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琴
【摘要】 在新课程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探究与发现”的理念背景下,要使数学新课程改革能够有效地实施,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和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和研究,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新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我们,唯有擦亮慧眼,不断思考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教学途径,才能在漫漫求索路上有所收获.
【关键词】 初三数学复习;有效教学
数学大师波利亚曾说过:“良好的组织使得所提供的知识易于用上,这甚至可能比知识的广泛性更为重要. 至少在有些情况下,知识太多可能反而成了累赘,可能会妨碍解题者看出一条简单的途径,而良好的组织则有利而无弊.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初三数学复习中教师大多想通过解题教学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很多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需要学生自己对题目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往往不是多讲几个题目就能解决的. 因此,不少学生题目做了很多,但能力得不到提升,往往换个形式就又无从下手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知识结构上,学生没有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较好地组织起来,没有反思如何将知识串联与归类;在思想认识上,很多学生还停留在“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层面上;在学习方法上,不少学生往往局限于教师或参考答案给出的解法,而自己不去探求获得新方法,无法体验知识收获的快乐.
众所周知,身体要补充营养不在于补的量的多少,方法才是关键. 课堂也是如此,再经典的例题若没有学生 “欣赏”,再精彩的课堂若没有学生 “入戏”,一切都是白搭. 课堂上教师只能是出谋划策的编导,而学生应该是数学课堂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演,应该由他们来主演这场“戏”. 现就目前的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应对策略.
一、初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着眼,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一本书,讲与练——形式过于单一
中考复习前,教师总会选择一本复习用书供学生学习用. 每天上课时老师就手捧复习书,按照复习用书的内容安排,上课教师讲解例题,课后学生完成练习,接着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选题讲解,学生再做习题巩固,周而复始地讲与练,没有了新授课的情景引入、趣味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单刀直入的实战演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2. 抢时间,赶进度——缺少全面关注
初三数学复习前,教师往往先制定复习计划,安排三轮复习,以时间定内容,力求多讲多练,所以在初三的课堂上,已经没有了学生积极的发言和踊跃的表现,有的只是学生呆若木鸡的表情,抑或是昏昏欲睡的神态. 教师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总是满堂灌,一个压轴题的过程往往是满满一黑板,不少学生思路跟不上,只能望“题”兴叹. 因此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学生坐着只是冷漠地“看戏”. 这真是难为了老师,也累苦了学生.
另一方面,从接受过程以及学习心理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足:
1. 只求表面——不求问题实质
学生做题都是凭经验想当然得出结果,不作深入思考.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都满足方程x2 - 6x + 8 = 0,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10,而实际上还有6和12. 这里主要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对方程的解和三角形的边长满足方程的对应关系发生“缺链”,从而导致漏解现象,对此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却收效甚微.
3. 思维紊乱——分析缺乏条理
学生做证明题总是条件结论一把抓,表达缺乏条理. 例如:要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结论,就必须先写明两个条件:1. 在直角三角形中;2. 斜边上的中线. 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 而一些学生在证明过程的书写中不是滥用条件乱下结论,就是漏写条件跳跃思维.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和改进. 初三学生尽管已有足够的知识容量,但是他们的知识仓库比较零乱,当需要去解决某些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对应的“工具”. 因而在初三复习中,重点不是多讲几个题目、多做几个练习,而是将重心转移到通过典型例题来理清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所需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教師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施教水平,通过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1. 设计精辟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课异构的不同效应. 在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是重点. 一般案例:开门见山,教师先列表对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归纳,此法尽管目标明确条理清楚,但却略显苍白,听者枯燥乏味. 优秀案例:教师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从一组顶点处撕成两半,要求学生根据残缺的纸片设计一个补全方案. 问题马上引发学生的兴趣,都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只需做适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轻松回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各种方法,由此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知识应用能力. 因此,做好对问题分析的有效展开工作,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更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向广、深发展,从而促进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
2. 依仗个人魅力,调动学生内驱力
这是一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的名师课堂展示中的情境引入:那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东北老师,由于借班上课,与学生是第一次见面,一上课老师就开上玩笑了:“看下面好多同学都在笑,是不是因为老师长得胖啊?那有谁能猜出老师的体重呢?看看谁的眼力好,估得准!”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抱着积极的态度,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讨论进入正题,一切都感觉水到渠成.
3. 探究问题迁移,促进知识生成延伸
下面是一道证明全等三角形中比较经典的习题,学生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后能较快地找到全等的条件,并可延伸到图形的旋转教学迁移. 而本题所提供的三种变式层层递进,条件由特殊到一般,进而将挖掘到深层次的知识生成,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得到提升.
经过三个变式的练习,学生已能感受到条件变化的过程中引发不变结论的原因,从而再回顾全局分析问题,加强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应变能力. 教学中可多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形成逐步深入,从而得到对知识认识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内驱力需要时刻被调动,才能激发他们潜藏的求知欲,从而对学习充满好奇感和自信心,进而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1. 让学生重视思维,推敲方法策略
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 但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都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2. 让学生能改擅编,促进灵活多变
让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设计,或改变条件或改变结论,从而更好地挖掘问题的生长点,获得更多的解题策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 让学生换位思考,突破思维定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它常常要求克服思维定式,结合题目特点,适当调整视角,使题目中的元素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面临的问题,突破思维定式,获得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 让学生总结反思,养成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对于例题的教学必须要进行解后反思. 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初三的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时刻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通过思维方法的掌握,学会将一个生疏、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简单的问题来处理,而如何把每一个具体问题实現这种转化的关键是找到正确、合理的转化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在作出答案或结论之前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归纳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的有效学习,学一题而会一类,进而懂一片,从而解放教师和学生,彻底告别题海苦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冯克诚.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