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与现实路径

2013-04-29 00:44李忠斌李杰
桂海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

李忠斌 李杰

摘 要: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有明确的战略选择,包括战略定位、战略依据、战略重点和具体的战略对策。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多且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是以经济目标为导向还是以文化目标为导向,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前者,而不同的目标导向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为此,强调以文化本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人口较少民族而言更具本质意义和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本;开发战略;民族文化本位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6-0047-05

一、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

人口较少民族争取在2020年左右使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力资本不断积累,显著缩小地区差距,形成总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人力资源,化人口少的人力资源劣势为质量高的人力资源优势。

(一)总量比较充足

主要指人口较少民族在适当增加民族人口的情况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有较大提高,人均寿命明显增加,同时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充实了地区人力资源,总体数量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结构比较合理

主要指人口较少民族居民受教育年限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人力资源区域空间、产业结构配置合理;人力资源与特色、优势资源配置均衡;普及型、技能型、专业技术型和专家型人力资源开发结构合理。

(三)整体素质优良

主要指人口较少民族居民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劳动力竞争力普遍增强,民族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

二、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坚持民族文化本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

文化作为人的产物和标志,作为融凝聚力和张力为一体的共享系统,无论是以外显的产品形式,还是以内敛的精神要求,都共同把“意义的追寻”确立为人的存在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议题[1]。作为人们共同的“意义的追寻”的价值存在,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其本质是人口较少民族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价值观和自我人格,同时也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载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应坚持民族文化本位,用“文化”来统筹经济、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功能,也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共同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凝聚的民族性特征,在人口较少民族中应该在吸引外来文化的同时更注重民族文化本位,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

(二)努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较少民族人口基础素质普遍偏低,约59%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文盲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培养专业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落后。

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民族教育投资的落后,这也是基于民族地区教育投资能力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能力的增长率也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

要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力资源状况,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并形成合理的、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结构。鉴于人口较少民族经济财力紧张、不同阶段教育特点和地区人力资源现状,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要把民族教育纳入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民族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方面既能有序进阶式地提高民族地区人口基础素质,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为培养高等级人才奠定素质基础,缓解人力资源短缺现状;另一方面利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投资周期短、收效快的特点,引导社会参与办学,既能克服经济财力不足,又能提升人才存量。

(三)充分利用存量,大力吸引人才

人口较少民族劳动力数量比例低,人力资源状况不乐观,但是历史积累和政策扶持为人口较少民族也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存量。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重点是要处理好人力资源存量和人力资源流量问题。一方面注重培养和利用本地区人才,以合理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效应,使现有人力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同时,客观看待本地区人才流动,以开放、自由、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并积极鼓励外流人才回流创业,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大力引进紧缺型人才,发挥地区人力资源后发优势。人口较少民族以地区建设项目为基点,以事业引人、以机制用人、以待遇稳人、以感情留人,引进一大批经济社会建设中紧缺型人才,为人才优化配置、建功立业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四)市场先行,政府跟进

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地区市场体系不完备,人力资源开发时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行为,要合理的处理好市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更好的预期收益吸引紧缺型人才,加快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强化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社发展需要,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规模,并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强化政府配置人力资源的指导性作用。

(五)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主体作用

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投资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更有效地开发地区人力资源。政府在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制度建设,规范和服务工作,为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另外,政府做好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投资主体的角色,为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和人力资源更高层次的开发提供基础。企业作为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的主体,为更好地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提供健全地发挥个人才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为发掘人才潜力和发挥人才能力创造良好氛围。个人作为自身人力资源的投资主体,主要是积极地进行个人教育投资和素质培养,通过对自身建设对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3]。

三、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

(一)战略选择依据

1. 以往投入收效甚微,决定了面向未来,投资于基础的递进式战略。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的特殊状况决定了其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瓶颈并非资本的短缺,而在于其资本的投向。从目前国家人力资本投入收效甚微的事实表明:资本的投入仅是其中的要素之一,如果没有准确的投入方向,规模投入不一定带来规模产出和理想效益。因此,转移国家教育投资方向,选择更能体现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特殊性的战略。

