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其提问的有效性。而且,笔者还近一步认为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一方面精心预设课堂提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又要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而生成适当的问题。其次,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对课堂提问适当分一下类。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上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六种: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提问。下面,拟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我对这六种提问方法的运用及其体会。
1.回忆性提问。常见的提问内容有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重要词义等。因其答案一般来说都具体明确,易于识记,能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所以,它常可用于新课导入、复习总结等环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如果问些有关作家情况、作品出处等问题,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在导入新课时,例如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可以问问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什么诗,标志是什么等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诗是古体诗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体诗的标志有吟、行、歌等知识。又如在教学《鸿门宴》《陈情表》《故都的秋》等文章时,都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提问。这样的提问,用在导入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调动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强化相关的知识。而在复习总结环节,也可以运用回忆性提问。例如,为总结某一单元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梳理相关的知识及其运用,我就常常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的时间,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回忆性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回忆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在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性提问。这是指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惟其如此,理解性提问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重要铺垫的主问题。如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提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同时,更好地鉴赏意境,把握情感。又如教学《陈情表》一文,问作者“陈”的是什么情这一问题,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再如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如果提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问题,就会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进一步为分析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蓄势。总之,理解性提问,会使学生在思考并回答之后,对课文整体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3.分析性提问。运用分析性提问的目的就是要考察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问,往往涉及面广,难度又较大,却又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当学生把握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后,就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对一幅幅秋景图的分析中渐渐体会到它们“清、静、悲凉”,是景物特点和作者内心感受的融合,所以,意味十分隽永。总之,在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经常让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就能锻炼学生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而且对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启发。
4.综合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可以从内容入手,如标题、背景、人物形象、主体事件等;从结构入手,如谋篇布局、行文思路等;从写作特色入手,如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如“李密的《陈情表》为何最终能够打动晋武帝”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从内容入手,概括各段内容,明确其忠孝不能两全的处境;接着要从结构入手,理清思路,体会他想要先尽孝后尽忠的一片深情;最后,再从写作特色入手,明确其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另外,还需品味语言,体会其多用四字句、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语言特点。再如学习《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出自《史记》的篇目,我们也可提出司马迁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综合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忠于史实、客观全面地选取典型事件和语言生动、口语化等特点。
5.评价性提问。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所以,评价性提问可以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或作者的观点、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作出评价性回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老舍的《想北平》的异同,或者让学生结合《垓下之围》的内容,来认识司马迁评价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观点等。应该说,这类评价性提问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学生独立的思考力的培养。
6.运用性提问。运用性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以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发展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促进知识间的迁移。例如,在教完《故都的秋》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故都的秋》之后,作者又创作了《北平的四季》。请通过两文的比较进一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意境创作之功。又如在教完《兰亭集序》后,我曾布置过一个写对联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元丰二岁北宋苏东坡携一骚客夜游赤壁,欣逢月明星稀夜亦奇,二位扣舷歌之,且唱且和,洞箫凄凉,兴尽然后思,子瞻因之阔论消长之玄理,探究大天之本真,待椽笔呵成《赤壁赋》,‘文豪于斯落座”的上联,写出下联。这一作业旨在考察学生对苏轼和王羲之以及他们的《赤壁赋》和《兰亭集序》的理解掌握程度,同时也让学生在拟写对联的过程中训练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要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针对性。即设计问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所提问题不能够紧扣教学内容,不能围绕教学目标,不能突出重点、难点而“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即使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也不能算是有效提问。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的体会是教师要深挖教材文本,重点关注“五点、十处”。“五点”即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思维点。“十处”,即变化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规律处,重复处,含蓄处,细节处,最佳处,文眼处。这也就是说,抓住有效提问的切入点,才能有效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适度性。即所提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分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适度性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把果子摘下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走出来,并渐渐通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适时性。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还要注意适时性即善于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之时,就是最佳的提问时机。如在学生自读之前发问,有利于提高自读效率;在学生思维停滞时发问,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气氛沉闷或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发问,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等等。在学生作答时,教师要注意倾听,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作答完后,教师更要给予客观的评价,或肯定表扬,归纳答案,或匡正补充。总之,是要通过倾听和评价,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解答。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更是常能收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正因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善于创设情景,生成新的问题,努力做到以“问”促“学”,“学”在“问”中。
顾红艳,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