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经过多年努力,新加坡和韩国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两国的道德教育更为世人所称道。我国与新加坡、韩国一样,都曾受到外国的侵略和压迫,都有东方儒家文化的背景与文化根基,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因此,研究新加坡和韩国德育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新加坡和韩国德育的特点
1.在德育目标上,注重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弘扬
1991年新加坡政府确立了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助,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五大价值观。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造就良好的、忠诚正直的公民,使年轻一代在个人行为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和忠于国家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极力倡导一种既有别于其他各国又体现东方传统文化美德的、有新加坡特色的学校教育。
韩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施民主国民教育,即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韩国民族精神为根本,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培养面向21世纪的富有民主精神的韩国人。从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来看,“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为主;中学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为主;大学阶段则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形成道德自律”[1]。
2.在德育体系上,注重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新加坡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注意德育内容的循序渐进,课程由浅入深”[2]。如小学开设的《好公民》课,一至六年级依次以“个人”、“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世界”为中心内容,有的放矢,范围逐渐扩大,在低年级阶段注重个人的自身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方面的教学,而在高年级阶段则扩展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方面的教学,在学校德育中十分重视生活教育和公民知识的传授,由表及里,分阶段、分层次、系统性地展开教育。
韩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形成了完整的目标体系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注重由浅入深, 从实践到理论。小学三年级到初三年级期间各年级的公民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四部分组成,呈现出放射型的结构模式,即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
3. 在德育内容上,注重儒家伦理道德与国民精神
新加坡一贯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与对国家忠诚的教育,重视东方的道德传统和道德观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儒家伦理价值追求为基本精神,强调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人类的核心价值,同时吸取中国的儒家伦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的行为符合已形成的价值观。在东西文化交融中,新加坡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尤其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在中小学里开设了儒家伦理课,如《好公民》强调儒家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生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又进行道德教育,《儒家伦理》讲授儒学大师的修身与生活、五伦及仁、智、勇、义、礼、信等道德规范,并出版道德教育的通俗读物,其中收录了许多中国古代的著名道德故事,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政府一贯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与爱国教育,特别注重“国民精神”教育,即确立民族自信心和自立自我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和民族复兴的责任,确立民族主体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民主理想。儒家文化给韩国以巨大的影响,韩国遵循儒家主张,认为“通过个人修养的自我完善过程来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个体的修养是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最根本保证。从儒家的这一思想出发,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个人道德修养,以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现代化的道德教育体系。”[3]儒家 “仁”、“礼”的修身思想已列为韩国中小学至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其要求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礼仪,如自尊自爱、尊敬师长、友好待人,重视家庭和睦和孝悌思想,逐步培养“泛爱众”的集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其要求学生掌握家庭、邻里和学校中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各种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见儒家思想已全面深入了韩国的基础德育。
4.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创新“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新加坡教育面向世界,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构了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如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公民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切实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新加坡除了正规学校开设德育课程外,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道德实践机会,使公民教育成为全社会都关心并参与的大事;除课堂讲授外,还采用讨论、讲故事、现场参观和义务活动等方法,并普遍开展“五个E工程”辅助活动,即榜样(example)、阐述(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经验(experiment),以提高德育效果。
道德教育课程是韩国学校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继承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合理因素的同时,积极引进各种有益的理论加以创新,建构新的公民教育方法,主要有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教师可采用讲述、辩论、唱歌、角色扮演、参观、游戏、实践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韩国学校德育十分重视对青少年成长的培养工作,从点点滴滴抓起,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使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紧密结合,建立“三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除德育课外, 还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在坚持系统的道德知识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把活动引入课堂, 配合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接受相应的教育,在活动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辨析问题、道德推理及将道德抉择付诸实践的能力。
二、两国德育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新加坡所开展的以视野开阔、立足国情、求同存异、强调特色为总体特征的德育,使新加坡的德育成为世界德育的典范。韩国建立了行之有效而又运转良好的公共法则和制度,形成了讲卫生、重清洁、有礼貌、守时守法守秩序等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这与韩国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社会,我国要有目的地借鉴两国的德育经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加强传统教育,传承优秀文化
我国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四有”公民,在意识形态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教育,强调对祖国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基本道德品质。
(1)要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它博大精深,其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其核心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道德要求培养了许多有人格魅力的优秀人物,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对当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重新审视和阐释传统道德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弘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
(2)要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建立开放型的学校德育模式,兼容古今中外学校德育成果。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道德教育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的,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努力吸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更应该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中明辨是非,独立思考,不断提高认识,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传承各国的优秀文化,包括先进的德育经验。
2.重视发展规律,教学循序渐进
过去,我国的思想品德教材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偏难偏繁偏深,曾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政治目标,无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对学生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期望每一个人都成为伟人或道德理论家。此外,过去的教材在小学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提倡社会主义教育,在大学阶段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另一方面却加强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颠倒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育效果自然不明显。因此,当今我国的德育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系统性、层次性、递进性的原则,做到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首先要从德育的基础层次抓起,扎扎实实地进行公民社会公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一个合格公民必须遵守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帮学生养成最基础的良好行为习惯,然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的德育教材是以学生的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和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内容为框架来组织的。在小学阶段掌握了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识,养成了较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学习中学的思想政治,接受心理品质、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进一步培养我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帮助我们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4],这种德育课程的设计及德育活动的安排,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和人性化,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
3.强调中国特色,创新教育方式
新加坡把包括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加坡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让全体国民团结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其目的在于培养“新加坡人”。我国也应该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学校德育中强调中国特色,培养“中国人”。在学校德育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吸收传统道德中合理的价值观念,并加强国情教育,提高学生对现有制度及政策的认同感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又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吸收东西方先进的道德理念和教育方法,增强时代感。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向学生灌输社会的主导思想意识和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过去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是讲授法,特别注重观念的灌输,在方法手段上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的道德思维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某些通过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考出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表现却令人失望。现在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上课时,授课教师可以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或讨论或辨析,或参观或访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指导学生认真看待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思维模式,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考试时,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有些地方也采取开卷考试,或答题或撰写小论文,旨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活学活用,提高思想觉悟。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4.提倡养成教育,理论结合实践
养成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和反复经受锻炼,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没有养成教育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才能使他们在道德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道德理性的认识。新加坡和韩国的德育,强调学以致用,教育学生把学到的道德规范用于日常言行中,培养有道德的公民。
以往我国的道德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落实而忽视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造成了一些学生道德言行脱节,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用说教、灌输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虽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只有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只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所以我国要改变“重教轻育”的做法,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因为“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通过理论灌输和环境影响相结合,采取多种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以取得最佳效果;通过把德育课程教育与各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增强其务实性;通过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让学生养成基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通过参与和实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知信行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 赖水随.韩国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9).
[2] 魏晓文.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3] 肖薇.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德育功能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
[4] 师建龙.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教学与管理,2004(2).
[5] 唐晓娟.新加坡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与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文本比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