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摘 要]公民教育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而当代中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社会条件已然成熟。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为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群众基础;网络事件助推公民意识觉醒,大众传媒成为公民教育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公民教育;政治支持;群众基础;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13 — 02
在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现时代,公民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世界性课题。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现代公民教育新要求,发展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成为大势所趋。公民教育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而当代中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社会条件已然成熟。
一、公民教育的政治支持。
2007年“加强公民意识”第一次被明确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①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些充分说明了作为一个执政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并且明确了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路径, 这就是要在公民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发挥人民团体以及公民社会的作用。这是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国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教育正是为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培养合格的公民,因而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
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群众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社会基本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因此,从根本上缺乏建立公民社会、实行公民教育的土壤。民国时期,虽然有知识分子提倡公民教育以及培养公民社会,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只能视为思想启蒙阶段,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较高的经济基础催生公民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拓开了公民教育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公民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条件和机遇。国门打开为中国创造了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中国各项事业纳入了具有现代意识与世界眼光的发展框架之中。在市场经济土壤中,社会公共空间日益拓展,民主、平等、法治、权利、契约等观念逐渐成长,为现代公民人格的生成拓开了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稳步进行,公民教育逐步开始为广大学者及社会各界所认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是建设公民社会的群众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人们社会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因而人们的社会角色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人们以公民的身份来参与平等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多元利益的竞争性经济和理性规则的法治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排除血缘伦理和等级身份,以公民资格与平等身份参与利益分配,形成权利、义务和利益的有机联结。市场经济通行的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等新型经济伦理以及体现资源优化配置、权利义务的广泛性、一致性和平等性的各项经济规则,要求公民从个人与国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中予以合理的认同和内化,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只有公民认同并获得上述价值取向,才能为市场经济建立必要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因此,改革开放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公民教育是其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能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和进一步改善,人民必然要求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以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政治参与欲望日益强烈。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和公民社会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十八大召开前后,民众对于十八大的关注和期待,无论是坊间的议论,还是网络上的发言,其中固然有对执政党的理论建设、政治路线、人事安排以及施政方针的关心;同时,也蕴含着对改变自身境遇及未来预期的某种期待。这种关切,正是一种公民意识。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①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公民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三、互联网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为公民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场地。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互联网等新兴电子媒介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着公共领域的面貌,也对公共领域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到2007年厦门“PX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公民意识迅速觉醒,其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大众传播媒介相对单一的年代,人们在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是相对被动的,而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的知情权得以迅速的扩大,人们表达和参与社会事务有了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民的参与渠道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畅通。如果说公民教育在过去是在单向灌输的条件下完成的,那么今天随着各种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做到了随时随地与人对话、交流。任何人可以随时在公开的站点上发表自己对有关事物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个政治宣传的渠道,是一个民意表达的渠道,它还是一个培养公民意识、唤起公民觉悟、实现公民教育中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授受合一”的培育场。
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经济、政治到法律与道德,可以说无所不包,因此,能够适应不同人群、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大众传播媒介必然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它以传播范围广、知识更新快、受众层次多而具有学校教育难以比拟的优势。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传播媒体所关注的问题,并依据媒体对各种问题的重视程度,确定自己看待事物的优先顺序,,简单来说就是帮助观众理解社会和政治中哪些是重要的、需要他们来思考的。这,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进行公民教育,就公共舆论的形成来说一方面是公民自身的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知识的形成,可以说是来自群众的自发;另一方面,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在从群众中来的基础上经有关权威方面加以总结、升华、传播。只有经过大众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唤起人们对某一问题的注意。
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为公民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而中国大众传媒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在向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靠拢的种种表现也使得我们对公民社会建设更有信心。
四、丰硕的公民教育研究成果为建立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如果说我国公民教育在过去滞后,系改革开放前的国情所致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30余年后,在经济多元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序发展、现代公民社会雏形业已形成的今天,践行公民教育的社会条件已基本具备。并且,很多研究者不断努力,将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理论、实践与我国教育传统、国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术界从过去的排斥来自于西方的公民教育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从论文、论著的数量即可看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公民教育的论文论著寥寥无几,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论文、论著的发表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在中国知网搜索2000年以来篇名包含“公民教育”字样的论文数量就达1800多个,专著数10本。北京师范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以公民教育为主要研究领域,集科研、教学和各项社会服务于一体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其中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自2001年成立以来, 按照建设国内一流的公民教育资料信息中心、建成汇聚公民教育专家的研究中心、培养公民教育人才的培训中心、服务社会的公民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规划,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该中心已经成为全国公民教育的资料中心,积聚了全国学有专长的专家队伍,中心与境内外的交往较多,先后牵头国内专家举办了五次国内外学术研究会议,出版了《中国公民教育》(内刊)15期。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从事公民教育研究的学术骨干和研究生。从全国范围来看从事公民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更是数以千计。
关于公民教育研究经历了翻译、介绍西方的公民教育经验阶段到探讨国内公民教育研究繁荣阶段,研究的内容涉及公民教育意义,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公民教育方法等涵盖了实践公民教育的各个方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丙中说:中国已经迈进公民社会的门槛里。不少地区(如广东浙江等)率先推行公民教育,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公民教育,无论是社会基础还是理论与实践准备均已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到了在全社会系统大力推行公民教育的时候了,建立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参 考 文 献〕
〔1〕饶从满,陈以藏.全球化与公民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6,(01):30.
〔2〕杨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5.
〔3〕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41.
〔4〕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15.
〔5〕〔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3.
〔6〕骆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
〔7〕黄甫全.学校公民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研究,1997,(04):80.
〔8〕杨灏.论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4).
〔9〕蓝维.公民教育的现代崛起与现时代特征〔J〕.江西教育科研,1999,(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