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应新课改而生,或者说是新课改下的产物。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新的问题。小组合作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模式,或者说应该走向何方,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组合作;学习
一、问题的生成
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预设问题还是生成性问题。我们的学案中已经预设了探究案,这属于预设问题,如果遇到听课的,可以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如果没有听课的,还是由教师讲解,然后公布答案,而课改下小组合作的问题应该是生成性问题。所以我觉得一堂课高不高效不能单以有没有小组合作而下定论。
二、探究的内容
到底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合探究?我们不能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解决:一些难度不大、思维强度不是很高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甚至掌握得更好;一些陌生甚至高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细致地讲解,学生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需要探究的问题必须是难易适中、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实际上每册政治课本中都有综合探究内容,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
三、探究的时间
如果探究时间过短,小组合作明显是形式,如果时间稍长,加上成果的展示交流,有些教师可能还要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成果,这样的话,时间明显不够,其他的教学环节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觉得小组合作可根据政治课本探究的题目进行专门时间的探究: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询、查阅资料等手段,分成小组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四、成果的展示
小组探究应该是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的结果。但是我发现当前的小组合作,由于成员的知识层次不同,导致很多小组都是只有一个发言人,或者说只是一到两个成员思考的结果,其他成员都只是听而不发言,所以这种合作探究只是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达到目的。
五、存在的问题
1.课堂驾驭难度较大
要使小组合作能顺利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在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个别学生会趁机起哄、大声喧哗,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
2.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气氛看似热闹,实际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玩耍;合作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教师打断了,然后由教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学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不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3.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为凸现学生主体,以为要把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六、解决问题的策略
就当前的小组合作来看,我觉得大部分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学情摸索出适合学生、适合课堂、适合学科的小组合作。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都有他们不同的教学诉求,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用一种教学模式来覆盖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内容、所有学生的教学诉求,这显然是不恰当的,“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模式的功能重在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分工、组织、管理、写作、分享,这种模式应该选择某个特色的学习主题,或是某学段、某单元的内容来展开,没有必要节节课都组织。
总之,改革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正视并认真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