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提问的误区及对策

2013-04-29 07:44:30何宣伦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同类项应用题思维

何宣伦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和“学”的传达和领会。“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 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二、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比如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什么? 有学生回答:我觉得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抓住应用题解题步骤。也有学生回答:我觉得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抓住数量关系。老师问:那到底关键是什么呢?(学生一阵沉默。)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提出了“解应用题关键要抓住什么”的问题,而根据刚才的复习,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三、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非常的简单,如几何题“连接某一条线段”,知道了就非常的简单,不知道就非常难,这就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

为了解决上诉几个方面问题,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课堂提问应该做到巧妙新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例如“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问题可以从直观例子入手,分层次问。如可先问:“如何快速作出函数y=2x2,y=2(x-1)2及y=2(x-1)2-1的图象?”再问:“这些函数的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2时,结果又如何呢?”等。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问

在启发学生提问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创设的数学情境应注意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开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造成心理上的悬念。通过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因式分解的教学中,缘于平方差公式在己经学过,这里把易错的讲解清楚,即将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用,转变成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就不会发生知识性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如何做到恰如其分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同类项应用题思维
应用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思维跳跳糖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学习同类项 口诀来帮忙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认识和应用合并同类项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