悦的氛围,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正成为近年来数字阅读的特征之一。因此,相较传统阅读,数字阅读更具有娱乐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尤其电子阅读器,由于其互动性和可选择性较强,声、光、电等表现手段多元,阅读过程的娱乐性更为明显。在对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内容的调查中发现,有58.2%选择听音乐,31.8%选择看视频[5],可见人们更看重电子阅读器的娱乐功能。
第三,阅读目的的功利性。与传统阅读以修身养性为目的,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境界不同,数字阅读更注重阅读的实用性、工具性,功利目的明显。在专业阅读中,研究者不再醉心于书海,以充实内在涵养、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而是急于利用智能、便捷的检索方式帮助其自动过滤“无关”内容,获取与研究课题或论文撰写直接相关的事实或数据,提高成果的产出率。在教育阅读中,青少年因自制力不强和缺乏适当引导,将启发科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阅读变为通过数字媒介和检索工具寻找现成答案的快捷通道,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直呼“求答案”的屡见不鲜。大众阅读中,人们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获取新鲜的时尚资讯而求助网络,为了满足感官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松弛寻求娱乐化的图像影音。
第四,阅读环境的开放性。传统阅读往往怀着对知识的敬畏而刻意选择阅读环境,或在安静的书房专心致志,或在肃穆的图书馆正襟危坐。数字阅读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发生的行为,人们在餐厅、在旅途、在休闲娱乐的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并阅读数字资源。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近六成数字阅读读者表示“获取便利”是选择数字阅读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国民居住地距最近购书点的距离有3.27公里,甚是不便,相比而言,数字阅读在资源获取方面的优势展现无遗[6]。数字阅读资源存储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阅读载体自带的数字内存里,对实体空间的要求非常小,便携性强,减轻了读者负担,令阅读更加轻松便利。
第五,阅读过程的互动性。传统大众传播的典型特点是从传者到受者的点对点单向运动,信息传播者决定一切,传统纸本阅读也是如此[7]。尽管读者可以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主观需求等因素选择读物,但这种选择依然建立在既定出版物的基础上。
数字阅读,尤其是网络阅读改变了这一现象,阅读不再是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数字阅读实现了读物由作者主权向读者主权的转变,读者可以借助博客、微信、论坛、贴吧,直接参与阅读资源的创作和出版,吧主和网络写手们可以依据留言及时调整发文速度、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走向,读者的审美偏好得到满足,网络民意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网络的交互性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平台,拉近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得创作由个人活动变成集体共同智慧。
3 数字阅读推动当代文化的转向
数字阅读的这些文化特征,不仅是阅读文化本身的变化,更推动着当代文化的转向。
一是从纸本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数字阅读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模式,信息和知识的扩散不再单纯依靠纸介质的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有声有色”的数字化媒体往往具有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数字阅读推动了文化的信息化转型。首先,以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设备使得资源的接收数量更为庞大,存储空间无限拓展,呈现形式更为多元。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源头已非一时一地,整个世界都成为阅读的对象;信息以数字代码形式存储于虚拟网络空间,取代了纸媒对实体空间的挤占;知识的载录超越了单一文本,可以同时采用文字、图像、影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其次,数字阅读使得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有了突飞猛进的扩展与提升。知识通过与网络的联结,以点击、浏览、分享、转载、评论的形式不断扩散、更新和再生产。
二是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联结为一个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能通过数字化的阅读介质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知晓世界任一角落发生的变化,与世界同步。文化不再是一个闭合的圈子,而成为一个开放的空间,信息跨越时空限制,经过及时、准确、综合性地传递、加工和存储,使人类实现“同时知道”。原来发生于一时一地的局部事件,经由数字媒介的传播扩展,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引发关注,使世界各区域间的关联性更为密切。
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拓宽了人们的社交范围,强化了异质文化间的接触频率,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数字阅读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置于同一信息平台,通过跨文化交际,使人们更明显地意识到不同社会模式之间的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实现共同进步。数字阅读在不同的文化群体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人们通过数字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本国文化,使得文化由民族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全方位地接收异地文化,并依靠这些信息更好地审视文化差异,实现文化间的融合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三是从垄断性文化转向平等性文化。