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融入文化教学

2013-04-29 21:39聂青青
职业·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背景英语教学

聂青青

摘 要: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英语界的广泛认可。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英语教学,成为英语教学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探索了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有效地融入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更好地掌握语言,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 文化教学

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现代社会需要大量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技校要培养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能进行英语交际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英语课堂文化教学在技校课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英语异域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包含丰富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理解基础。二是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校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西方文化充满了神秘的异国色彩,能充分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引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三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尽可能较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渗透文化

词汇是英语语言中使用最频繁的分子,也是负载文化最多的部分。在人们长期的使用中,英语词汇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由于对语言问题缺乏了解,常常会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比如在机械类英语通用教材上,Basic English Greeting里出现的“Give me five!”千万别当成是“给我五块钱!”这样可是要被笑掉大牙的。如果熟知西方文化,就会知道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句话可能很多爱打篮球的男生会知道——five在这里是一个figurative meaning,就是指手,“Give me five!”就是“击掌”的意思。在看NBA的时候,进了球,潇洒的科比常常会和队友“Give me five!”美国人把这种方式看作是一种奖励,同时也是增进感情、表达默契的一种方式。在团队游戏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个短语。所以,在平时教学中,笔者着重向学生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比较,从而把许多生动的短语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再如,在中国历史上,牛是主要的畜力,帮助人们耕田拉车,是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家畜。于是,“牛”就有了特定的内涵,如用“壮如牛”来描述人的健壮,用“牛劲”来比喻力之大,用“老黄牛”来赞美人任劳任怨,“牛一般的胃口”用来比喻“能吃”。而在西方,马作役使工具的作用是很大的,所以在表达上述意义时,英语中分别用“as strong as a horse”“horse-power”“work like a horse”,以及“eat like a horse”来形容。

让我们再看看数字词。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中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等喜庆活动。中国人对13这个数字就没有那么敏感了,甚至在有些地方带上“13”这个数字的事物和东西往往带有吉利的意思,因为3是“山”的谐音,有了13就是家中有了一座大山、有了坚强的靠山的意思。中外文化的这种差异还有很多。因为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意义不同,所以词汇教学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内涵的理解和词语的运用。

二、在教授习语的过程中渗透文化

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后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它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习语读来顺口,听来易记,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字却可传神达意,引起丰富的联想。习语的作用及重要性正如高尔基所说:“它能很好地教我们学会文字的节约、语言的压缩性和形象性等等,把人们所有生活上的与社会历史上的经验都典型地予以具体化了,因此一个作家必须知道这种材料。”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无一不是使用习语的高手,而且习语、俗语也更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不了解习语所依赖的民族环境,是无法理解习语的真实含义的,有时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理解。

如Pull one's leg是个古老的习惯用语,已经使用了一百多年了。据说,以前的贼通常是两人合伙抢劫的,一个人用手杖或竹杖把人绊倒,另一个人就趁机扑过去把皮夹子或者财物抢走。这个习语的真正含义就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Are you kidding?”(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有这样一个笑话,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这位男士非常的惊奇,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是怎样的尴尬!

又比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是灾祸之源,Cast sheeps eyes to someone(向某人投羊眼)是向某人递秋波,On the carpet(在地毯上)意为在考虑中,受训斥。

由以上词例看出,尽管可能对习语中每个词的词意都非常熟悉,但是如果单单通过字面的简单叠加来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或引申含义却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些形式固定的短语、短句因各种原因已被人们赋予了特殊含义,是无法逐字直译理解的。要掌握这样一些表达,教师就必须传授给学生学习语言的灵魂——文化。

三、在阅读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填补学生已有知识和未知信息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文化背景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的渗透,可以缩短学生填补这一信息沟时所用的时间,并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技工英语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该主题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History of the Automobile》一单元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汽车品牌的状况及演变了解甚少,那么这一单元的学习就很难进行。于是,在阅读文章前笔者给学生讲授了各种品牌汽车的标志以及各标志的由来,在讲到法拉利的时候,同学们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伟大的赛车手,应该同时浮现伟大的赛车,除了舒马赫的名字,不应忘记的还有法拉利的缔造者、“赛车之父”恩佐·法拉利,同样也是一名伟大的赛车手——他持续一生对赛车的痴迷,在赛场表现出对速度的不顾一切的狂热,造就了“法拉利神话”和现代赛车文化。学生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不但对要阅读的英语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大大增加了阅读的兴趣。笔者再借着这股热烈的学习气氛继续讲解4S店的优势,收效甚好。可见,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对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产生了催化作用。

四、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文化知识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笔者时常会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观察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例如,在教授career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观看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学生通过观看影片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对其中传达的文化信息理解得更加透彻。此时,笔者还让学生思考:“当幸福来敲门时,你会去努力开门吗?如果幸福来敲门时,你不去努力开门,幸福会离你而去的。抓住每一个机会,说不定那就是上帝给予你和考验你的。”这就指导了学生的就业观,一举两得。另外,英语杂志、电影、小说、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接触、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更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搜集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讨论等,这种较为真实的场景和亲身经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

五、引导学生了解差异,提高交际能力

生活习俗和风土民情的差异对词汇蕴含意义的影响,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词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意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与此相反,中国人非常喜欢猫,用“馋猫”来比喻人贪嘴,常含有亲昵的感情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口语中She is a cat(她是包藏祸心的女人),寓意颇似中国古代的“红颜祸水”。

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东西方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greeting中就含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课文中讲到,日本人初次见面时以鞠躬来互相问候;英国人通常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不会用身体接触陌生人;西班牙、意大利或南美国家的人则会站在离别人很近的地方,而且很可能用身体接触对方。讲授课文时,教师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分开向上伸直,提问学生这个手势所表示的意义(答案:In America it means OK. In Japan its the sign for money)。类似上述的中西日常交际礼仪的文化差别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能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让学生达到自觉地适应他国文化的境界:“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随俗,入门而问讳。”最终形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1987(3).

[2]崔校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山东外语教学,1990(4).

[3]俞碧芳.英语教学与英语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8(1).

[4]冼吉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思维[J].教育研究,1999(2).

(作者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文化背景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