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琳琳
文言文,顾名思义,“文”者即文学、文化,“言”者即语言。“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是基础,“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顾。而要活化文言文教学,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走出了“重文轻言”的误区。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水平的基础。文言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阅读、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把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并加以运用。那么,如何致力于寻找新课程视野下的“文言文语言教学”呢?
1.落实“言”的通晓。
要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必须重视文言字词认识能力的构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知识教学,但是教师必要的文字输理不可没有。怎样指导由个别到一般,由静态基本义到活用变化义,尤其是结合上下文作“信、达、雅”的翻译,教师的辅助作用至关重要。可指导的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文言与现代汉语互动,实现迁移联系,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今的继承性与稳定性是汉语发展的显著特点。以前的研究者大都过于强调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之间的区别,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后学者在未学之前已对古代汉语望而生畏。其实,古汉语中多数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尤其是成语中仍然保留并使用着。如文言实词“池”,文言文中一般作“护城河”解释,因与今义“池塘”相去较远,学生不易记牢;但如果我们举出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只要略一思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文言实词“兵”,它有“兵器、武器”、“军队、士兵”、“战争、军事”、“用兵的策略”等义项,如果我们分别用“兵不血刃”、“兵临城下”、“兵连祸结”、“兵不厌诈”来加以解释印证,“兵”的几个义项就很容易记住了。成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通过了解,掌握成语,我们也就掌握了词类活用现象。“日新月异”中的“日、月”,它们属于名词作状语; “路不拾遗”中的“遗”又属于动词活用为名词; “幕天席地”、“不耻下问”、“不远万里”、“是古非今”中的“幕、席、耻、远、是、非”,则分别属于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此可见,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特别是成语进行对比与联系,在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有掌握,也能加深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理解,做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学习的相互促进。
2.实现“言”的升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表达的载体。任何一篇文章的阅读与思考,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刘勰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其实主要就是语言的品味。
【案例一】
《愚公移山》中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据此,教师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明确:“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
比较分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得知,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
“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如果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文化积淀,走出“有言无文”的误区
蕴涵文化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所在,那才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积淀民族优秀文化。
1.探究语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
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于视觉形象,能给人以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个“形体”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它本身就是文化,它传达思想、情感、意志,传久行远。
虽然优美的古代文字就像远古的花朵,但很多现代人嗅不到春芬芳。一直在思索:如何让文言文中美丽的汉字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传承?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们对古汉字感兴趣,而让那些晦涩的文字绽放成美丽的花朵、散发幽香则是教师教学的艺术了。
【案例二】
《爱莲说》中,对于一部分文字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在预习过程中找到的值得我们关注的字写到黑板上,并说说你为什么选这些字。
生1:我选择“濯”字,因为这个字是一个翘舌音,还有笔画比较多。
师:很好,那谁能说说这个字为什么是“水”字旁吗?
生2:因为这个字跟水有关,是“洗涤”的意思。
师:所以古人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从构字角度入手,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也加深了对重点实词的理解。停笔待书,倾神凝思,我也为中结历经沧桑的文学瑰宝赞叹不己。这些千古名篇真是字字精辟而富智慧,句右畅达而典雅,使人不禁有“日齿吟香对月吟”的感动。
2.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其文化含量是极其丰富的。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读其文,思其义,如入其境。在这层意义上来说,真正的阅读就是架构精神,培植生命。纵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大都有意识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
例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的性善学说重要表现在此篇。文章重点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人生有各种机遇,也存在各种抉择,何舍何取要合乎做人的准则。什么是“义”,如何对待“义”,古圣先贤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作了众多的精辟论述,许多志士仁人为国为民身体力行,实践着舍生取义的壮举,留给后民不尽的思考和永恒的怀念。孟子站在人性的高度,用层层对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义”比生命更重要,批判、抨击见利忘义的种种行为。数千年来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探讨、寻求,形成了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中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总之,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让我们围绕文言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语文学习的出发点与根本归宿,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博大精深思想内涵的开掘,去触摸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去学习我们的先人所孜孜以求的道德规范,去探求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人生哲理,去品评古代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此来感化学生纯洁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