传统阅读往往是文化阶层的特权,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低学历的基层民众往往游离于文化享用之外。数字阅读突破了传统阅读对于知识传播的垄断,在提升国民素质和推动文化共享过程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传统阅读,数字阅读的低价格成本和高传播速率以及通俗多样的表达方式,使得文化传播大大减少了因经济实力、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等因素受到的阻碍,渐趋公平。截至2011年,姑且不论城市人口近百分百的手机拥有率,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手机拥有率已上升至90%,有27%的农村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阅读[8]。数字阅读将阅读行为附着在国民的“生活必需品”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阅读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此外,市面上一部电子书的均价仅为一本文学类纸质简装书价格的四分之一,因此,数字阅读进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获取成本,使信息资源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为基层民众所共享。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读者而言,信息获取不用受制于文字水平,可同时借助图像和影音等多种途径互补完成;发布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络身份的隐蔽性,使所有人都能够在同一平台上讨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充分保障了信息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和信息民主。
四是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基本上属于精英文化,即由文化人创造、供文化人和上层社会享受的文化[9]。这种以文字和纸本传承为主的文化求古求稀,求纯求正,求玄求奥,让精英阶层固守特定的知识优势,独享社会话语权和创造、接受、享有文化的资格,殊不知精英文化已脱离了文化的大众根基,变得不切实际。
数字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模式带来的文化崇拜,将信息的创造、集结、筛选、获取、享有权返还给每位公民。首先,数字阅读使文化通过数字媒介得以迅速传播,以更为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并流行。其不唯纯、不唯专,浅显而非精深,短小而非冗长,朴实而非学究的特点,降低了对读者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的要求,实现了精英和大众间的雅俗平衡。其次,数字阅读使得文化由公媒体时代步入自媒体时代,大众不仅是数字阅读的受众,更成为数字资源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能自主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诸如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个人出版物”打破了精英才能著书立说的神话;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把每个个体都纳为信息源头,赋予每个人以访问、编辑其中任何章节或条目的权利,使其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自由百科全书。
4 数字阅读对阅读文化的冲击
数字阅读正日益成为阅读生活的趋势和常态。我们在认可数字阅读“高普及、低成本、互动性、开放性”等优良特质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对国民阅读质量的损伤,以及对阅读文化的冲击。
浅阅读。浅阅读是一种直线式阅读,其目的是了解和扫描信息。它遵循时间的经济学原则,要求文本清晰可解,容易分离价值与非价值,以便于读者最直接、最省时省事地取用。迅速享用,迅速获得愉悦,然后迅速抛弃[10]。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增长,挤占了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人们抛弃传统阅读的反复品味和深入思考,用“知道”代替“知识”,用广度换取深度,用横向阅读代替纵向阅读。屏幕式浏览将“海量”“直接”置于一切目的之上,只求在最短时间内大量占有信息,虽说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但也使人沦为一台“信息解码器”,消解了人们在深度阅读时形成的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画面联想。浅阅读又往往导致浅思考。阅读本身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紧张度,而进行数字阅读时,人脑常处在松弛状态,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故而众多信息点只能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模糊的影子,无法形成碰撞与融合,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盲目而缺少理性、浅表又消解权威的价值取向。
碎片化阅读。以文字为主要交流媒介的传统阅读,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的理性和秩序,逻辑的严密性和连续性,话语的严肃性以及抽象的思考[11]。而数字阅读却呈现离散性特点,碎片式的语言,拼盘式的内容,使读者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对事物的全方位认知。
数字阅读对象不再是线性的等级森严的文本,要求读者必须按顺序逐页、逐段一气呵成地阅读,而变成一种碎片化、跳跃式的阅读。在这种阅读环境下,任意一条简短的资讯都是阅读对象,任意一个链接都能成为阅读起点,读者无需从头至尾顺序阅读文本,兴趣所在便可随时停驻或直接跳跃至下一个阅读焦点。我们在感叹数字阅读人性化的便捷跳转和触手可及的网络链接时,却也被这一扇扇新窗口引入浩渺无垠的信息海洋,从一个标题跳到另一个标题,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此书第一章跳到彼书的末尾段,断章取义,顾此失彼。尤其在线阅读时,鲜活的画面和动感的视频,不断弹出的广告窗口和游戏插件,更成为思绪断裂和跳跃的诱因,这种碎片化的数字阅读将破坏人们阅读线性文本时能够得到的逻辑思维训练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
“读图时代”。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浮躁、慵懒的生活态度逐渐消磨掉了读者进行深度阅读的耐性,因此人们更倾向舍繁求简,以“读图”方式满足感官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愉悦。读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林林总总的图像[12]。
