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凌 揭聪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广东省明确提出“加快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结合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高校学科特点,我们认为:通过政府引导、产学互动可以搭建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学科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学科集群、新材料产业学科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学科集群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学科集群五大协同创新平台来提升广东省的学科-产业创新能力,保证广东在全国的经济领先地位。
关键词:广东;学科集群;新兴产业;转型升级
一、理论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并应对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困境,我国以产业转型升级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实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的结合与互动,也是经济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作为产业发展的知识支撑,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个重大转型时期。“加快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不仅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还要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特点不尽相同,在学科交叉合作的基础上,须围绕某一行业,把学科联合在一起,构建学科群,以提升知识创新溢出效率。
与“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的“学科群”概念不同,学科集群是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具有不同性质但具有较大学科关联性和交叉性的科研单位或高校优势学科组成的一种学科组织网络。2008年,汪馥郁等首先提出“学科集群”的概念,并分析它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以及协同创新的意义。[1]2010年,他又具体分析了学科集群的特征:第一,学科群仅是适应学科内部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以学科本身之间的相关性为基础而建立的一个学科群体。这种学科群与产业集群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学科集群则必须与产业集群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即是为适应和服务产业集群而形成的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聚合。第二,学科集群中的各学科,不受“具有某一共同属性”这个规定的限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第三,学科群中不同学科的整合,基本上是在某个高校内或某个区域内进行的。而学科集群,由于要服务于产业集群,因而可以是跨校甚至跨地域的。比如说,围绕某个产业集群,北京高校的某些学科,就可以与广东高校的一些学科组成学科集群。[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并且是我国学界所特有的。一般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实质是标示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动态转换问题。
新兴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由任寿根(2004)提出[3]。他认为:新兴产业集群是相对传统的产业集群和新产业集群概念而言的,新兴产业集群理论主要或着重研究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问题。他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分析。刘志阳(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是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4]从类型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既包含了同一产业链环节的新兴企业及其配套集合(即横向集群),也包含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新兴企业及其配套集合(即纵向集群)。相对于传统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了地理临近性特征外,还具有显著的创新驱动、知识溢出、产业放大和技术不确定特征。喻登科等(2012)的看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战略性新创企业通过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吸引某一地理区域更多的战略性新创企业及相关支持机构加入而形成的集群,是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网络群体模式。[5]总结上述观点,本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定义为: 它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相关辅助机构(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在同一产业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
学界目前对学科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关系讨论甚多,但对学科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研究还很少。学科集群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科前沿实践研究水平,也有利于发挥学科创新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快速有效的创新性知识服务。因此,笔者认为:组建产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可以使学科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化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有机融合,使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学科竞争力。
二、广东新兴产业——学科集群构建的基础
(一)广东主导产业的转换与新兴产业的确立
主导产业的转换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般规律是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更替过程;也可以是从轻工业起步,经过重化工业再到技术知识集约化的主导产业更替过程。世界工业先行国家的产业实践(见表1)已证实了这一规律。
资料来源:吴敬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产业发展的过程也符合这一趋势。
第一阶段:以轻工业与外来技术为主(1980-1997)。1980 年代广东选择了轻型、外向的产业发展战略,利用改革开放政策和毗邻港澳优势,采取“三来一补”方式和“前店后厂”模式,发展了纺织、服装、鞋帽、玩具、日用品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了广东的工业化进程。1990 年代来自台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和电子产业的转移,以投资办厂和贴牌生产相结合,转移的产业主要为电子信息和家电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转移地点则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东莞等地。
第二阶段:以重工业和自主技术为主(1998—2007)。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针对需求不足的问题,1998 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推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调整。从 2000 年初期以来,重工业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年均增幅高出轻工业10个百分点。其中包括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行业。2005年又制定了推进产业转移与空间优化的产业政策,执行效果良好。[6]
第三阶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2008年以来)。2008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7 月又推出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确立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架构是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六大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载体。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2012来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型升级,确立新型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LED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地。其中,广州成为全国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圳成为全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产业基地;深圳、佛山、东莞、河源等地成为太阳能光伏产业聚集地。
