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强
古往今来,除去革文化命的年代,人们谈到教师这一形象,总是怀着某种崇高、圣洁的感情,去讴歌赞美,去顶礼膜拜。尤其是近几年,“科教兴国、强国”的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的时候,教师似乎真的成为“阳光下最崇高 ”的职业了。细察千百年来“儒、士、师”等这一系列称谓的实际,了解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内涵,对在新时期正确评价乃至塑造教师这一形象不无裨益。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领略不同时期教师的风采,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对新世纪教师形象的思考。
一、克已尊道,古代教师的楷模
教师,作为一份职业始于何时恐已无可稽考。从典籍的记载看,无论是《论语》、《礼记》,还是《劝学》、《师说》,儒学诸子以及后学弟子们无不是克勤克俭、竭诚尽智毕其一生去传经布道。孔子周游列国,荀子设坛讲学,开宗明义地谈“克已”,谈“复礼”、谈“君师者,治之本也”,无非是在匡助国家,教化百姓,维护“礼正道畅”的社会环境。在那个“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语见《吕氏春秋·劝学》)的年代,教师只能是社会意识形态乃至皇权国纲的维护者。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师与官往往合二为一,为师之尊总要通过为官之盛来辅助,而若想将政见显彰不假借教师的智力劳动也断然不行。尤其是后来,儒、士、师、官往往集于一身,地位之尊,业绩之显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洞悉社会、教化民心。正如《礼记》中宣扬:尊师是为了重道;而韩愈在《师说》中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求道、尊道、守道便涵概了“教师”艰辛、劳苦一生的奉献。毋庸讳言,正是儒家“天地君亲师”的排位,为教师张扬了名气,确定了地位。当然,也是从那时起,教师开始注重道德的修养,强调以身作则,明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为了维护这尊贵的地位,又必然要同统治者保持高度的一致,策科举以取仕,用“四书五经”把莘莘学子的脑袋教化成统治者思想的储存箱,去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师者,克己尊道者也。
二、授业救民,现代教师的风范
到了近现代,由于受到了西学的震撼和帝国主义枪炮的轰击,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被荼毒,被欺辱。如何在“西风东渐”中唤醒民众,抗击寇仇,致力国富民强,几乎所有的从教者纷纷挣脱官场的羁绊,用科学和民主武装自己,去传播科学知识,去引领文化潮流的发展。
乱世办学最能显示出执教者的良知和英雄本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充分表现了我国知识分子所独特的社会角色,他们一方面竭力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把万千忧患注入心头,担负着民族的苦难去呼吁,去奔走,去砌造国家强盛的大厦。由此,陈独秀苦心传播新文化,李大钊身先士卒求科学,鲁迅把教室变成崇尚正义、怒斥敌丑、追求真理的战场,闻一多则走出书斋,公开宣告“要做学问先做人”。这期间,教师并非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反叛者身份出现,而是依据自己的良知去应对新旧交替且又新旧交错的时代。在外寇入侵,战乱纷扰的时期,众多教师在良知和责任的驱使下,带领着学生,背负着书囊,迁徙到安全地域,重新执鞭宣教,振兴着祖国的教育,使得学子苦读,弦歌不绝。在民族存亡最危急的时刻,有血性的教师们积极响应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征召,与万千学生一道冲向疆场,为民族的生存、祖国的前程贡献知识与生命。
这时期的教师由于脱离了官的体系,许多为师之人已经确乎成为一项民间职业人了,在这种变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很大的进步,那就是其服务目标已从“忠君卫道”转到为民、为社会,其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这一劳动性质得到了确认。与古时候相比,为师的道德要求没有变化,职业愈加相对独立,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被突现出来。可是,由于政治的使命感比学业的完成更具紧迫感,因此,授业救民就几乎让从教人员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三、教书育人,当代教师的向往
新中国的诞生,确立了教师社会主人翁的地位,“人民教师”这一称谓取代了“教书先生”、“私塾先生”等名称。人民政府创办了正规的学校,妥善安排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被充分激发了出来。
教书育人,成为当代教师所向往的境界。社会的舆论导向,鼓励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强调无私奉献;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于是,我们看到了皓首穷经的老教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看到了初入教苑的新秀刻苦钻研教学艺术,看到了田间、工矿各类“扫盲班”人们执著的面孔,看到了一批批学子步入高等学堂。
有人说,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最“价廉物美”的一族。摘掉有色眼镜平心而论,我国的教师的确是最有奉献精神的群体,这种角色的责任使得众多教师呕心沥血,兀兀穷年,忘我工作,在近乎清贫中享受清苦,在日渐清瘦中展示清高。这就是教师群像的写照,但对这一形象的理解也存在明显的缺憾。因为人人都认为当教师意味着牺牲,而忽视了作为师生合作互动的指导者角色,重视教师在劳动中传递知识的价值,忽视了劳动的创造价值。那么,教师究竟该是怎样的形象呢?
