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玲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案例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7-03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材内容:《开创外交新局面》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建树。
教材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国际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该节内容提出以下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以及基本史实。(2)探讨我国取得外交成就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国内外背景和时政热点,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和把握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和所取得的外交成就。(2)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的史实,从中学会从复杂事物中寻找突破口。(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4)认识我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和外交智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2)感受大国博弈的智慧,认识外交中的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获得人生启迪。(3)通过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通过感受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特点,形成大局观念和历史使命感,掌握“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学会看主流”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学情分析、学法、教法及教学思路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兴奋点多集中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上,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多样化情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学法:问题探究、自由讨论、分析讲述。
教法: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先学探究—合作交流—个性展示—总结反思。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质疑、答疑、原始史料阅读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教学思路:本课介绍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如果教师把握不好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课堂“轰轰烈烈”,课后“一问三不知”;二是课堂“昏昏欲睡”,课后“糊里糊涂”。为避免以上两种状况出现,在设计时,笔者采取了一主线、三主题、三环节的教学模式。一主线即以《人民日报》为主线;三主题即“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和谐之旅”;三环节即“先学探究—个性展示—总结反思”。通过学生的互动、探究、分析,激活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从而体现时代特征,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
三、教学实录
(一)先学探究
在上新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3个学习小组,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分小组根据学案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中搜集资料。
2.疑难反馈。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小的疑难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大的疑难问题在展示课上解决。
3.灵感放飞。把学习的情感、主题写出来,在展示课上展示。
设计理念: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抛开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复习,大谈高效课堂教学是近乎空想,而高效的预习和总结复习,则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和助推器。要求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预习,实际上是一种提前的、超前的自主性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式的,有挑战性的,以理解、掌握和质疑为目的的学习过程。
(二)个性展示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图片,通过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所执教学生是南宁市第三中学的学生,“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熟悉、亲切的,本节课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新课学习
教师叙述:本节课一共分为三大主题,即重返之旅、跨越之旅、和谐之旅,每个主题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课前,同学们根据学案的要求进行了预习,下面就是同学们交流和展示的时间了。请看主题一“重返之旅——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多媒体展示: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被通过和美日提案被否决的时候,会场上爆发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教师设问:“两阿提案”究竟是什么呢?(请学生讲述。)
(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材料一,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统计示意图;材料二,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表决的关于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提案是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来的,投赞成票的76国中,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国家7个,亚非拉美共52个国家,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摘自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谈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是什么?
师生互动,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答题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笔者时时处处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师设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1971年乔冠华团长在联大上的讲话。)
学生:(答略。)
教师叙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卓越的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滔滔雄辩引起了强烈反响。(教师顿了一顿,低沉地说。)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就能改变的?巴黎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教师顿了一顿,语调转入激昂,充满自豪。)而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两件事情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一个国家的外交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
教师:非常正确。这是外交的一个规律。(教师转身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教师叙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接着再翻看1978年的《人民日报》。(多媒体展示:“主题二跨越之旅——中美关系正常化”“自从上海公报发表以后,中美两国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我们相信,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美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必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摘自1978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这份《人民日报》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呢?
学生:中美关系恢复正常。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113页,我们一起阅读“学思之窗”的两则材料,思考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学生分析材料,笔者到学生中进行指导,教给学生通过给材料划分层次的方法得出答案,并规范答题的格式。很快,学生就得出了答案。)
教师:两国关系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多媒体展示反映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表格,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多媒体展示:图1“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图2“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图略。)
教师:图1和图2分别传达了什么信息?
学生:由敌对关系到改善关系。
教师:图1和图2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教师:从图1到图2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因此,笔者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课堂提问,层层递进,步步紧逼。)
教师:目前,中美、中日关系如何?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真棒,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又得出了一个外交规律,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学生发表见解。)
……
(设计意图:教师如果只注重课本知识点的讲授,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将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能力。)
教师: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一切的工作都要服务于这一中心,所以新时期我们的外交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请接着看《人民日报》。
(多媒体展示:《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4日第一版《伟大的转变和重新学习》。)
教师:在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参与到众多的国际事务当中。请同学们展示在课前设计的体现我国新时期外交成就的板报。
(学生再度活跃起来,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板报。)
(三)感悟提升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我国的外交历程。中华民族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这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直都崇尚开放与包容,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并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曾经有过郑和的七下西洋,将和平与友谊之手伸向海外,这是友谊之旅(多媒体展示图片)。在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入侵的苦难,与西方列强的多次交手都以失败而告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国人带来了莫大的屈辱,这是屈辱之旅(多媒体展示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向世界伸出了热情之手,在建国初期的外交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多媒体展示图片)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国家无情的拒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采取敌视的态度。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之下,我们重返联合国,这是重返之旅(多媒体展示图片)。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我们“暗送秋波”,日本抢先和我国“握手”,这是跨越之旅(多媒体展示图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向世界伸出了热情之手,特别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的外交理念,这是和谐之旅。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回顾我国的外交历程,同学们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设计意图:笔者充满感情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上述内容,使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感想。)
……
(多媒体展示:材料一,2012年是中阿友好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从2013年开始,中国将对阿富汗97%的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给阿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摘自阿富汗《每日瞭望报》。材料二,截至今年8月,中国已为东盟各国产品减免关税约500亿元人民币。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累计近千亿美元。——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材料三,1949-2011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
教师:请大家一起畅想中国未来的十年。
(学生踊跃发言。)
(本课例获2012年广西高中历史新课程展示课评比一等奖)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