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英
【摘要】 数学是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 数学学科教学应不断地提供给学生动手“做”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做”数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做”中显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 课堂;课外;学生;“做”
为了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而如何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呢?那就是提倡“做”数学. 下面我谈谈如何去“做”数学.
一、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他们,让他们多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的三角形. 运用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經过讨论、合作交流后找到了度量、剪贴、折叠、撕拼等方法、方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在剪剪拼拼的过程中,找到了不同方式来验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替渗透,协同发展. 同时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知、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展、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讨论,使其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由于学生有了角平分线的概念,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无需教师多说什么. 有极少部分学生作的三条角平分线不相交于一点,这样引出“这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是否相交于一点呢?”教师给予肯定的答案:“相交于一点.”但为什么会相交于一点呢?鉴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思维能力,只能告诉他们在以后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时,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啦. 这样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精神及肯定大部分同学的动手操作的结论,让学生感觉我也能“发现”数学的定理啦!好厉害呀!从而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感!使得学生由“厌学”变为“要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真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强烈喜悦感,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不高涨吗?学习效果能不好吗?那学生在做类似于下面的题目时,能不得心应手吗?下面笔者举两个例题供参考.
1. 下面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主体的三视图,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 ( ).
A. 3 B. 4 C. 5 D. 6
2. (2011年佛山中考第22题)如图,在一张纸上有线段AB.
(1)请用尺规作图,作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与证明).
(2)若不用尺规作图,你还有其他作法吗?请说明作法(不作图).
二、课外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作为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课本上的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也会动脑去解决实际中他们遇到的问题,从而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形成勇于探索、敢于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做到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亲自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亲自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亲自说一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亲自做一做.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课外“做”数学,那他们会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全日制初级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