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新探索

2013-04-29 16:15李平贵
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李平贵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落实党和国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形成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等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环节中存在诸如考试方式单一、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模块欠合理等问题。在更新考试观念、完善考试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綜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并引入免考机制是突破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免考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84-04

所谓考试模式,是指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和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的模块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科学、合理、规范的考试模式对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监测、反馈、导向和激励等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模式,直接影响到其教学能否落实党和国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热情、形成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新模式,“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1],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鉴于各门课程的考试模式因教学体系、目标要求不尽相同而呈现差异,本文拟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做初步探讨。

1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与考试模式弊端的认知分析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课程学习的主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习、既有的考试模式以及课程学习成绩评价的认知与理解,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笔者于2013年9月组织了10名学生对湖南工业大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考试情况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校各个院系的部分大二、大三学生,其中又以大三学生为主。调查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5份,回收率为96.8%。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17.0 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就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如下。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主要讲授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当问到“‘概论课教学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时,选择“达到了”的学生占36% ,回答“暂时还没有,还有一段差距”的学生占45%,19%的学生认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从学生的这一回答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任务还任重道远。

学生回答“你从‘概论课中学到了什么”问题的统计结果,32.6%的学生选择了“懂得了一些基本理论,能够理性分析和看待社会问题”,19.7%的学生认为“锻造和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另外,选择这项的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比女生对政治更感兴趣。令人担忧的是47.7%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没什么收获,考过就忘了”。学生的这一选择情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功能缺失是相吻合的。

在回答“你是怎样学习和通过‘概论课考试的”时,近三成(26.4%)的学生是“认真上课,积极思考,课后考前努力复习”,但大多数学生(57.5%)则是“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找老师划的重点和答案背一背,蒙混过关”,有16.1%的学生“平时不怎么学,考试也没通过”。兴趣决定态度,因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应付考试。

调查学生在“概论”课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从中不难发现只有11%的学生“从未翘过课”,有23%的学生“偶尔翘课”,“经常翘课”的竟达19%,当然近五成的学生还是“视老师讲课水平和管理要求而定”,由此可见,要把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里来,教师必须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同时加强管理。

目前,湖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考试均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当问到对此种考试模式有何看法时,学生显示了不同的意向,选择“很满意”的占29.3%,“不满意”的18.2%,认为“基本满意,但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有52.5%。之所以有半数以上学生喜欢开卷考试,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觉得开卷考试“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不必死记硬背,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但也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表现出“开卷考试可能会使学生更加不听课,不认真学”的担忧。

当要求对“你认为湖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合理吗”发表看法时,76.4%的学生认为“合理”,20.4%的学生提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只有3.2% 的学生认为“应减少平时成绩的比重”。学生之所以普遍认同这种模式,是因为专业课成绩也是这种评价模式。

调查显示,有高达89.2%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持“支持”态度,仅7.6%的学生“反对”,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抱“无所谓”的态度。

通过对“概论”课教学与考试情况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考试环节存在亟待革除的弊端。

1.1 目标定位失衡,未能达到国家加强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智育的教化、轻德育的养成”的教学与考试模式,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失衡。调查中近7成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就足以说明改革现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紧迫性。

1.2 检测结果失真,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两个方面。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来看,后者又是最突出的,亦即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看课程教学是否真正为社会培养了道德情操高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是否能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从调查中近六成的学生表示“学习仅仅是应对考试,考后就忘”的现实情况看,显然目前采取的考试模式不能检测教学的真实结果,从而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1.3 激励机制失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 理論课的兴趣和热情

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查教和学,分出等级,打出分数,考试的过程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在动力。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不想听”早已不是校园内的新鲜事,到课率远远低于专业课。即使来上课的学生,也是“身在教室,心处他方”,课堂里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看杂志和其他书籍、聊天、玩手机等,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课堂互动性少,气氛沉闷。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现存的考试模式来看,缺乏激励机制是难辞其咎的。就湖南工业大学来说,仅一次期末开卷考试,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力与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回归课堂,就必须加大考试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力度。