2. 人力资源基础薄弱,自身投资动力不足,决定了多元互动的战略。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地区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人们即使有强烈的接受教育的需求,也因为不具备条件而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学校布局调整过分推崇规模效应,大部分地区采取“大一统”、“一刀切”的盲目撤并,缺乏差异性标准,较少顾及到地区差异[4],忽视地区的利益诉求使得本已稀缺的教育资源受到损害。医疗卫生条件更是不容乐观,地方病在一些地区还较严重,人们的健康难以得到完全保障。这种现实状况制约着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且缺乏改变现状的自我能力,因而需要多元主体、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3. 读书无用论与信息闭塞,决定了内外齐推战略和开放型战略。新的社会背景下,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人们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意愿不强,这种观念和意识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开发。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整村没有人外出务工,与外界无法形成信息交流,通过迁移来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似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应更加强调开放式和内外齐推式的战略,通过自身力量与外来力量的合力,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和信息交流,转变思想观念,更好地开发地区人力资源。

4. 民族文化是其优势,决定了民族文化本位战略。由于历史、地理等综合原因,人口较少民族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整体素质较低,单一地去追赶经济增长不具现实条件,甚至会导致越追赶越没有信心的结果。单一的经济追赶忽视了人口较少民族最大的优势——民族文化,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创新文化也是人类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人口较少民族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潜力。因此,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改变其开发思维,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坚持民族文化本位战略,把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利用经济领域的实用人才转向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

(二)战略选择

1. 就地开发战略。就地开发战略以本地劳动力为基础,利用本地教育资源不跨区域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来说,就地人力资源开发不仅能够给企业提供大量劳动力,也能节约成本。另外,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减少了企业员工的不稳定因素,避免了因环境、文化、观念差异等方面因素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对社会而言,就地开发战略,减少了劳动力流动,减轻了接受地在地区治安、人口和住房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提高社会稳定性。同时,对劳动力自身来说,能够更加方便的处理教育、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类似农民工进城就业后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老人赡养等问题。就地开发战略要根据本地区劳动力、企业和社会的具体需求,通过本地区学校、培训机构、科研机构、文化站等,利用地区现有人力资源存量,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务农、务工、创业)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多方向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集中力量用10年-20年的时间,通过教育、培训、示范等使人口较少民族劳动力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2. 异地开发战略。人口较少民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合作关系,运用资源供给网络,建立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快捷的人力资源通道。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拟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和开发目标,以“互补双赢”原则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形成“一站式”人才开发与供给模式,即人口较少民族通过劳务输出、人员流动,包括将学生、干部、技术工人等送往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培养,使这部分人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届时这部分人的回流将形成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强势流。

3. “极地”培养战略。“三线”建设和西部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院所,成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培养高地”、“科研极地”,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人口较少民族充分利用本地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呈现的优势明显的“极地”资源和“辐射效应”,通过与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定向培养、委托代培、直接参与等方式培养各种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层次、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地区人力资源。

4. 多元互动战略。人口较少民族居民在教育、卫生上条件极其落后,绝大部分人接受的教育年限极为有限,地区文盲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各地政府大力发展以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基础教育。然而,人口较少民族居民的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各异,同时各民族地区间环境差异较大,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程度具有差异性,这使得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时既要考虑民族整体素质水平,又要考虑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和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需求,发展适性教育。

5. 内外齐推战略。人口较少民族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组织及其制度体系发育程度低,民族社会内部自我发展能力弱。目前,绝大多数人口较少民族都面临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任务,而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内部社会变革动力的缺乏,需要来自社会外部的变革代替內源式社会变革。但是由于区域文化的异质性,民族社会转型面临文化“梗阻”的心理阵痛等诸多的不适。同时由于人口较少民族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信息闭塞、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故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无法完全依靠自身能力,也不能仅仅依靠外部推力,更需要一种内外合力。因此,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还要借助国内外人才资源开发的的先进经验、资金和技术平台,内外齐推,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内外合力,达到内外双赢的目的。