(二)广东学科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教育发展水平最根本、最直观的指标。学科群及学科集群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丰富且相对集中的学科类别。
首先,从学科主体上看。截止到2012年5月,广东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其中地处广州69所,佛山7所,东莞和深圳各5所,肇庆和湛江各4所,珠海、惠州和江门各3所,茂名、韶关和汕头各2所,揭阳和中山各2所,潮州、梅州、河源、阳江、清远、罗定和汕尾各1所。以上统计数据仅统计学校本部所在地,不包括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校的高校,如在珠海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分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在佛山南海有分校区以及广州各高校在番禺区大学城均有分校区。
120所普通高校中,具有本科培养层次的40所,地处广州市23所,湛江3所,深圳2所,东莞2所,佛山、珠海、汕头、江门、茂名、肇庆、韶关、惠州、潮州和梅州各1所。
从广东省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上看,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占比33.3%;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1所,占比17.5%;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0所,仅占比8.3%。①高校的分布十分不平衡,在粤西粤东等地高校分布较稀疏,珠三角发达地区则密集分布。
其次,从重点学科的构成与分布看,目前广东省共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3个,居全国第六位,其中2007年新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3个。从《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育部教研函[2007]4号)中发现,广东省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中,工科占比60%,文科占比20%,医科占比20%;在二级重点学科名单中,文学9个,占20.9%;理学9个,占20.9%;工学6个,占14.0%;农学2个,占4.6%;医学14个,占32.6%;管理学3个,占7.0%。从名单中不难发现,中山大学的一级学科2个,占比40%;二级学科22个,占比51.2%。
2012年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继2004年和2009年之后,自主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据了解,全国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参加了本次评估,是历届参评学科最多、覆盖面最全的一次,是目前对我国高校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最权威的一次检验。在全国95个一级学科中,广东省有两个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一,分别是中山大学的生态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轻工技术与工程,有2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有50个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10名。
2012年,广东省还开展了第九轮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在攀峰重点67个中,汕头1个,深圳3个,湛江1个,其余都在广州。在优势重点112个中,汕头4个,深圳10个,湛江2个,其余都在广州。特色重点61个二级学科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由此可见,广东省学科分布与新兴产业的区域分布大体对应。这是构建新兴产业—学科集群的重要前提。
三、广东五大新兴产业——学科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置新兴产业专业,在招生计划安排、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校企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攻克技术壁垒,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根据广东省高校优势学科、新兴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划,可以把发展重点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学科—产业创新平台
该学科群集群可由中山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学科群,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群,暨南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广东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群,及深圳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群牵头组建;同时带动五邑大学的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东莞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发展。
2012年,广东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成为该省新兴的支柱产业。笔者认为,该创新研发平台可以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共同组建。要提高该创新研发平台对广东经济的贡献率和产能效率,高校、企业及各地政府参与主体应该根据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整合广东省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优势制造企业的技术特长,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通过做大做强该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业态,突破高端环节,实现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群。
(二)生物医药学科—产业创新平台
由中山大学的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学科群,暨南大学的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群,华南理工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群,南方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药学学科群,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群,广东药学院药学学科群,深圳大学的生物医药工程学科群,广东医学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牵头组建;同时带动肇庆学院的生物技术、制药工程学科,广东海洋大学的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学科发展。
生物医药成为广东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笔者认为,该领域的创新研发平台可以由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重点医药研究机构,以及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广药集团、联邦制药、三九医药、康美药业等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骨干企业共同组建。该平台旨在为依托广东省生物医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培育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三)新材料学科—产业创新平台
由华南理工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工程与技术学科群,广东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工工程与技术学科群,中山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深圳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广州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群牵头组建;带动暨南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华南农业大学的材料化学学科,湛江师范学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惠州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共同发展。
广东省在新材料产业具备发展基础和优势,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点发展产业对新型材料产生了较大的需求。笔者认为,广东省可以抓住新型材料巨大的发展潜力,由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牵头,联合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奔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共同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平台。该平台能够为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型材料支持,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精细化工材料、新型稀土功能材料等新型材料,加快培育和布局发展前沿新型材料产业,为其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现代服务业创新平台
