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2013-04-29 04:52:47杨舒涵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屠岸贾程婴赵氏孤儿

杨舒涵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它是中国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作品,因在1775年被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而轰动欧洲剧坛。到了当代,“各种地方戏的改变,特别是2003年北京人艺、国家剧院、河南豫剧二团同时把赵氏孤儿搬上舞台” 之后,这个故事再一次感动了全中国。而到了2010年,《趙氏孤儿》更是被著名导演陈凯歌搬上电影荧屏,使这个古老的故事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讲述了在春秋晋灵公时期,忠心耿耿的赵盾和野心勃勃的奸臣屠岸贾 “文武不和”。屠岸贾曾遣勇士刺杀赵盾而不得,后又训练神獒,以谗言混淆视听,终使赵家三百口被诛尽杀绝,只剩下赵朔之妻庄姬夫人在自缢前托付给赵家门客程婴的赵氏孤儿。当时正受命于屠岸贾在搜查赵氏孤儿的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而自刎,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也为了赵氏孤儿的存活献出了生命。之后的二十年,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的赵氏孤儿在屠家做门客,让赵氏孤儿同屠岸贾习武。时机成熟,程婴将过去的故事和盘托出。得知真相的赵氏孤儿誓死要“还他九族屠”。最终,赵氏孤儿和当时的上卿魏绛在晋灵公的授意下除掉了屠岸贾后,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

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虽然依照元杂剧改编,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和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多不同之处。

一、人物形象之不同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与电影版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不同,这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重要人物程婴和屠岸贾身上。

程婴在元杂剧中是赵家门客,临危受命于庄姬夫人救出赵氏孤儿,而在电影中他只因机缘巧合才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在元杂剧中他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而在电影中他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屠岸贾。

元杂剧中的程婴是忠义的化身。他本可以在庄姬自缢后抛下赵氏孤儿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他却冒着全家被处斩的危险救了赵氏孤儿。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又为了国中一百多个婴儿的生命,他甚至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假装做赵氏孤儿,让公孙杵臼向屠岸贾告发他,以他二人之死换来赵氏孤儿的安全,以此不负赵家之托。为了让屠岸贾相信,他强忍内心的悲痛,杖打公孙杵臼;为了不让屠岸贾察觉甚至在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屠岸贾“剁了三剑”之时,只能把泪水往肚子里咽。在这之后的二十年,程婴独自背负着骂名,忍辱在屠岸贾家中做门客。看着赵氏孤儿在屠岸贾身边无忧无虑地慢慢长大,他却“踌躇展转,昼夜无眠”。他始终记得庄姬的嘱托,记得赵家三百条人命,记得那些屈死的忠良,记得那年还在襁褓中的儿子。最后他将所有的事情告诉赵氏孤儿时,他“垂泪不止”,因这泪中有二十年的艰辛苦楚,有着非常人所能承载的精神压力。元杂剧中的程婴为了忠义奋不顾身,他有着极强的牺牲精神和常人无法匹及的崇高感。

而在电影中,屠岸贾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形象,它力图挖掘屠岸贾身上人性的一面。首先,电影开篇就着力展现赵家在朝中得势,赵氏父子对屠岸贾有相当的敌意来表明屠岸贾对赵家之伤害实有不得已的成分,并不完全是其野心在作祟。另外,屠岸贾在手下请示如何处置庄姬夫人之时所说的“我从来不杀女人”,在程婴说出赵氏孤儿的下落之后快步走到门外告诉在门外跪着的孩子的父母“你们的孩子都得救了”和在抚养赵氏孤儿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慈祥,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电影似乎在不遗余力地增添能够让屠岸贾向善的台词与行为。

其实不仅是这两个主要人物,韩厥、公孙杵臼的形象也大有改变。在元杂剧中,这两个人物都是绝对忠义的代表,韩厥因忠义不能两全自刎身亡,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赵氏孤儿撞阶基而死。同程婴一样,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绝对正义。而在电影中,他们的形象同样变得不那么崇高。在庄姬夫人苦苦求着韩厥把孩子还给她时,韩厥说“我不是不想把孩子还给你,还给你,我就是死路一条”;在屠岸贾带着赵氏孤儿带兵打仗之时,韩厥却是躲在暗处偷偷射了屠岸贾一剑。在程妻告诉公孙杵臼她交出的是赵家的孩子是,公孙杵臼说“换了我,我也不会交出自己的孩子”;在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查赵氏孤儿时,他不是自杀而是被屠岸贾的手下杀死。