1.4 评价标准失范,无法形成学生课程学习成绩 评价的科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锻造。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该是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知-信-行。第一阶段达到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第二阶段要求把已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第三阶段要将信念外化为实际的行动。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不是孤立的,知是前提,信是关键,行是目的。知、信、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规律[2]。因此衡量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就不能以一次考试,即以知识的评价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该形成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将知识评价和价值评价统一起来。

2 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 式的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如何突破现有模式,兴利除弊,进行创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高校从事“概论”课教学的实践,认为改革和创新“概论”课考试模式在更新考试观念、完善考试管理的基础上可以沿着以下两条路径展开。

2.1 建立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

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大致由以下几个模块构成。

1)强化期末理论考试。这一模块着重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概论”课教学首先应当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然后才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能力形成和学生将理论内化为信念的前提。列宁说过,“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3]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处在一无所知的“文盲”状态,亦即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没有形成较高的理论素养,没有形成理论语言,就会影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就难以认清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和规律性,就很难用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引自己的行为,难以成为政治上有教养的人。因此,基本理论的考试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考试模式不管如何改革与创新,这是根本,不能变。期末的理论考试宜采用闭卷的形式,适度增加学生的压力,以改变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这一模块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可占35%的比例,但可采取一票否决制,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分数(比如50)才能参与成绩的评定。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其他课程考试亦应坚持这一原则。

2)布置课程论文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的兴趣点,一门课可以布置学生写1~2篇课程小论文,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理论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亦可以检测学生的诚信品格,对于那些从网络下载或抄袭的学生,论文评定等级为不及格甚至不给计分,同时对学生给予批评教育。课程小论文在学生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可以占20%的比例。

3)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概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就课程所学的内容,到企业、社区、农村、实践基地等地方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如调查、访问、参观或者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活动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开展,活动结束要求上交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可以占30% 的比例。

4)加强平时考核管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在平时学习、生活的点滴中慢慢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不高已经是各高校公开的秘密。其实无故旷课本身就是一种没有组织纪律观念的表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应加强学生平时出勤的管理与考核,对于经常无故缺课的学生,除平时成绩不予计分外,还要多加强沟通与教育,使其养成纪律观念。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是否认真听课、积极思考问题、做好课堂学习笔记等。学生平时的表现在其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可以占15%的比例。

由上述4个模块组成的考试模式就是变过去一次期末考试为多次考核,变以期末考试加平时考勤为学生成绩评价要素为以平时考核、课程小论文、社会实践、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要素,变以静态的分数结果考核为动态的管理过程考核,这样既保留了传统考试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每种考核形式在学生成绩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最后得出一个综合评分。

2.2 实施免考机制

如前所述,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概论”课课程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特点表明,其教育教学成效不仅反映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且也体现在学生实际的思想政治行为上。所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知识的了解,亦即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和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社会问题的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化的过程。而学生的“实际表现”则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外在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对思想政治理论外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与基础,外化是内化的延伸与保证。因此,要全面、客观反映这两个过程,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除了建立综合性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外,还必须加大对学生实际思想政治行为的考核力度,实施免考机制,允许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不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直接获得优良等级的成绩。学生的突出表现包括各种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比如建党九十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获奖、撰写较高质量的政治理论文章、获得各种道德荣誉、见义勇为等情况。具体做法是:学生上满规定课时,并在学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向任课老师提出免考申请,老师将申请提交一个专门委员会,最终由委员会作出是否准予免考的裁决。免考是对学生的赞许、鼓励和引导,争取比“考”更好的教育效果。获得免考资格本身就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肯定,对免考学生和其他学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2009-11-27)[2013-09-16].http://www.edu.cn/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2]楊现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教育,2007,(6):77-79.

[3]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