由中山大学的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学科群,暨南大学的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群,华南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群牵头组建;带动华南师范大学的经济、管理学科群,广东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科群,广东金融学院的金融会计类学科同步发展。
现代服务业也是广东省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根据《201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发展前景广阔。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由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牵头,带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商科类高等院校,联合广东省金融高新区等重点服务业重点商务区域共同组建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平台。该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把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八个服务业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结合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与输送,使广东省的服务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新能源汽车创新平台
由华南理工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广东工业大学的控制与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群牵头;由中山大学的自动化学科,华南农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深圳大学的汽车服务工程、自动化学科,韶关学院的交通运输学科,惠州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科联合组建。同时借助新型材料学科群集群关于新能源电池的知识支持,发挥学科群集群交叉作用,发挥学科群集群的产业综合支持作用。
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40%,居全国各省产量排名首位,部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客车车型已开始批量生产。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笔者认为,可以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牵头,带动与汽车行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共同组建新能源汽车创新研发平台。该平台的发展应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应用环境建设三个方面争取重大突破。该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围绕整车生产项目发展上游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结构件、元器件、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环珠三角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带,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成长模式与促进政策
上述五大协同创新集群的成长模式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如图1所示)。
图1学科—产业集群成长模式
第一,政府引导。产业集群与学科群集群的结合与互动,是产学研协作的一种新型模式。加强两者之间的协同创新,是对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提升高校学科质量有重要意义。产学研协同创新,其实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与互动,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创新研发平台发展当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融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与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创新能力平台的作用。目前广东省高等院校基本保持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导,以省重点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为突破,促进优势学科多元化综合发展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依赖于传统优势学科的资源优势的学科群发展模式,能够发挥学科群的知识溢出的作用。但随着产业转移以及新兴产业的布局,不同地区会存在发展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这种发展不同步呼唤不同地区的高校学科群之间加强联系,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相互促进,建立高校学科集群体系,为广东省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二,市场主导。企业院校自主选择创新模式。独立创新与协同创新是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各有利弊。前者计划性强、容易控制,产权单一、保密性好,利益归己、交易成本低;其弊病是不能利用外部资源、风险大。协同创新则正好相反。因此,企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和项目情况自主决策。不过,学科集群应首先树立“问题导向”意识,主动向产业集群靠拢。世界上最大的学科产业集群“硅谷”就是斯坦福大学弗里德里克·特尔曼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 99年以解决学校财务问题而塑造的世界标杆。
第三,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知识生产模式Ⅱ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在经济、产业、贸易升级转型的同时,实际上科学、研究、知识生产也面临着转型问题。20世纪90年代吉本斯等人提出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我国一些大学和学科据此取得明显的成效。[7]因此,在学科发展模式上,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战略性转变[8]。我国大学多是以科学能力为衡量指标,向往的也多是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然而研究型大学还有多种发展模式和类型。我国大学在师资、学生质量、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但这些差距都只不过是表象,制度的差距才是最大的差距。我国的大学,在学习借鉴它国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一些条件,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创业型大学道路。国外那些以创业加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第四,围绕广深研发创新轴,探索多元化的协同模式。根据产业集群分布与技术特点,利用广州、深圳两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构建研发创新轴,建立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互动模式。[9]研发创新轴,以学科群集群的知识与人才集中为基础,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创新溢出与成果转换,最大程度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功能,推动产业集群与学科群集群的结合。对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与新兴行业,可以以合作的方式直接孵化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等综合性强的企业,可以重点建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形成有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成熟且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可以通过企业关键领域项目化外包,学科集群内部通过相互合作,把学科群集群与企业结合起来,创新学科群集群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 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J]. 创新科技,2008(2):14-15.
[2]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0(6):62-65.
[3]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 管理世界,2004(2):56-62.
[4]刘志阳,姚红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 重庆社会科学, 2011 (3): 49-55.
[5]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4): 114-120.
[6]王文森. 近年广东产业转移演进趋势及发展对策研究[J]. 统计研究,2012(1):110-112.
[7]文东茅,沈文钦.知识生产的模式Ⅱ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65-74.
[8]常永胜,揭聪. 创业型大学:大学职能的战略性转变[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
[9]赵哲.大学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阶段演进及推进策略[J].教育探索,2013(1):11-15.
(责任编辑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