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2013-04-29 00:44徐江杨淑全
网友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渗透原则

徐江 杨淑全

【摘 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意识的熏陶和培养,为了更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在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实践中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认真、积极地进行“道”的渗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道统一;原则;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这就是说,教学中我们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的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发挥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来要求。

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语文知识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认识世界、适应社会生活、继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也总是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意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但这种影响要注意的就是“教书”和“育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只教书不育人的“纯科学”是不存在的。当今许多教育名家的教学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的。如于漪老师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既教文又教人”的主张实际就是对“文道统一”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把“文”与“道”紧密结合起来呢?

一、认识“文道统一”

我国古代常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称为“道”,把文章的表达形式称为“文”。

文道统一,即指形式与内容的互相依存和辩证统一。古人对“文道统一”的原则也有着精辟的论述: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也”;周敦颐指出“文所以载道也”;元代的郝经则精辟地提出了“文”与“道”相生相克的整体性“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都对“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做了深刻而简明的阐述,点明了它的重要性。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文”常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训练。语文课中的知识体系,除了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有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也都是教材编写者从人类知识宝库中精选出来的,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项目,一定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道”则指思想教育。在今天,“道”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就现代教育理论而言,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学习目的教育、品德修养与行为规范教育等等。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绝对不能重复过去那种把二者完全剥离开来的做法。要从课文实际出发,重在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紧密结合起来完成教学活动。

二、“文”与“道”的渗透

按照“文道统一”这一原则这一原则,语文知识教育必须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导下进行,而思想品德教育又必须寓于知识教育之中。

“道”在现代教育中,除了前边所说的内容外,还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与理解,像感恩教育、环保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情感的教育等。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课文的思想内容来讲解词句篇章,也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而要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文”与“道”统一得恰如其分,就能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宜进行“道”的教育的渗透点。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门类繁多,每篇课文需要体现的思想教育情况也不尽相同。有些课文的内在思想性较强,有些课文的内在思想性较隐晦,只有深入领会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因此,寻找和确定“道”的教育的渗透点,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教师要把握时机,掌握分寸,防止游离于课文之外的生硬联系或是忽视思想教育因素的挖掘。

三、方法与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这种“道”的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与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而这种渗透可能是在解释课题上,也可能是在理解词语、分析课文的某个环节上,还可能是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通篇都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的罪恶,如果再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让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那就可以进行感恩教育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桂林山水》一课,从知识层面来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对桂林美丽的山水的特点进行感受。就“道”的层面来说,我们就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应适当地把环保教育渗透进去。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如画,又完成了爱国主义的教学重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美感,让学生明白: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实际来参与、来保护!

读《孟子》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的光荣与伟大,学生自然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崇高、有的人卑鄙,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死了比活着更有意义。这种思想教育是语文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如《邓稼先》一文,作者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人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作者又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激发起学生学英雄、做英雄的热情,培养学生学好文化,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道”的渗透,让“文”与“道‘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熏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众所周知,“文道统一”的原则,是古今沿袭的语文教学原则。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灵魂,教书的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传道”与“授业”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教师的职责不单是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既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渗透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