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仲春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必须更新语文教学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更新观念;学会方法;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语文学科在中学阶段的各科教学中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就要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感受,在语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以下探索。
一、改变教育观念,适应教育形势
设立诺贝尔奖以来,美国已有七十多人获此殊荣,而中国竟无一人,问题的要害是我们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个性,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他们谈心,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样学生才敢向教师吐露心声,达到心与心的沟通。魏书生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就,主要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源于对学生的无限热爱。
二、教会方法,提升能力
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有无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那是受益终生的问题,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
鼓励学生参与是主体性原则的核心,对一些基础不牢固、主动性不够的学生应多鼓励,有了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以树立他们的信心。而且,教师应注重引导,具体做法:(1)指引思维方向、训练思维方法、拓宽学生思路、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2)根据文章特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生疑点;(3)新旧知识联系,恰当进行比较,练习知识归类,形成知识结构。除了上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外,其他如作文批改、试卷批改等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
三、贴近生活,参与生活
大多数学生厌学语文,尤其是高中生在高考的压力下,把精力大都放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怎么就不想学语文了呢?除了学生方面功利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偏离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学生语文学习方面患了营养不良症。
语文教学脱离生活除了教材的影响因素外,主要是教法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然而,肢解文本、简单化解读文本等片面做法依然存在,不少教师以知识的灌输和题型的训练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考什么便教什么,把本来有血有肉的文章肢解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来学,教师的精力全花在拟题、印题、改题、训练上,学生则整天泡在听题、记题、做题、改题里面而不能自拔,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器。为了应试,一些地方的师生死抠那五本必修课本,颠过来倒过去抱着课本打滚,却少开或不开选修课,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書,堵塞了向社会、向生活吸取营养的渠道,也剥夺了学生参加生活、感受生活的权利。
要改变这一僵局,必须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让学生参与生活。具体做法为:
1.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我们要在探究知识、训练能力、培养情感、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以在课文中得到再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找到了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掌握了学习的法宝。阅读和欣赏佳作实是一种享受,举笔作文、礼赞生活更是一种享受。两者有机结合,并贴近生活实际,指导学生仿写、练笔,就能较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让学生参与生活
当今世界科技文化飞速发展,面对新世纪的竞争,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念,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让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应用语文,有计划地安排语文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只要注入了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若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打好了基础,那我们竖起的就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座高楼,还是瑰丽的素质教育的城堡,更是国家的大幸、民族的
大幸!
参考文献:
[1]叶上雄.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朱新平,文龙玉.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
[3]王月梅.如何教活高中语文课.教坛聚焦,2009(12).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