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梓艳
《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原文节选):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司马迁笔下的程婴,是赵朔的好友,不是泛泛之交,他用掉包计(别人的孩子)换出赵孤,背着卖友的骂名,隐姓埋名,在山林中抚养赵孤成人。15年后,赵孤复立,屠岸贾被诛,又过了五年,赵孤赵武行冠礼,程婴觉得完成夙愿,最后自杀。表现了程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忠大义,不屈不挠勇于献身的舍生取义。这是《史记》中记载的程婴。
1.豫剧《程婴救孤》。豫剧中沿袭了传统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加大对程婴救孤情节的渲染,使程婴形象有了具体的实在的画面感。正如题目一样,本剧就是要通过搜孤救孤表现程婴的形象。主题往往是通过主要情节提炼的,那么程婴的塑造与主题的表现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寻找。
(1)程婴身份。豫剧中的程婴,只是赵家的门客,“想我程婴,不过是个草泽医人,深受赵家垂青,常在府上走动,耳闻目睹,深知赵家七世忠良,名不虚传”。程婴虽为门客但受赵家恩惠,心存感恩,为救赵孤找到合理因素,与此同时程婴的有恩必报,忠心救主的形象也很鲜明。
(2)以己子救孤。中年得子的程婴,对孩子的渴望,可想而知。但他却舍子救孤,程婴把舍子时的矛盾和不舍展现的淋漓尽致很是感动,他在与公孙杵臼的对话:“实不相瞒,昨夜我们夫妻抱头痛哭,彻夜难眠啊。别人的孩子是孩子,可我程婴的孩子他也是孩子啊!现我中年得子,我舍得让他死吗?”内心的挣扎,矛盾,撕心裂肺的痛心,尽管这样,依然舍子,支撑他的是忠义信念。那么至此主要人物表现的主要情节是为了忠义,那么也就凸显本剧的主题——赞扬程婴的忠义。
还有,在屠岸贾杀了程婴的孩子以及公孙杵臼之后,程婴在舞台上几近于咆哮的悲泣很悲壮。面对儿子和公孙双双丧命,程婴:“肝胆欲碎,叫天不应,两眼泣血,万箭穿胸。”字字都是哀嚎、绝望、痛心,可见内心得恨和愤怒。不知不觉中程婴的形象愈加饱满,有血有肉的主人公使主题的传达也愈加深刻。
(3)被人误解。程婴被人误解,在剧中有三处明显的体现。第一,公主的丫鬟彩凤,高呼:“丧尽天良的小人,”狠狠咬了程婴一口道:“到阴间也不放过你。”死在程婴面前,程婴重心不稳一下退了大步,他何尝不想说出真相,他用自己的孩子换了赵孤,已经心如刀割了,还被人误解是丧尽天良的小人,说不出来,只能咽在肚子里,可见内心的苦楚和煎熬。第二,被世人所误解,陷害忠良,出卖朋友,投靠奸贼。剧中的民间歌谣表现了这点。第三,十六年后,孤儿长大程婴本想借着老元帅魏绛班师回朝,道出真相,无奈被魏绛和公主误解。还没说便遭到一顿毒打,本剧发展到高潮,遭打后,程婴唱出了真相:“为救孤儿我妻儿赴黄泉,我每日伪装与贼伴,我身居贼府落不贤,我遭人唾骂千万遍,我忍辱含垢十六年。”唱出了其凄惨、委屈和无助。
程婴有很强大的内心,尽管被人误解,但为把赵孤抚育成人,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因为内心秉承着忠义的信条。被人误解的情节,从侧面表现程婴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忠义一词不再空洞洞的有了实实在在的内涵。
(4)结局设置。在剧目最后一出除贼中,孤儿不忍对屠岸贾下手,让屠岸贾自尽,此时屠岸贾知道真相,怒火中烧,挥剑刺向赵孤,程婴毫不犹豫,扑向赵孤,替赵孤挡了这一剑,死在了屠岸贾的剑下。程婴彻彻底底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本来真相大白,除贼后,就是程婴享福的时候,但是危险来临之际,他又一次选择救孤,这种倾其所有的献身精神,的确让人佩服。这种献身也是对忠义的另一种诠释。至此,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程婴形象便呈现出来。而这只是程婴形象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细节和情节都在刻画程婴,他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所展现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一个小人物身上散发着万丈光芒。编剧用心良苦的刻画程婴,就是为了形象生动的传达主题——赞扬程婴以忠义为支撑的感恩、维护正义、敢于献身、忍辱负重的精神。
2.话剧《赵氏孤儿》人艺版。由林兆华执导的人艺版的话剧《赵氏孤儿》,最大的亮点一是孤儿不复仇,二是舍弃人物的忠奸设置,屠岸贾不奸,赵盾不忠。这就颠覆了传统的复仇主题,让仇恨到此为止,不再无休止的延续下去。那么会不会在程婴身上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呢?或许这种体现有些牵强,不过可不可以也算一种暗示呢?