综上来看,在元杂剧中绝对崇高意图的人的忠义精神在电影中被削减,而在元杂剧中绝对恶的人物也在电影中展现出了善。电影希望通过两个极端向“中间性格”靠近的方式,使电影中人物更贴近现代人所感受的真实,意图也许是希望将元杂剧中原本单纯的、善恶界限分明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希望将原来的“扁平人物”转化为现代的艺术作品中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圆形人物”。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改变过后的人物虽然多面,但却没有一个占绝对优势的主导型特征。观众在看完电影也许会疑惑,剧中这几个关键人物究竟该如何定位。

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单纯、鲜明:而电影《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虽然丰满、多面,但却没有处理好人性中的不同面的冲突,没有处理好个别人物性格转变的过渡,因此难以让人信服。

二、 情节结构之不同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共有五折,故事根据庄姬托孤、屠岸贾搜孤、程婴救孤、赵孤报仇这条线索展开叙述。其中,全剧的第二、三折,即写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如何救孤、程婴以自己的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假装偷藏赵氏孤儿最后撞阶基而亡的部分为高潮,将整部剧的悲剧色彩推向高峰。

而在电影版的《赵氏孤儿》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情节结构的改变。电影主要以程婴失去妻儿、正式收养赵氏孤儿为转折点,将整部电影分为救孤和抚孤这两个主要部分。整场电影总共127分钟,前半部分共56分钟,杂糅了托孤、搜孤以及救孤的全部内容,因情节曲折、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气氛凝重。前半部分的情节虽较元杂剧有较大不同,但整体处理也较妥当,尤其程婴之妻这个形象的出现让情节的发展更扣人心弦,直击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中间的过渡阶段的两分钟以程婴用木头加固妻儿曾经生活过的房门、程婴颓废地喝酒倒地和赵氏孤儿在襁褓中哭泣这三个场景不断重复切换的手法,加之以黑白的画面,加重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但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却是一个败笔。在这个部分,屠岸贾突变成一个慈父形象。将自己的本领悉数传授给赵氏孤儿,用与程婴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方式教育赵氏孤儿,甚至在瞒着程婴把赵氏孤儿带到外面游玩嬉戏。赵氏孤儿对这个“干爹”的喜爱甚至要超过他的“亲爹”程婴。程婴因此有了极大的危机感。影片的后半部分仿佛成了两个父亲的“夺子之战”,而后来程婴对赵氏孤儿所讲的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在赵氏孤儿眼里成了一场程婴夺宠的闹剧,直到屠岸贾自己对他坦白,他才真正相信。

如果说影片是想借这个部分屠岸贾的性格转变来展现人性,那么最后程婴父子屠岸贾的复仇却又是不在这个逻辑里的。当赵氏孤儿得知自己真的身份之后,他却骤然下定决定要手刃屠岸贾。程婴带着年仅十五的赵氏孤儿去杀屠岸贾,几番纠缠之后,屠岸贾的剑刺进了程婴的身体,而赵氏孤儿的剑在这之后才刺进屠岸贾的身体,赵氏孤儿躲在程婴的身后完成了一次畸形的复仇。本该达到全剧的一个高潮的复仇场景显得苍白无力。最后,赵氏孤儿的两个父亲都死去了,赵氏孤儿成了真正的孤儿。影片为何在想要极力展现人性的同时又安排这样一个结尾,实在令人费解。

