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萍
[摘要]一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除了看老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关键还要注重让孩子张开嘴巴会表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理解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语言 表达能力 途径策略
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离不开思维,而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是教师与孩子沟通的物质载体。笔者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上对实物、直观教学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理解能力有差异,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会做不会说、想说不会说的现象。常常是教师问一句,孩子答一句。可见,数学教学中也应该让孩子多“说”。那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教师起表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教师如果拥有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则不仅能创设出一种动人的情境,还能消除孩子学习的疲劳,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孩子在课堂上也听得兴致盎然,不知不觉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数学知识。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要准、精、美、活,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可以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像钉子——声声入耳”。在教师的数学语言影响下,孩子不由自主地提高数学说话能力。因为这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说话欲望。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例如在解决问题时,“妈妈已经摘了12个苹果,树上还剩下6个苹果,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怎样解决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教师可以引导孩子用数学语言分析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边范说“树上原来有苹果个数就是把已摘的12个和树上还剩下的6个合起来”,并配上形象的肢体语言(用两只手分别表示“已摘的个数”和“剩下的个数 ”做合起来之状)为孩子提供思维模式。然后让说话能力较强的孩子模仿说一说,再让全体孩子独立试着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碰到个别孩子说不完整的,教师领着孩子再完整说。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性,有目的地为孩子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就能让孩子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同时,也学会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二、多渠道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单纯,语言区域狭窄,表达不够清晰,数学思维尚未理顺,在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外,还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1、看图说话,说明含义。小学低年级教材有许许多多的插图,十分形象生动,教师多让学生说出图意,是进行数学语言训练的最好途径。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苹果的个数比梨的个数少2”,“梨的个数比苹果的个数多2”,“苹果的个数与梨的个数相差2”。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图意题”较少,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画图来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并可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2、操作中强化。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手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地折成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1、多种不同的分法,2、一共分成几份,3、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达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的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3、丰富内容述说。小学生好新、好奇、好仿。在活动中“表演”更是他们所酷爱的,也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最佳时机。丰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训练。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笔者组织学生小组内互为参照物进行位置与方向的正确训练与判断。让他们自由表演发挥,放飞思维,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介绍自己或同学的位置和方向,“演中有说,说中有判”,适当“以问助说”进一步丰富说话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和发展空间观念,增强了在特定场合善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养成和睦相处的习惯和意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内容越丰富,获取的语言训练素材就越多,学生说得更细更准、更有针对性。
三、孩子敢表达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学习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精神的享受。很多孩子认为课堂学习中比较紧张,特别是发言时更为紧张。为此,课堂上孩子尽量低着头,怕碰见老师搜索的目光,很少举起小手。正是因为有些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有的孩子胆小怕事,怕说错,怕被其他孩子嘲笑,难为情,虚荣心在作祟;或是有些问题太难,不知道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不断地反思,发现这是由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了让孩子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为只要让孩子能熟练解题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略了孩子说的训练,导致部分孩子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阻碍了孩子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反过来就会影响他对数学的深入理解,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给孩子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敢说,经常说。笔者认为,对刚入小学的孩子,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专门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时间,鼓励每一个孩子大胆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伙伴听。孩子说得不对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孩子觉得有困难的,教师适当地引导。孩子只有第一次开口了,才有第二次想说、敢说的欲望。
教师不要提问一个孩子回答正确就不再提问其他孩子。因为孩子年龄尚小,不能保证每个孩子40分钟都认真听,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每一个孩子都会回答,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问题,那些后进生就不一定能理解,应多让几个孩子重复说。孩子在反复表达的过程可以激发其他孩子想说的欲望,相互补充,相互修正。有效地缩短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促使全体孩子思维活跃,整个课堂出现龙腾虎跃的场面。
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想法,形式多样,可以自己一个人轻声说,同桌之间或前后同学互相说,四人小组讨论说和集体交流,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去辩论等等。通过不断变换训练说话的形式,以此提高孩子的说话能力。教师要给孩子各显其才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碰到学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回答简单一点的问题,胆小的孩子可以安排在中间回答,智力好的孩子可以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回答,教师尽量做到少一些批评,多一点鼓励。指名回答时,常用鼓励性语言,如“慢慢说,不要急”,“请听听别人说的和你说的有什么不同,好吗”;面对孩子因胆怯而不敢回答时,老师要鼓励他“请大胆说,说错了不要紧。”“我们是孩子,正是因为不懂才要学嘛。”胆小的孩子回答完后,教师应该高兴地说:“你能站起来回答,并且答对了,证明你也非常棒。加油!” “老师看到你在努力地思考,表达有进步,为你喝彩!”……就连自认为班级后进生的人,老师也寻找其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语发自老师肺腑,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正是在这样充满鼓励和关爱的课堂上,孩子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参与活动更加积极,并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给孩子敢说的胆量,这样孩子觉得得到了老师的尊重,思考有了适当的空间,主动性自然会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孩子就更愿意说了。
“说”对于数学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字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4.
[2]杨卓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数学教师,2009,(3).
[3]郭德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说得更精彩[J].小学数学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