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必须佐之以良好的教学方法。生成教学法就是在新课标“突出主体地位,发挥创新作用”理念指引下,结合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本实际运用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诱发动机——自主学习,探索新知——合作研讨,解决疑难——反馈质疑,加深理解——应用提高,拓展思维——检验评价,归类记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现已在校园内开花结果,深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它从多方面开发和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使师生的综合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毫无疑问,生成教学法构建了开放的、别开生面的大课堂。
创设情境——寻找成功原动力
成功教育从创新开始,创新教育必须从课堂出发。高效的课堂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下空间,让学生勇于设疑。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须从三点做起。
一是营造氛围,让学生产生创新愿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开学伊始,学生们面对的是新的老师和新的知识挑战。三分好奇,七分紧张,一个个睁大眼睛等待着我的开场白:“同学们,欢迎你们进入九年级的学习生活!老师送你们一个礼物好吗?”说着便打开了北国下雪后的录像课件。伴随着舒缓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雪景,浑然忘我。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想不想对祖国山河多一些了解?想不想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如此美景是怎样抒怀的?同学们必然是求之不得。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是创设情景,让学生敢创新。“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板书课题后,便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敢于发现: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设情景,不断地设置认知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见疑生“奇”,因疑激“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三是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创新。英国数学家迪卡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和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曹冲称象》最具有代表性。教完这一课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现在让我们再称一次大象,你还有什么办法?小朋友们纷纷开动脑筋,妙计连连:把石头换成人,不是更省事?用电子磅来称……克服了特定环境下的思维定势,并达到学以致用、推陈出新的功效。
自主合作——开发生命新活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把学生看成是移动的“精神花园”,让其精神之树自由生长,精神之花自由绽放。而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两个教学环节的灵活应用、“自主”和“合作”的尺度的准确把握,无不体现着生成教学法的精妙。
生成教学法对新课标最好的诠释是: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学习也因此成为意义创造的开放过程。例如在开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沁园春·雪》时,我适时为他们反馈和展示的空间: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告诉老师你已经读懂了这篇课文?
生:我想有感情朗读。可以给我配上音乐吗?
师:(先是惊愕,之后暗喜)你觉得应该配上什么音乐?
生:我觉得应该是欢快的,这首乐曲应该把大家带入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生:老师,我们小组可以表演吗?
生:我们想唱歌。
生:我们画了一幅画,想给大家看看。
……个性化的学习,那么主动,那么尽兴,那么酣畅淋漓,那么富有创造性,不经意间创设了民主、开放、生动的课堂,教师直面生本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机械、死板的课程设计,使得课堂变得富于弹性与挑战性,变得富于动态与发展。尽管课堂显得有点“乱”,但在“乱”的过程中不断出现新东西、产生新思想、新创意、新问题,产生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呈现出无限的生机,这不正是“开放”带来的生命活力吗?
“固定设计”走向“开放设计”,创设探究知识的空间,以最简洁的教学线条,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引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以最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平等对话——体现师生零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还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生成教学法通过四种形式实现了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了学生主体的独特性、发展性与生成性,更好地体现出我校所倡导的“师生零距离”。
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往往是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之后进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产生的反思、与文本共鸣的过程。记得一次去听本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一夜的工作》,课堂尾声时,这位老师让同学们谈谈收获。有个学生主动站起来,显得非常惭愧地说:“周总理身为一国总理,工作是那么辛苦,而他的生活却是那么简朴。相比之下,我每天吃得好,穿得好,却不珍惜时间,对待学习粗枝大叶,真是太不应该了!”
生本对话。这是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中寻找依据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以学生的感悟如“作者用词用得好,景色写得美”等为话题,通过品词学句、美读等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得到比较全面、完整和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
生生对话。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师生对话。生成教学法有机地融合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真正让课堂成为启迪心智、教学相长的平台。
应用提高——引领创新真境界
没有创新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标志就是把注意的中心由作者、作品转移到读者自己身上,能够不甘于只做作品的接受者,敢于超越文本,提出新见解,做出新答案。
“应用提高”作为生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总结——展望”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练习、资料或游戏等动脑活动,巩固课堂知识,检查了教学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是一举多得。在学习《敬畏自然》这篇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环节:你学了课文后一定有很多关于保护地球的感想,请你设计一则不超过40个字的广告词或宣传语。又如《归田园居》一文设计:想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怎样一番景象?如果让你画出这样一幅画面,你想怎样画?一定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来完成。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多数学生在跃跃欲试中,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还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后进生,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被唤起创造的欲望。此时的课堂,是五彩的,灵动的,是真正放飞学生心灵的天空。
检验评价——收获成功课内外
课堂接近尾声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结。“检验评价”是生成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学了《故宫》《中国石拱桥》等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我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交流会”:有的介绍了“阿房宫”的最新鉴定,说明了秦王朝的暴政;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有的结合电视节目《国宝档案》《鉴宝》等栏目畅谈自己的见识和感受。学生在寻找资料和选择资料过程中,融进了个性化的理解,不仅开发了课程资源,还利用了学生资源,此正是生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判断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关键是看其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充满个性,是否有发展的后劲。生成教学法的大胆尝试,给我带来了喜人的收获,也给学生注入了十足的信心。教学艺术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却不能阻止我们对课堂教学,哪怕是教学细节的孜孜追求。
史秀梅,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