(1)情节设置减少。和豫剧相比,程婴的戏份减少,全剧有超出一半的情节都在讲赵家与屠岸家的矛盾、争斗,以及晋灵公对赵盾、屠岸贾的权力制衡的宫廷阴谋。其中搜孤救孤的情节也显得黯淡了,更像是全剧流水线中间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使流水线发生发展的动力。阴谋、斗争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剧情发展的始终,连程婴救孤都是斗争的产物,屠岸贾和孤儿占据了舞台中心。前半部分,晋灵公即位后,利用赵屠矛盾,将屠调回京城,削减了赵家对皇权的威胁,进而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屠杀,引出救孤的事;下半部分则讲孤儿知道真相对自己未来的抉择。程婴处在了边缘化的地位,那么全剧主题的提炼就不能再以程婴为主了。
(2)结局设置。剧中程婴服毒自杀,是最后的哀号。知道真相后,赵孤:“不管有多少条人命,他跟我没关系。”最后选择跟晋灵公走了。无论是用自己亲生儿子就孤儿的程婴还是将赵家满门抄斩的屠岸贾,都被赵孤抛弃了。程婴的忠义,自我牺牲,忍辱负重没有得到认可,既然剧中没有认可,主题也不再与此挂钩。
全剧避开了复仇主题,虽然剧中程婴救孤就是为了给赵家报仇,但是剧情发展没有沿着复仇的走向发展。程婴救孤情节弱化,以及程婴为救孤而做的一系列事情得不到认同,得不到孤儿的赞同,在郁郁中饮下毒酒,创造了二次悲剧。这就是主题转移的一种暗示吧。
3.电影《赵氏孤儿》。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是为数不多的由戏剧题材改编的电影作品。明星阵容强大,剧情很有创造性,对《赵氏孤儿》这一典故有了新的解读,也塑造了全新的程婴形象,或许也展现了全新的主题。
(1)救孤的被动与偶然。影片中程婴交出孤儿和用自己的孩子换回赵孤的行为都是被动和无奈之举。在韩厥与庄姬对峙时,庄姬指示程婴离开,程婴并没有抱走装有婴儿的药箱意思。说明救孤不是他的本意,他也没有救孤的强大动力。这与之前豫剧、话剧相比,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这与一直以来树立的忠义的程婴形象有天壤之别。影片中程婴只是给庄姬夫人看病的民间大夫,于情于理都没有不惜一切保护孤儿的必要。所以影片才设置了偶然救孤的情节。程婴在这再也不是高大形象,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有私心的普通人。这样的设置也许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那么程婴的偶然救孤对于主题的表现很有帮助。
(2)处心积虑的个人复仇者。剧中程婴多次提到:“我得好好把这孩子养大,让他去替我儿子报仇。”“等他长大了,我要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说明程婴只是想利用赵孤为自己报仇。程婴在给屠岸贾治病期间,本来有机会亲手杀掉屠岸贾报仇,但程婴:“我说过等他长大了,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让赵家的孩子一剑砍了屠岸贾,那才算把仇报了。”可见他处心积虑要报仇,还是用最毁灭屠岸贾的方式。程婴照顾他养育他疼爱他,甚至是寸步不离,或许只是把赵孤当成一个复仇的工具。影片中有点自私的程婴,与之前为国家为忠义报仇的程婴有很大差距,我们看不到传统美德的展现,看不到对程婴的赞扬,他只是一个处心积虑的个人复仇者。那么影片可不可以说是一个关于个人复仇的故事呢?程婴是影片的主角。他的形象与主题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个人复仇是影片所要主要体现的。
(3)结局设置。面对有养育之恩的屠岸贾,经过思想斗争,赵孤最终选择了复仇,选择了站在程婴一边,表现出个人复仇的主题。程婴见赵孤下不了手,挡在屠岸贾面前,用自己的死逼赵孤下手。两个爹一下子都死在自己面前,对赵孤是多么残忍。可见程婴复仇的决心,进一步促进了主题的展现。
从开头程婴身份的设置,就决定了他不是忠义的化身,偶然的救孤,家破人亡,使他对屠岸贾恨之入骨,个人的仇恨贯穿剧情的发展,最后复仇完成,也就为主题找到了最大的支撑。
通过豫剧、话剧、电影的不同改编,程婴形象丰富多彩起来,可以从程婴身上看到编剧们为主题的展现的良苦用心,以后在分析作品的时候也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去分析,对作品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1]史记[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2] 许波.《赵氏孤儿》:历史、话剧、电影[J].艺苑,2011,(1).
[3]丁达.双重视域下《赵氏孤儿》悲剧性情节艺术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