6. 民族文化本位战略。人口较少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族文化成为了人口较少民族的一张靓丽名片。保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与创新文化,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和潜力也成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针对经济发展,也要包括精神文化内涵。如果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在教育阶段形成民族文化消费习惯、没有培养出“享受”民族文化的能力,更不能培养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能力。因此,民族文化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重点是以培养民族文化经营习惯,享受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人角色来经营精神空间。民族文化本位战略也就是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让各族群众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形成一个更为统一的完整人格。民族文化本位战略要求对地区教育重心和教育梯次顺序进行调整和排序,放弃功利性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干地位,而更加突出民族文化在其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改变其传统思维,把民族文化贯穿于开发全过程,使各族成员享受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把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利用从经济领域的实用人才转向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出既有一定技能水平,也有一定民族文化素养的人才。

四、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路径

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现实路径是“多元并举,心智一体,纵向积累,横向贯通”,即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具有多元的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客体(文盲和半文盲、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接受过中、高等教育以及其他特殊群体),多元载体(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干中学”、医疗卫生、人才流动),多元方式(市场与政府),多元文化(地区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对人口较少民族劳动力从义务教育纵向延伸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展多层次、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积累人力资本。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现实路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历史,弘扬文化

人口较少民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也正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各个人口较少民族具有其地域和民族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是人口较少民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点,也是人口较少民族继承、发扬和开发历史遗产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因此,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应当尊重历史,坚持民族文化本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经济基础,教育先行

人口较少民族所在地区相对于东部、中部,甚至和西部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关键因素。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其中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先行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是人口较少民族积累人力资本,摆脱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训培结合,外引内促

教育投资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且首要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鉴于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实行升学教育和产业人才教育相结合,对“双向人才”进行“双向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根据市场规律,发展重实践、重技能的特色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力流动是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包括劳动力流出和劳动力流入。人口较少民族在人力资源存量较少的现状下,要根据市场和地区发展需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以“借用外脑、智力援助”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存量提升,同时,人口较少民族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现有人才,以成本优势促进人力资源发展。

(四)面向家庭,以人为本

家庭不仅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主体之一,也是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受益对象,因此,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面向家庭,根据本地区家庭的人口结构、劳动力人数、受教育年限,特别是家庭收入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对家庭贫困,有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家庭,给予不同程度的生活补助,以弥补缺乏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的能力。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为人才的价值创造和个性发展提供开放、公平、高效的制度平台,充分挖掘和激发人才潜力与活力,实现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和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发展。

(五)重在机制,健康持续

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一套公平、合理、高效的社会规则框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为其提供制度保证和发展平台[5]。因此,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重在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培养机制、人才挖掘机制、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为人口较少民族“人才辈出”、“人尽其用”提供制度性规范。

(六)政府主导,发展自由

人口较少民族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市场发育不健全,以及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不二选择。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其中政府主导模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教育、培训、医疗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和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性优惠以及为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的法律法规等行政制度建设。市场主导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调节和配置。政府主导,并不限制发展自由。政府为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优惠、财政支持和制度规范。政府与市场兼容互补,促进人才自由竞争、自由流动和民主管理,其目的在于人才的更好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庆德.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2]李 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能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马先仙.人才流动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88-90.

[4]雷万鹏,张婧梅.学校布局调整应回归教育本为——对学校撤并标准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8-12.

[5]陈光巨.以人为本: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N].科技日报,2003-12-24.

Strategic Choice and Path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Less Populated Nation

1. Li Zhongbin, 2. Li Jie

(1.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2.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400)

Abstract: Human Resonrces dvevlopment of less populated nation has to have a clear strategic choice, including strategic positioning, strategic evidence, strategic priorities and specific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regard,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s insufficent a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less populated natio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to base on economic oriented or culture oriented, while, most studies are concerate on the former. Different goals bring the differen culture result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based on cultural oriented for the less populeted ration is significant and operalility.

Keywords: less populated nation,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national culture oriented strategy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浅析人力资本出资法律问题
企业培训模式下的投资选择研究
基于CGSS2013调查数据的我国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