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导学,让语文课堂亮起来

2013-04-29 10:32许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全诗导学爱心

时下,教育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助推着各种教学模式纷纷出台。它们形式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力求打破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已成为广大教育人的共识。

然而,过犹不及的是有些学校规定教师讲课不许超过几分钟,否则该课就会被评定为不合格。笔者以为,学生固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可少。近年来,笔者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导学,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有了教师的巧妙导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巧妙导学,可以让语文课堂亮起来。那么,何时进行导学以及如何导学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一.新课导入开头处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如用故事或谜语导入、现场激疑激趣导入、借助多媒体用图片或音乐导入、由大家关注的新闻热点导入、由以前学过的课文导入……但不管运用哪种方式,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授《观沧海》一课时,我借助了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雄浑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我相机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曹操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首先,请几位同学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曹操的印象。”接下来的整整一节课,同学们都处在兴奋且投入的状态,效果很好。又如,教授《口技》时,由人们对口技这门艺术的评价导入:“一张口,两三件道具,四方宾客,听得五体投地、六神无主,心里七上八下,好似九死一生,真乃十全十美。大家猜猜看,这段话是对何种艺术表演形式的评价?(学生齐声回答‘口技)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场精彩的听觉盛宴——《口技》。”同学们一下子瞪大了好奇和期待的眼睛急切地等待新课的开始。由上两例可以看出,一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对于整堂课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导入语要精练、设计要巧妙,切忌啰嗦冗长、故弄玄虚。否则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效果。

二.中间环节过渡处

一节课往往由几个环节组成。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的衔接,或是现场生成巧妙的过渡语,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无痕地成为一个整体。也许有人会说,有这必要吗?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出来,学生不就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回答吗?其实不然,当学生尚处于对上一环节的内容消化吸收时,教师紧接着很突兀地抛一个新的问题,来不及“切换”的思维,一定不会让你等来满意的结果。反之则会事半功倍。笔者教授《观沧海》一课时,在“初读全诗”、“听朗读录音”、“介绍背景”这三个环节之间,分别加上了这样的导学语,它们是“同学们刚才初读了全诗,下面我们听一下朗读录音,听听录音里是怎样朗读的”。“同学们,听完录音,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如此壮丽、气势恢宏的诗篇的呢?”如此,几个看起来互不搭界的板块就被导学语巧妙地衔接起来,既显示了教学环节的无痕递进,也更具条理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出现问题卡壳处

课堂上,学生无法理解老师提问的意图,导致无法回答或是理解有偏差答非所问,出现教学卡壳的现象并不鲜见。适时、巧妙的导学往往能化解学生无法回答问题的尴尬,引导他们打开新的思路,起到启发、点拨思维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觉。教授《天上的街市》一课,当笔者提问这首诗中哪些内容是运用了联想、哪些内容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时,50%的同学说对了,但有人说都是联想,也有人说都是想象,还有的同学正好说反了。我没有从专业术语的角度,将“联想”和“想象”的定义说给学生听。而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导学——“请大家听老师举两个例子。第一, 假如今晚是八月十五,我由今晚又圆又亮的月亮想到了去年的今日全家人团聚的情形,我说这里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第二,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座的同学们两年后都考取了理想的高中,我说这是想象。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两例的不同之处。”沉默不到三十秒,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我叫了一个平时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他说:“第一个例子是由‘什么想到‘什么,两者有关联,所以是联想;而第二个例子中想的内容似乎不受限制,只要合情理就行,我认为是想象。”说得多好啊!接着,同学们顺利成章地区分出了诗中何处运用了联想,何处运用了想象。这样的导学是成功的,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由此获得的知识也是难忘的。

四.向外拓展延伸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思是说,教学中除了教材,我们尚需要向教材以外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时,导学得巧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向纵深。教授诗歌《在山的那边》时,学生已经演读全诗完毕,但笔者不满足于学生会读甚至会背,很希望学生能从这首诗中获得点什么。于是,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演读之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同学们个性化的演读让老师也浮想联翩了:在山的那边,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山的那边,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在山的那边,有鳞次栉比的大厦;在山的那边,有太多太多……那些就是心中的大海呀!同学们,能否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所受到的启发呢?”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人生就像是翻大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历种种困难,只有战胜困难的大山,才能到达胜利的海洋,也许在翻山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但是我们应该坚持不懈。”有的学生说:“除非你住在海边,否则,要想看见波澜壮阔的大海,就必然要经过长途跋涉,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其实人们心中都有一片海,它的名字叫理想。只有那些在勤奋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人,一路向前,才见到了波澜壮阔的海洋。只有实现了理想,实现了人生价值的生命才是没有遗憾的生命。”……如此,巧妙的一个导学,让拓展延伸成为这节语文课一个耀眼的亮点。

五.收束全文深化处

老师们都希望自己在结束一堂课时,要么能让学生回味无穷,要么能让学生浮想联翩,要么能让学生有所启发,要么能让学生有所期待……总之,谁也不希望像一杯白开水了无余味。而巧妙的导学,则会让课的结尾迅速到达高潮,让语文课亮起来。《在山的那边》课末,笔者这样收束全诗:“同学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有了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心朗读全诗,让好诗陪伴同学们健康成长! ”一节诗歌教授课在师生饱含激情的配乐朗诵中结束了。再如教授《七颗钻石》,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一处、结合本文爱心主题展开合理想象后,笔者这样导学为结束全文、升华感情做准备:“同学们用爱心丰富了这篇童话,老师很感动!有爱在,我们能在黑暗冰冷的夜里,做一个温暖的梦;有爱在,我们能在惊涛骇浪中看到大海的笑容;有爱在,我们能在道路上洒一路的欢笑。老师想作一首诗、想画一幅画、更想唱一首歌——《欢乐颂》。”然后自然地进入全课的高潮处,让学生接着“爱心爱心,纯真的爱心,小小木罐装满水”、“爱心爱心,善良的爱心,小小木罐端正正”、“爱心爱心,圣洁的爱心,小小木罐变银罐”,再写几段。最后,学生们根据《欢乐颂》的曲调,在全班展示演唱自己重新填词的《爱心颂》,将课堂推向一个新高峰。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活动教学”理论的践行:农村初中课堂师生活动形式》课题编号E-b/2011/14)研究成果)

许凤,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猜你喜欢
全诗导学爱心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劝学
爱心树(下)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