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研究现代迁移理论,对于促进学习迁移研究的深化及其广泛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精要阐述现代相关学习迁移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运用整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应用整合,以提升学习者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迁移的效果。
【关键词】学习 迁移理论 迁移整合 方式
现代学习迁移理论与传统的迁移理论相比,较为重视迁移的认知特性,对迁移过程的认知成分、迁移得以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具有微观、细致的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学习迁移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对学习迁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提升学习迁移的效果。
一、现代学习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对学习的迁移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其中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的中介,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组织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奥苏伯尔,1978,1994)。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 如果学生在某一领域的认知结构越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那么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奥苏伯尔的观点代表了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随后的迁移理论对迁移的过程、原有认知结构(即表征)的特性等进行了更为深入而具体的探讨。
(二)其他相关迁移理论
1.符号性图式理论
以霍利约克(K.J.Holyoak)、巴索克(M.Bassok)和吉克(M.L.Gick)等人为代表,提出了符号性图式(symbolic schema)理论。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以便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该理论后来也承认,某些起特殊作用的非结构特性(即表面特性)也影响迁移。
2.产生式理论
以安德森等人(Anderson,1983,Singley & Anderson,1989)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production)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该观点认为,个体在最初学习任务中所形成的表征(表征1)是产生式法则的集合,同样,在新的情境(迁移情境)中也形成产生式法则的集合的表征(表征2)。若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虽然产生式理论也强调迁移中的共同要素,但这种共同要素更侧重于认知成分,因此,与传统的强调客观的共同要素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3.结构匹配理论
金特纳(Gentner,1983,1997)等人提出了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structure mapping)。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其中,事件的结构特征或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事件的表面与具体的特征对迁移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抽象的表征是在迁移情境中构建的,这种构建仅部分依赖于最初学习情境中有关信息的提取。
4.情境性理论
以格林诺等(Greeno,Moore & Smith,1993)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situated theory)。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上述各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学习迁移问题,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分歧,比如,决定迁移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共同的主观成分还是客观成分,是抽象的表征还是活动,或者是其他因素?等等。这些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迁移研究缺乏一种整体构想,只重视局部、微观的探讨,忽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的建构。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整合
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对新旧经验的一个整合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从“知识学习”到“技能应用”的质变过程。鉴于大学生学习迁移过程涉及复杂的认知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揭示其内在机制和达成较好的学习迁移效果,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整合。
(一)学习迁移的宏观整合
从宏观角度来看,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即经验的有序化过程。在组织这种经验结构加工过程中,各种经验成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均沟通的一种网络型结构。这种网络型结构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宏观整合过程。这种整合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条途径实现。
1.同化性迁移
同化是指不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直接将原有的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与作用,或者将新事物纳入原有经验结构中去。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同化性迁移过程,如已掌握的“金属”概念对学习新概念“铝”的影响。
同化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上而下,原有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一方面,原有的上位结构可以将新的下位结构吸收到自身中去,实现旧经验对新经验的同化;另一方面,新习得的下位经验结构又可以归入到旧的上位结构中去,实现新经验的类化。可以说,同化和类化实际上是同一过程,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而已。
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的,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同化性迁移是学习迁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典型的迁移现象。
2.顺应性迁移
顺应指将原有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当原有经验结构不能将新事物纳入其结构内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顺应性迁移,如“铜”“锌”“铝”等概念的掌握对形成“金属”这种概念的影响。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前后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形成一种更高级的、包容范围更广泛的上位经验结构。学习中的顺应性迁移也是比较常见的,如学习那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列内容时,个体有一种去建立某种上位结构的倾向,以便将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下位经验纳入其中。
3.重组性迁移
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只是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比如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许多不同成分的动作被结合成连续的整体动作,其中不涉及新的动作的增加,只是各动作成分的重新结合、重新排列。同样,在语言学习、问题解决等许多活动中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经验重组。例如,学生学习掌握了100以内的乘除运算,只需进行重组性迁移,就基本上掌握了所有整数的乘除运算。因为除了位数增多外,并未增加任何新的运算成分。直接运用重组性迁移,可以大幅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与此类似,如果学会了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通分与约分等知识与技能后,就可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和带分数加减中,应用重组性迁移进行教学。
总之,重组性迁移在教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首先应教给学生进行重组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善于利用这些要素进行重组。教师则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利用重组性迁移,提高学生经验的增殖性,扩大其基本经验的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重组性迁移能力,也是培养其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学习迁移的微观整合
从微观角度来看,无论是哪种迁移,都离不开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参与。就迁移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认知成分而言,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整合。
1.不同学习中的经验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抽象
分析是指把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者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及不同的联系或关系。例如,把某株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等部分;把人的心理活动分解为认知、情绪与情感、行为、自我调控等方面。分析可以在不同层次和水平上进行,对个别事物进行分析属于低水平,对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则属于高水平。
抽象是在区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非共同的、非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把共同的本质特征及联系抽取出来,而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及联系的高级分析过程。例如,人类个体虽然在种族、语言、肤色、性别、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人都能够使用语言,都能够进行思维和从事社会劳动,这些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把这些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与非本质特征相区分,舍弃非本质特征,就是抽象。
抽象与分析的区别就在于所指向的范围不同。分析是对个别事物的个别要素的认识,抽象则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要素的认识。抽象从其实质而言,也是一种分析,是在分解同类的许多个别事物的特征或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出哪些是共同的,哪些是本质的,即分解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要素的过程。因此,抽象是高级的分析。由于人类个体的经验水平不同,其抽象水平也有差异。
在任何迁移过程中,学习者都需要对新的学习中的经验成分以及与之相关的原有经验进行分析,对新旧经验的组成成分加以识别,从而进一步抽象出这些不同经验之间的共同的本质要素。分析与抽象是实现迁移所不可缺少的认知成分。
2.不同学习中的共同经验成分的综合与概括
综合就是将分析得出的个别事物的组成要素联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综合与分析是对应的。在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既有分析,也有综合。综合是在对相互联系的各组成要素的分析基础上实现的。例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通过对课文各部分的分析,找出各部分描写或论证的主题、写作特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篇文章进行综合,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及写作特点。
在迁移过程中,不但要分解出不同经验的构成成分,抽象出新旧经验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而且还要对这些经验进行综合或概括。通过综合,对不同经验产生完整的认识;通过概括,对新旧经验间的本质要素产生整体认识,这样才能实现迁移。因此,综合和概括也是学习迁移产生所必需的认知成分。
在任何迁移过程中,学习者都要对新的学习中的经验成分以及与之相关的原有经验进行分析,对新旧经验的组成成分加以识别,从而进一步抽象出这些不同经验之间的共同的本质要素。同时,学习者还要通过综合,对不同经验产生完整认识;通过概括,对新旧经验之间的本质要素产生整体认识。分析、抽象、综合和概括这四个基本认知成分在任何迁移过程中都存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完成迁移活动。
【参考文献】
[1]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莫雷.论学习迁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3]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
[4]丁萍芳.综合实训课程迁移模式与实践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5]何敏,刘电芝,阳泽.近年来国内学习迁移研究的成果、问题与建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