四、美己树人,新时期教师的追求
教师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教育世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正是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教师们创造教育生活,领悟工作的意义,享受职业的欢乐。教师专业性的劳动特点必须得到重视。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均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保证,同时,还承担着发展这一职业的使命;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把社会的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地发展完善自身。一言以蔽之,新时期教师的追求,就应该是“美己树人”。
达到这一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教师在当下这种转型期多一些历史的审视、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首先,要激励教师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为我国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出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各种人才。这与以往所谈的“育人”不同,不是只着眼于学生掌握了什么技巧,有什么特长,成绩是否领先,而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充分意识到“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不仅关注学生今天学会了什么,而且还重视其明天能学什么,能做什么。其次,注重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以人格塑造品格。教师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这不同于古时候的“师道尊严”,也不等于偏颇解释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教师,当然要注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也要具备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还要提倡具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此外,要注重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
“美己”并非表现在外表能感觉到的形象再造,它体现在教师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上。教师不能把专业单一、单薄化,不能只是介绍或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而要从宏观的角度为所传授的知识定位,要有大智慧、大志向和大爱心。所以,我们强调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不间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的修养。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要想高质量地“树人”,“美己”是先决条件,而作为教师“美己”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百年树人”。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呢?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践一下。一是向哲学要高度。恩格斯曾经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因此可以说,任何发现、发明与创造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为我们塑造了先进的世界观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二是向史学要深度。任何事物都不是空中楼阁,沿着它的根基看下去,了解它的变迁与发展,以史为鉴,更能激起深层的思考。事实证明,具备雄厚的科学史基础,对确定科研选题、创立科学假说及实施科学考察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向临近科学要广度。诺贝尔说过:“各种科学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个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它有关的科学知识。”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同的事物必然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现在学校教育强调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便是在鼓励教师们不要只泥于单一的学科教学,而要注重综合研究性学习。最后,还要注意向前沿科学要新度。所谓前沿科学,是指代表着各门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发展方向、趋势和学术动态,增强创新意识。教师施教大凡有两种范式,即操作型和创新型,前者属于技术熟练者,而后者属于反思性实验者,只有对过去不断地反思并对新的假说大胆实验,才能真正走在时代的前列。作为专业教师,尤其是在确定了主攻方向以后,仍要不断地根据变化着的情况,及时完善自己的见解,唯此,才有可能使自己真正具有创新的能力。
教师究竟该是怎样的形象,也许见仁见智,但是,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他除了应该恪尽职守外,自身的一些个性需求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不能把教师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看待,更不能以某种价值取向为先导而去忽略了教师作为正常人所应该被社会容纳的凡人琐事,除却职称、待遇、报酬等工作方面的合理要求外,诸如自身的婚嫁病休、衣食住行、子女就学就业、亲朋交际来往,乃至个性方面的隐忍或露达等等,只要不对社会与民众造成危害的,都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舆论的宽容。社会应该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为教师“美己树人”提供良好的条件。 “美己树人”应该是新时期教师的追求。古语有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坚信:无论世事沧桑,声名荣辱,教师都是“大写的人”,是真的名士,能谱写出新世纪的风流歌。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