三、 主题之不同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通过“搜孤救孤”这一中心展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塑造一系列为挽救无辜而见义勇为、前仆后继的戏剧人物形象,展现出主人公匪夷所思的人格力量和崇高道德。剧中的正面人物传播的是一种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重承诺,讲信义,轻生死。剧中正面人物的心中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标,为了坚守正义,他们不在乎任何外在事物,即使是自己的生命。剧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英雄人物形象,鉏麑因忠义不能两全而撞槐树而死,韩厥为了保孤自刎而死,公孙杵臼为了让屠岸贾不起疑心撞阶基而亡……在这部元杂剧中,生死并不重要,这些悲剧英雄人物多没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更像是一个个价值符号,分散在这个故事的不同阶段,却统一于忠义这个系统之中。

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削弱了忠义精神的主题,淡化了复仇的情节,而着眼于剧中人物个体,强调个体情感,强调个体价值,强调尊重生命。

第一,电影强调了人性中的骨肉亲情。这首先表现在程婴身上。电影中多次交代程婴老来得子的难掩的喜悦之情,因此在自己的孩子与出于同情而收养的赵氏孤儿之间选择,对于他来说的确很难,他都想救。在这里,忠义精神并没有以绝对优势打败父爱,他是在极度悲痛而又无力挽回的情况下才牺牲了自己的孩子的。而程妻这个人物也传达了人世间最普遍却又弥足珍贵的亲情。另外,这还表现在剧中其他人物的话语中。公孙杵臼在得知程妻把赵氏孤儿交给屠岸贾之后说的“换了我,我也不会交出自己的孩子”和程婴父子在和屠岸贾决斗之前屠岸贾说的“当你亲手把你儿子交给我的时候我才相信了,这就是赵家的孩子;一个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的父亲,多可怕呀”同样暗示了这个主题。正如陈凯歌所说:“我想拍一个可信的故事,如果扣一个忠义的帽子给程婴,今天的观众会不会觉得可信?谁会拿自己孩子的死去换别人孩子的生?”

第二,电影强调了个体价值。在元杂剧中,庄姬夫人告诉程婴,待赵氏孤儿“久后长大成人,与他赵氏报仇”,而在电影中,庄姬夫人却告诉程婴,“等这孩子长大了,不许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许告诉他仇人是谁,忘了报仇,就过老百姓的日子”。电影传达出的理念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应该强加于这个孩子复仇的使命,他的生命应该由他自己做出选择。而在韩厥知道程婴的复仇计划后,他对程婴说的“你对这孩子不公平”这个细节也展现了电影对个体价值的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的确希望在元杂剧的基础上赋予这个故事新的意义,希望通过改变能传达出符合现代人思维模式的主题。电影虽然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改变让观众感受到这种变化,但遗憾的是,电影的主题没有在整体情节中形成统一。问题依然出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在对人物形象的解构之后,故事又被套入了传统复仇故事的结尾,邪恶力量被消灭,正义得到某种程度上的伸张。既然电影不打算强调复仇主题,而是希望强调人性,那么为什么又在极力表现反面人物的善之后加上这样一个结尾。“可见,电影对传统的解构并不彻底,观众不清楚影片到底要表达什么,导演好像也不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 。在我看来,电影虽然对情节结构、故事内容“大动干戈”,同时有想要充分挖掘新的主题的决心,但却最终没有达到对新的主題体系的完整的建立,单从人物的对话和一些行为的改变难以达到主题的统一。就这点来说,在电影版的《赵氏孤儿》上映之前的“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版的《赵氏孤儿》就已经从人性的角度做了重新思考” ,林版的赵氏孤儿长大后对着这些恩怨情仇喊出了“与我何干”,这是“对个人生命存在价值进行了追问,对以往落后的父仇子报的人生取向给予了质疑,对传统的忠孝观念进行了否定” 。

因此,就主题这个方面来看,电影版的《赵氏孤儿》虽然求新求变,但整体改编的不统一导致了主题的混乱;而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却是紧紧的围绕主题展开,在这方面没有可挑剔之处。

猜你喜欢
屠岸贾程婴赵氏孤儿
小人物那股劲
大学生(2024年6期)2024-07-03 12:01:38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旅游(2021年5期)2021-07-21 10:52:26
门 客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20:33
中国式理性
论“赵氏孤儿”故事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道德的力量
安徽文学(2013年7期)2013-04-29 07: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