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数学教学中,随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教师教学效果反馈的一个参照。适合的课堂练习,既是学生强化知识记忆的一个过程,又是深化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更是现代高效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展现。如何有效进行设计课堂练习,结合教学实际和学习借鉴,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练习设计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练习设计一定要围绕每节课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紧扣每节课教学而设计,不能涉及过多的、关系不大的知识点,也就是设计的目的要明确,表述要精确,有的放矢,难易适中。教师对练习的设计要考虑到设计什么样的练习,为什么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一个好的练习设计必须要表达清楚,准确严密。
结合教学经验我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重要知识点的教学时,练习设计目的一定要明确,大量无序的练习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四年级简便运算时,我简单认为大量的练习一定能使学生很快学会使用简便算法。每一次练习我总是满黑板的出题,每一种类型都涉及到,不厌其烦的讲解。月考卷子发下来时我信心百倍,认为没少讲解,学生应该都会。成绩发下来时我大吃一惊,恰恰是我认为最拿手的简便运算失分最多,总结分析原因,每一次的练习虽然题量很大,各种类型都有涉及,学生由于接受能力有限,每一次经过讲解看似学会了,其实根本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练习目的性不明确,内容过多。吸取教训后,我选择简便运算的单一方法设计练习,一种一种反复练习,然后综合练习,测试成绩很好,学生都能做到灵活掌握教学效果明显。练习设计目的明确,表述清楚,使教者有所教,学者有所学。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生活化,从学生身边挖掘素材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身边或多或少的有可以利用的材料。我們的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等的限制,开发身边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像家庭消费、校园面积、电费缴纳等等现实问题都可以设计成课堂练习,既巩固了学习的知识,又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在四年级位置和方向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设计了绘制学生家庭四邻的房屋方位图的练习,还设计了到课外寻宝的游戏,带领学生到校外的杨树林,按照课前设计的方案,有目的的进行方位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寓教于乐,教学效果突出,学生乐于参与。
三、练习设计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
练习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是一个练习,总是“老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是之新颖奇特,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1、贴合学生兴趣设计课堂练习。我们在设计课堂练的时候,要挑选那些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具有趣味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乐于参与,这样才能保证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我便把高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布置和设计了相应的课堂练习,这样的题目本身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可以改换习题设计课堂练习。改换教科书中的习题也是设计课堂练习的有效方法。我们抓住教科书中的习题资源,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方法来开发习题资源。例如:植树问题:在一段公路生每隔50米栽一根线杆,200米需要栽多少根线杆?答案是200÷50+1.如果改成“在一个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边安装路灯”,答案就是400÷50 。如果改成“在相距200米的两栋楼之间栽树”,答案就是200÷50-1。这样开发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应用能力。
四、课堂练习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设计要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目的。遵循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课堂练习练习时应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在教学运算定律时,我结合学习听课的收获,由“早三暮四”的小故事引入加法交换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学习了一个运算定律,接下来我没有按教材程序教学加法的结合律,而是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乘法是否也具有交换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发现和总结了乘法的交换律,一改学生对于性知识点接受较难的问题,学生学习运算定律的热情高涨,再教学剩下的定律显得快捷有趣多了,教学效果突出。
另外,教学设计尽量要面向全体学生,虽然对优等生教育需要拔高教育,但大多的教学练习设计还是要面对全体学生的,优等生的数目是有限的。练习设计如果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多数学生就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习中的问题就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每堂课的练习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面向全体。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成败,如何不断学习有效地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只有吸收借鉴优秀的经验,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教学生活,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单位: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马庄小学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