数字阅读加大了图片的使用比重,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更易于被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接受,但长此以往,人们的文字运用和理解能力将逐渐退化。这种直截了当的图像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文字文本特有的情感韵味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体验。阅读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正日益让步于直观的感性思维,人类仿佛又回到了文字产生以前的图式传播时代,越来越喜欢用眼睛思考[13]。
功利化阅读。读者在充分享受数字阅读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因未善用这一便利性引发了阅读过程中的新问题,其中突出的如功利化阅读。在专业阅读过程中,由于知识检索功能的日益发达和渐趋智能,可获取的数字资源与研究主题间的匹配度越来越高,读者盲目满足于这些与研究对象直接相关的数字资源,将精力过分投入单一知识云朵的解决,丧失了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忽视了多元价值的构建,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育。在教育阅读过程中,不少青少年学生更青睐通过检索直接获取现成答案,渴望得到直接提升学识或技能的讯息。诚然,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极大提高了知识的获取效率,但另一方面,便捷的数字资源获取途径也弱化了思考过程,违背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在大众阅读过程中,读者的阅读目的常集中于某一眼前实际问题的解决,或某一娱乐审美需求的满足。不难发现,迎合大众浅层生活需求的财经、家居、养生、厨艺类资讯充斥网页的各个角落,反映现代人心理状况和情感追求的“心灵鸡汤”也高居电子书下载榜首。
5 构建健康的数字阅读文化
毫无疑问,数字阅读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某些消极因素。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构建健康的数字阅读文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文化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行为习惯等)和观念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三个层次共同构建的有机体[14]。数字阅读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健康的数字阅读文化,也需要从这样三个层次着手。
5.1 物质层面
5.1.1 提高阅读文本质量
无论阅读载体如何革新,内容建设应始终放在阅读的首要位置。包括传统出版商、互联网内容平台及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出版机构等都应主动肩负起不断丰富数字阅读资源,提高阅读内容的文化含量和品位的重任,不断推进数字阅读的内容平台建设。数字阅读文本的生产并不意味着盲目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或是挑动读者最低层次的情感需求,而是要以敏锐而长远的眼光挖掘主流文化的社会价值,推出“有态度的新闻”“有灵魂的文化”。数字出版应着眼于自身业务重点,整合传统经典,鼓励自主原创,打造特色精品,减少同质现象,引进海外版权,发挥品牌优势,用优质资源吸引读者眼球。
5.1.2 改进数字阅读设备
数字阅读的开展有赖于电子计算机、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设备作为依托,数字阅读设备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效果。硬件制造商应关注读者用户的需求,进一步改进数字阅读设备的实用性能。首先,加大电子阅读器的规格尺寸,使大小更接近纸质书本;调整黑白对比、灰阶、分辨率,使感光和视觉体验更接近纸张打印效果。其次,改进电子阅读器的可挠性和便携性,使机体更为轻薄,屏幕更加坚韧,防震和防摔性能更加优良。再次,调整电子阅读设备的技术参数,改善网络接入环境,提高设备间的可兼容性,实现不同文本格式的相互转换。
5.1.3 改善数字阅读环境
随着数字阅读的日渐普及,诸如图书馆、博物馆一类的公共文化空间应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为公众的数字阅读提供优良环境。首先,丰富数字阅读资源,引进多种形式的电子图书和移动流媒体影像,尽快完成纸媒知识的数字化过程。其次,完成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合理增加馆内电子阅读设备安置点,完善信息检索和导航功能,方便读者的数字化阅读,提高知识获取效率。此外,要打造本馆、本地区的特色数字馆藏资源,加强馆际合作,以期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网络运营商实现大联合,重点开展以3G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依托的“掌上图书馆”建设,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15]。
5.2 制度层面
5.2.1 加强政策规范
随着技术的成熟、内容的丰富和阅读人群的不断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书消费市场,数字阅读产业的迅猛发展亟需相关政策的规范。政府应积极推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数字阅读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推动规范数字阅读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已经制定、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应该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16]。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下设的网络与数字阅读委员会,应切实履行以下职责:一方面,应承担起分析网络与数字资源整体状况,介绍网络与数字阅读技术的发展,推介网络与数字阅读的方式方法的责任,使网络与数字阅读形式逐渐成为社会大众获得精神文化源泉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参与“全民阅读论坛”,以批判视角研究图书馆利用网络与数字资源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数字阅读的健康发展。
5.2.2 构建阅读伦理
