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视角下的师德建设研究

2013-04-29 00:44刘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师德建设高校

刘玮

摘 要:高校文化由物质环境层面、制度规范层面和精神理念层面构成,并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监督、传播等实践功能价值。本文对高校文化组成及其功能价值加以论述,并以此为视角,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高校文化这一抓手及途径,有效促进和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从而提升高校师德水平。

关键词:高校 师德建设 文化视角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储备智慧的武库,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这一功能的基础所在。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师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有效地开展师德建设,是需要高校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将师德建设置于高校文化建设的角度下思考,将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工作提供新的建设途径和研究方向。

高校文化与高校师德

1.高校文化及其内涵

“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之,最早见于《周礼》中的“关乎人文以化天下”。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中,“文化”更多是指对人进行教化的一个过程。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文化”,一是广义的文化是指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是泛指一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三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中的cultura,意思是农耕和植物培育。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第一次在西方提出了“文化”的概念,在《原始文化》中,他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无论中西方,文化都关注的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完善,是经过文治和教化的人呈现出的状态,也是“化天下”和“化人”的过程。

高校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从不同的语境和研究背景出发,高校文化的概念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视角和解读。就狭义的高校文化而言,主要偏重于精神理念层面,即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等;就广义的高校文化而言,则借鉴了文化学研究方法,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态对校园文化进行分类的方法,既包含精神理念层面,也包含高校的物质环境文化和制度规范文化。

2.高校师德及其内涵

《辞海》将“道德”定义为“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师德是社会道德系统中的一个构成,有关师德的内涵解释众说纷纭。关于教师人格品行,在古代就有孔子对教师作出的“智”“仁”“表”方面的论述,也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表述;在当代,常见有“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概论。

高校师德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其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相当一部分学者还对师德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如赵垦田、刘伟铭提出了师德的10个方面:牢记使命、敬业奉献;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博学精思、宽广深远;严谨治学、不断进取;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有教无类、科学施教;团结协作、互勉共进;诚信做人、追求正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授之以渔、勇于创新。张国良、赵素萍则用“八心”概括现代大学教师应有的品质:厚德心、求真心、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谐心、至善心和尽美心。

无论如何概括、表述,师德建设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

3.高校文化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高校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所高校的师德状况直接决定着该校校园文化的品格,更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带有该校特定文化符号遗传的学生,从而将该校的精神文化薪火相传。因此,师德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主题,更是引领校园文化发展、传承一所大学特定文化精神的核心载体。同时,高校文化也会通过文化导向、凝聚精神、传播积淀等途径和手段积极有效地推动师德建设的开展。将师德建设工作置于高校文化建设的角度下思考,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通过高校文化建设形成高尚师德,通过良好师德教风的形成彰显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

高校文化构成与高校师德建设

如上所述,高校文化从文化学研究方法角度看,可以分为物质环境文化、制度规范文化和精神理念文化三类。

1.高校物质环境文化为师德建设提供硬件基础

高校的物质环境文化是高校文化最表层体现,也是学校给社会公众最为直观可感的显性印象。这种表层文化既可以是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和体育场馆,也可以是校园的高树、浅水和满墙藤萝,还可以是带有一所高校特有标准色、标准字的校旗、校徽和校歌……总之,这些物质环境文化元素都能够代表高校物质环境的特点,是区分高校彼此的最直观表现。

高校的物质环境文化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着硬件基础。无论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正确职业理想的树立,还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都主要在学校的物质环境内进行。明亮的教室、整洁的实验室是教师师德行为养成、道德行为形成的舞台,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是教师提高职业道德认知、提升师德素养的知识源,覆盖校园的广播和随处可见的宣传橱窗是教师相互交流、汲取先进模范经验的载体和平台。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为推动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和坚实的硬件条件。

2.高校制度规范文化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的制度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依据制定的制度和规定,是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认可了的与学校有关的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高校的制度文化则是以上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自身所富含的,诸如以人为本、鼓励先进等文化指向,是高校制度在高校师生身上的映射并相应呈现出的思想认知及行为状态。

