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已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课堂经常生成各种资源。所谓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由师生互动引发的、来自学生的、对数学学习有积极意义的认知成果。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认知结构的扩展、重组与建构。在教学中,我们既不应一次次地与生成的教学资源失之交臂,也不能对来自学生的每一次“打岔”与“纠缠”都抓住不放,身陷其中。在面对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时,可以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鼓励学生表达想法的展示策略
在备《认识乘法》课时,笔者无意间听到其它班的同学在摇头晃脑的背“三四十二,四四十六……”。是啊,现在的孩子的文具盒、玩具计数器等许多地方不都印着乘法口诀表吗?二年级的孩子或许对乘法口诀表并不是那么陌生,可能知道其中的一句或是几句,但他们真的弄懂了吗?他们也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陷入了深思。上这节课时,果然刚板书课题,就有几个机灵鬼迫不及待的在下面小声说“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面对此,我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算式:2+2+2+2+2+2+2,7+7+7+7+7,5+5+5+5+5+5,然后说:“老师先和大家进行一次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不用说,当然是我赢了。学生有点不甘心,于是我装着很神秘的样子说:“老师之所以算得快,是因为老师有一件法宝。”停顿一下,我接着说:“其实你们也有这个法宝,只是你们不会运用它而已!”学生很是吃惊。我说:“这个法宝就是乘法口诀,有的同学虽然会背,但不了解它,所以它就不会为你服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它,运用它。然后再进行比赛,好不好?”接下来的课,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
二、引发学生及时关注的助推策略
在《认识周长》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自己選一个物体的某一面用线围一围,然后放到尺上量出周长。学生们有的围铅笔盒,有的围数学书,有的围三角尺,还有的围自己的头……有一个女生正在用线围课桌面的周长,可是线太短了,她在那里比画了一会儿,突然点点头,若有所悟。我走了过去,她高兴地说:“张老师,这个课桌面其实不需要围一圈,只要围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因为还有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和它是一样长的。”在全班交流时,我让这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学生们都点头赞同。我顺势留下悬念:“桌面是一个长方形,下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到时看看这个同学的想法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发。”显然,学生在解决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虽然是个别人的想法,但其普遍意义却不容忽视,因此,我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加以关注,为后继学习作了初步的孕伏。
三、澄清学生真实想法的解释策略
有时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不能够恰当地表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思维进程,导致其他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要认真倾听,读懂学生,并用其他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加以澄清,使学生之间的认识能够有效流动。
在《认识时、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分针从12走到9走了几分钟,一个学生回答说:“有3刻钟,所以是45分钟。”显然,这个学生知道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