面对发展尚不完善的数字阅读市场,除加强各级政府对网络的科学监管外,还应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阅读环境,倡导健康和谐的阅读伦理,使民众认同数字阅读的价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数字阅读伦理是指读者在数字化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阅读道德品质,它是对数字信息生产者、加工者、传播者及信息使用者行为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是新媒介时代每位读者都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遵循数字信息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行为,尊重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的关系等[17]。由于当前网络信息泛滥,媒体本位缺失,因此公众必须提高自身对传媒信息的理性认识和批判性思考,主动参与对网络违法行为的监督和管制,使网络违法行为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得到有效遏制。
5.3 精神层面
5.3.1 关注数字阅读需求
数字出版商应根据读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背景方面的特点差异,推出层次丰富、满足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数字阅读资源。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程度,充分利用SMS、WAP、OPAC系统、手机客户端等服务模式,为用户推送符合其使用习惯、偏好、背景和需求的个性化定制信息。将基于移动通信互联网的移动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补充和延伸,使读者挣脱时空的限制,自主通过各种移动阅读终端享受到图书馆书目查询、个人图书馆登录、电子资源阅读等各项业务。
5.3.2 引导数字阅读动机
政府要顺应时代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鼓励数字阅读,引导健康向上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行为,形成消费型阅读与学习型阅读并举,实用型阅读与涵养型阅读并重的良好氛围。通过定期举办读书节和利用“4.23世界读书日”的契机,让读者亲身体验,感受海量数字资源,感受数字阅读的方便、快捷与乐趣。针对地方特色,建设符合民众需求的公益性、全开放的网络在线资源平台和数字化专题图书馆,培养民众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阅读学习、文娱休闲的健康习惯。开设微博或论坛讨论专区,通过即时互动,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数字阅读建议。关注弱势群体的数字阅读需求,并针对这类读者提供专门的指引和关怀,让公众有兴趣、有能力进行数字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5.3.3 培养数字阅读能力
数字阅读能力是指运用网络知识、数字化阅读设备以及自身智力检索、获取、评估、组织、利用和创新各种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培训讲座,邀请学科馆员开设相关课程,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读者快捷、高效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第一,阅读注意力的控制和分配能力。读者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抑制无关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干扰,善用搜索引擎和导航功能,使阅读不因娱乐等外部因素而轻易中断。第二,阅读信息查询和搜集能力。能利用检索工具准确定位,从海量资讯中筛选自己所需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第三,数字阅读资源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公众对数字信息的选择、整合和利用能力,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鉴赏品位,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字阅读意识和数字阅读能力。
注 释
[1]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持续增长 手机阅读接触率增幅明显[OL].[2013 -04-16].http://www.chuban.cc/ztjj/yddc/2013yd/
201304/t20130418_140005.html
[2]孙桂华.数字化阅读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1(7):61-63
[3]聂震宁.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J].现代出版,2013(1):5-10
[4][5]屈明颖.全民阅读 当下数字阅读发展趋势解读[C]//柳斌杰,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1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262-263
[6]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OL].[2012-05-16].http://www.chuban.cc/ztjj/yddc/2012yd/201204/t20120426_
105907.html
[7]朱咫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2011(2):26-29
[8]爱立信报告称中国农村手机拥有率升至90%[OL].[2013-04-16]. http://tech.163.com/11/0601/16/75FPTFK3000915BE.html
[9]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1994(1):59-63
[10]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 2008(5):132-136,144
[11]常凌翀.数字时代阅读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12(11):80-81
[12]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19
[13]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5]张红艳.关于3G时代建设和完善手机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24-27
[16]张晓武.中国数字出版的未来和希望(上)——风起“云”涌的变革与趋势:专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40-43
[17]王健,张立荣.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1(6):73-77
(收稿日期:201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