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2013-04-29 21:14于淑英
中国集体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经验借鉴研究综述

于淑英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逐步建设,农业在我们国民经济中的分量和所占的份额逐渐上升。而农业补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农业补贴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国内极具挑战性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效果测度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做一个文献综述,以期对今后研究农业补贴提供经验参考和方向性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农业补贴;经验借鉴;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能源危机不断加深,粮食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继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而国际上普遍采取农业补贴来保护各国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农业补贴这个政策工具对于改善农业发展状况极其有效,因此农业补贴政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在此,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了一下长期以来国内在农业补贴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一下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一、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对于农业补贴的研究,国内大都集中在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我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效果测度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将分别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对这些文献作一个整体总结。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分析

归纳起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业补贴问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农业补贴性质的分析

对于什么是农业补贴,何忠伟,蒋和平(2003)认为农业补贴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种是涵盖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的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所有的支持和投资,由于它在不引起农产品市场或者产出结构直接显著的扭曲性变化的同时也不受到WTO的限制,所以这种广义补贴一般也被称为“绿箱”政策。另一种是狭义补贴,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徐全红(2006)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补贴,指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中最至关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资源转移到农业部门,以支持本国农业发展。

(二)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理论依据的分析

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我国学者从市场失灵理论、公共经济学(公共财政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等多维视角展开了深入研究。高健以市场失灵理论为视角认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一旦有外力因素干扰时,仅仅通过市场作用很难保证广大农民的收益,这是因为随着均衡价格的上下波动,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也会由于受到影响而难以达到平衡。徐全红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我国农业具有公共性特征,也就是说农产品具有某些公共产品的属性。何忠伟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农业补贴政策在某种特定的制度条件下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而俞奉庆、蔡运龙从农业多功能理论的角度,说明土地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的农业补贴实际上是土地经济价值之外的资源价值的实现。高健从新国际贸易的角度认为中国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花卉、蔬菜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并给予这些农业产业大力补贴,以获得部分国际竞争优势。还有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农业补贴进行了分析探索,如王文娟从农业的“强”、农业的“弱”和新形势下的农业补贴政策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推行农业补贴的必要性。余劲松、李长健(2009)则从法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补贴的本质是弥补农业的义务性,寻求权利与义务的总量等值。

(三)关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的分析

众多学者对于农业补贴政策变迁阶段的划分有一定差异,这并不代表国内的农业补贴政策划分混乱,而是由于划分依据与方法的不同。杜芸、杨青认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50~1979年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延伸到对农用生产资料进行价格补贴、对农业生产的贷款贴息进行补贴和对农业生产进行用电补贴等方面;1980~1992年这12年间,虽然政府在财政上对于农业进行的补贴支出依旧较少,但是政府通过采取放开农产品价格让农产品市场自由的这种政策仍然使得农业生产者在市场交换中获得不少收益;1993年以后,我国建立粮食保护价制度,开始实行粮食购销价格改革。比杜芸、杨青的研究更为细致,朱应皋将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变迁划分为粮食收购数量和价格调整时期(1978~1984年)、粮食价格双轨制时期(1985~1990年)、粮食统销体制时期(1991~1993年)、粮食流通生产体制时期(1994~1997年)、粮食流通体制的大变革时期(1998~2003年)以及全面推进“粮食直补”时期(2004年至今)六个阶段,认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大致沿着由以流通性补贴为主逐步转向以生产性补贴为主、由间接性补贴为主逐步转向以直接性补贴为主、由以价格补贴为主转向以非价格补贴为主的轨迹演变。这一轨迹演变基本符合国际农业补贴政策改革的总体趋势。

(四)农业补贴政策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国外农业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西、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方式、农业补贴政策演变及经验借鉴等方面,其研究思路基本相同,即在介绍和比较不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及主要补贴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孟昌、赵旭在对中美农业补贴数额、补贴结构、补贴效果进行的若干比较中发现中美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我国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不仅要提高补贴额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渐从对农业生产者的间接补贴向直接补贴转化,还要拓宽“绿箱”补贴领域并逐步提高“绿箱”的补贴水平,更要调整“黄箱”补贴的结构;周建华、贺正楚以日本为例,详细阐述了日本农业补贴的类型,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经济后果以及日本在WTO农业协定后对农业补贴所作的调整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补贴的几点建议;高志辉、崔计顺和郝娟娟等人一一分析了欧盟、瑞士、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在诸多方面可以从其他国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五)关于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研究的分析

1.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定性分析。我国学者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论证,如鲁礼新认为具有时间不同,实施农业补贴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且针对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所制定的解决政策一般都会缺乏前瞻性;彭腾、马跃龙通过对我国的农业补贴的增收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效果并没有预计当中的那么明显,而造成这种结果不仅仅是因为国内农业补贴方式间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农业补贴的配套制度方面的缺失,从而导致农业补贴力度仍然有限;郭玮认为虽然农业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广大农民的收益并且促进了而粮食生产的发展,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

2.对国内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1)对农业补贴主要指标的测算。姜少敏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农业长期以来是没有补贴的,甚至1982~1990年的生产者补贴等值(PSE:Producer Support Estimate)均为负的,表明中国不仅没有对农业实施补贴,相反不断从农业转移资源。1990~1995年对农业由负保护转为完全中性,即零保护,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PSE转为正的;(2)对农业补贴效果的计量或统计分析。候玲玲、穆月英等(2007)基于对江西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Cobb-Douglas 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定量研究中国农业补贴的具体效果,并且随即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建议以对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进行完善。

(六)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进行补贴,并且农业补贴政策也得以日益完善,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候玲玲、穆月英等仔细研究了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之后的变化并归纳得出,中国农业补贴在实施当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如下:补贴方式不科学、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机制不健全、补贴政策目标过于短视等,政府应对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调整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几个问题;郑志冰(2007)认为我国应在WTO框架下,针对农业补贴政策作出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拓宽“绿箱”政策、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改善补贴方式、完善补贴结构、发挥补贴政策的整体效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柯炳生提出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机制、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直接补贴机制,加快农业税减免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加强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加强改革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由于农业政策含有政治、社会、文化等非经济目标,农业部门补贴的政策问题也比任何经济部门都复杂 ,所以“三农 ”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中国政府制定并推行了“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发展战略,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重新审视了工业与农业间的关系。我国财政部农业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行各项农业补贴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全年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确保为农民持续增收做出积极贡献。即:着力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着力促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动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推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强财政支农队伍作风建设;着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科学管理水平。

三、结语

从历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来看,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这两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必要性、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农业补贴的演变过程、农业补贴政策在国际间的比较与经验借鉴、农业补贴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其改进建议等方面。而经验分析主要就是指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及其效率评估。国内学者运用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理论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等。从研究历史和研究趋势上看,理论分析法更可能成为今后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可是,对于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学者们大多集中在粮食的补贴政策尤其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研究,而对其他农业补贴政策缺乏系统的分析,在地区比较分析方面也有待深化。如果可能,可以考虑利用农业补贴的某个经济指标将34个省级行政区作一个聚类分析,然后通过这几类地区比较系统地分析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这也是本文尚未涉及、富有挑战性、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的工作。此外,我国农业补贴相关法律研究欠缺,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何忠伟,蒋和平.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J].中国软科学,2003(10).

[2]余劲松,李长健.论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和谐构建(上)——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的理论逻辑[J].法学评论,2009(01).

[3]朱应皋.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农村展望,2006(03).

[4]候玲玲,穆月英,张春晖.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N].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5]郑志冰.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经验借鉴研究综述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国外舞剧档案管理的经验借鉴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中外供给侧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对西方节日在中国青年人群中盛行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