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光彩
摘 要:培养说话能力是普通话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话能力制约其他能力的提高,鉴于此,结合教学实践,就培养和训练两方面进行不断尝试,逐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培养;训练;说话能力
培养师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总体目标,也是口语教学遵循的目标。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初高中阶段训练说话的时间少,从而多数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说话不连贯,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有浓重的方言音,语音习惯一时难以改变,造成他们使用普通话说话能力普遍降低,这样就制约着其他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这十多年的不断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就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两方面发表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说话能力必须“三做到”
(一)努力扫除心理障碍——做到敢说
很多学生对所说内容胸有成竹,而说时却只言片语,这种想说不敢说的原因主要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下面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1.树立自信意识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与特点的肯定程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说话都没有信心。那怎么能指望别人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呢?因此,首先,上课时不管是读还是说要让学生自愿站起来,这是树立信心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自己所说的表达清楚,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话说好,教師评价时多抓优点,让学生想说,敢说。
2.加强说话训练
要想克服恐惧心理,使讲话变得轻松自如,除树立自信意识外,还要靠反复练习,通过刻苦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了古希腊卓越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刻苦练习的故事,学生很受教育。教育学生要利用课上课下一切机会,积极地锻炼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大声说,大声朗读,并且对老师和同学指出的问题善于虚心接受,不断矫正错误,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增强,胆怯心理也就会慢慢地消除了。
(二)不断积累知识——做到能说
有的学生虽然敢说,却不能说,还有的训练说话时无话可说,表现为四肢发抖,声音哆嗦,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没有占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使得底气不足。出众的口才是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紧密相关的。
1.读书学习,丰富语汇
古人云:“胸存语库,文章才能生辉。”同样胸存语库,说话才能生色。巧妇有了米,还怕做不成饭吗?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必须多读书,特别是接受文字的洗礼,要多读、多背、多记。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优秀名篇,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利用早读大声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并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强词汇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向书本学习。
2.深入生活,增长见识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生活中去。针对一些说话题目,如,“我喜欢的季节”“我喜欢的节日”“我知道的风俗”“谈谈美食”“谈谈社会公德”等,必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的事物很多,能提供给学生许多说话材料,有话可说,就能说了。生活中有些人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就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的缘故。
(三)逐渐提高表达技巧——做到会说
要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应特别注意:
1.说话要诚恳
诚恳,是说话者获得听众信任的成功之本。人是有感情的,说话时真情的流露能体现出无穷的活力。我们在说话时讲究艺术性,并不是单纯追求语言的文雅与华美,也不是一般的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而主要是叙真情、讲实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说假话、空话。
2.说话要注意表达方式
俗话说:“一样话,两样说。”就是说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法,效果自然不同。如,“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卫生与健康”等,需要说明一些事理的,如果仅用一般的肯定或否定式的语言来说,便会让人感到平庸乏味,但如果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话幽默,则可增加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这样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断训练,表达技巧就会逐渐提高。
二、课堂内外训练说话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在日常的交往谈话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说话时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关键在于语音方面,要能说较为纯正的普通话相对较难。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的交往沟通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将直接影响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速度。为此,要求学生在班上、校园内必须坚持说普通话。每年利用九月份普通话推广学习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朗诵、课本剧、儿童剧、辩论比赛等,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语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普通话成为日常用语。并且在课后只要学生开口用普通话跟我交流,我就及时纠正其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并鼓励学生间相互监督、提醒,语音面貌差的学生经常与语音面貌较好的同学交流,语音面貌好的与老师要经常交流,这样经常互动互补,一部分怕说错、怕纠错、不敢说的学生明显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课堂上把握好朗读技巧来提高说话能力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说话则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训练好说话,朗读是桥梁,所以要把朗读中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运用于说话之中,还要注意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的训练。训练朗读篇目教师要示范、指导、监督,做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做到有声有色。如,朗读《海上的日出》,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改编成身临其境看到海上日出的一番景象。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语言思维能力,而且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课堂上老师指导训练要循序渐进。(1)在选择话题时要求由熟悉到生疏。先要求学生“说”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如,学校的同学、老师,家中的父母、亲人,课文内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要求他们说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了。(2)在说话的数量上要求由少到多,由片段到整体。可以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说一段话,最后再过渡到长篇大论。(3)在表达方式上要求由单一到综合。先就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最后再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在选材上要求由形象到抽象。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学生,如,复述故事情节、讲述亲身见闻、介绍影视画面等。诸如阐述见解、辩论问题等抽象的内容宜放在后面进行,这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围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进行口语交际时,学生各自从推荐的书中谈到人物、思想、构思、情节、要旨,有的还长篇大论地评价,训练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口头表达形式多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升。此外,经常在课前花3~5分钟时间进行礼仪、环保、卫生、安全等话题的口语交际,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有所得。
通过以上一系列训练措施,学生已经从不敢说、怕说错到自觉说、大胆讲,说话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