高校的制度文化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设计、建设和完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规范既是对高校师生的约束和管理,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和保障。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用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规章办法、奖惩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评价考核机制都对师德建设产生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呈现出较强人性化特点的高校制度文化,将更易于为广大教师理解和认可,并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和履行,进而令制度规范得以真实的落实,最终推动师德建设的有效开展。

3.高校精神理念文化为师德建设营造浓郁氛围

高校的精神理念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其几十或上百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风采和风华、气韵和气质,是一所高校成为独特的“这一个”典型精神特征,是学校师生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性心理和精神风貌,它是一所大学历史结晶的凝结、文化品格的彰显。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工业大学的“不息为体、日新为道”都静静述说着本校的追求和愿景。

高校精神理念文化为师德建设营造出浓郁氛围。在追求科学与民主精神的道路上,北京大学教师中涌现的学术领头人不计其数;受到西南联大合作、民主、自由精神浸润,思想觉醒的教师成为了革命先行者;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的教师正践行着学校的精神与气概。大学的精神理念具有统领全局、凝聚人心、驱动发展的强大作用,高校师德建设在本质上传承着一所学校的文化、性格,在氤氲着历史传统和精神的高校校园,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道德情感在精神理念的熏陶下得以培育,师德建设在浓郁的氛围中得以开展。

高校文化实践功能与高校师德建设

高校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监督、传播等功能价值,借助高校文化的实践功能我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思考高校师德的建设工作。

1.高校文化导向功能引导师德建设方向

真正“没有围墙”的大学,指代的不仅是地理环境,更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精神气度。正是由于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兼收并蓄的既有精华荟萃,也可能带来鱼龙混杂。高校文化所具备的导向功能就是在具体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对学校师生价值观、事业心和前进方向加以引领和导向。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接受着高校文化的指引和陶冶,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可以借助高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去芜存菁、去伪存真,积极引导高校师德建设的正确方向。

2.高校文化凝聚功能汇聚师德建设合力

高校文化所具有的最为显著的功能即强大的凝聚力,它是一面隐形的旗帜、是一个无声的号角,召唤着高校师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它是历史传承并为广大师生认同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一种集体意识和意志,因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向心合力。高校师德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部门针对某几名教师开展的工作,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借助高校文化的凝聚功能,高校师德建设可以在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认知的基础上,师生共参与、多部门联动,进而整合建设合力,产生共振效应。

3.高校文化激励功能推动师德建设开展

高校文化的激励功能是能量强大的动力。按照高校文化引导方向行进的高校师生,由于不断得到周围肯定和鼓励的反馈,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推动和鼓励师生向既定目标继续前进。借助高校文化的无形激励,学校应在师德建设中凸显以人为本的特征,令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从而将接受教育转变为自我要求。

4.高校文化监督功能保证师德建设成效

高校文化具有价值判断和协调控制的作用,对于学校教职工的价值观和行为状况进行约束、限制或鼓励、推动,从而具备了监督和评价的功能。开展师德实践活动的数量、举行师德讲座的场次、参与师德研讨座谈的人数,都不能全面说明学校师德建设的成果成效。借助高校文化的评价监督功能,我们可以判断出经过师德建设的种种工作:广大教师是否形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观念,是否培育出了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道德理想,是否达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标准。

5.高校文化传播功能积淀师德建设成果

传播与影响是高校文化的功能之一。随着社会对教师师德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多年的建设和工作中,高校师德建设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都在不断提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文化的传播和传递功能,令师德建设的宝贵成果超越时空的限制得以保存,并感染着更多的年轻教师向着高尚师德的目标不断努力。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随着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已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作为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重要作用的师德建设工作,也将奏响崭新的时代乐章。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常谈常新的课题,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全教会和《纲要》的精神,结合高校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视角和途径,大胆更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切实推动新时期师德建设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庆珠. 高校校园文化概论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宁. 师德建设多视角的分析与建构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肖谦. 多视野下的大学文化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师德建设高校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