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创新师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传统备课教学策略只侧重于教师的备课,忽视了学生对文本、基础知识等进行有效预习,更缺少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有效预习。创新师生备课策略包含学生备课和教师备课。
1.学生备课
学生备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对课文字词等方面进行的课前有效预习。教师课前要明确预习的具体要求,给出预习的具体方法,提出具体的检测措施。在设置学生的预习要求中,教师还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做到应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图省事,要创新设置不同的梯度和密度,降低难度,做到因材施教,应“能力”预习,保证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的识字预习中做到:在课文中将“我会认”的生字圈出来,并将书中生字表上的生字注音、识记;“我会写”注音并组一到两个词语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字编字谜;对照课文拼音读一读课文,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完成上面的哪几项就完成哪几项;上课时,把你在预习中学会的大声读给同学听。
学生课前在教师指导下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和能力,也大大地缩短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带读时间,从而留下了充裕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时间,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极大的为教师预留了部分解决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时间。
2.教师备课
“高效课堂”下的教师备课,要敢于创新,打破陈规,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做到“分学生层次备学生,以提高能力定目标”。
众所周知,在实际的班级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智力因素不尽相同,这是客观存在学生的差异性,作为教师,不光要能发现,更重要的要去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班级全体发展的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而动。备学生时,既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较高要求,也要涉及到少数学生的较低目标,实现有区别,更有分别,设计时遵循“由难而易,循序带动,共同进步”的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等。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条件。当然,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既要依据文本的内容,又要遵循课标的要求,但最主要的还是看学生的实际学情,落实到根本上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依据提高学生的能力来设定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实现成课标的落点,还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策略二: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1.导入情景——简洁
语文课堂,无论是识字还是课文教学,在导入环节上都要求教师力求简洁、开门见山。但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需要设定一定情境,需要创设一种直接、趣味的情景,引发学生热情参与的情景,或三言两语,或一张图片,或一个实物,简言之,既要简单明了,又要激发情感。
2.语表情境——贯串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而语表情境,则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从而体验情境,对一些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课文,一般是通过语表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 如何运用语表情境形成高效课堂,不光要做到语言的准确表达,生动表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文本产生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设计统领整个课堂的贯串性语表情境,即教师要设设计一条连接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或导语,如一条线一样把各个教学环节串在一起,让各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自然流畅,牵引学生的情感完成各个教学任务,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策略三:设置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1.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问题的难易差异,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所以课堂提问要做到应人而异,应学情而问。
2.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主体、主导颠倒。
3.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成为全文的核心问题,统领全文,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
4.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
策略四:注重生成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高效课堂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的成败。
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睿智的辨别能力,重视的态度,及时的处理。特别是预设与生成矛盾的细节。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的理解、好奇、提问超出教师的预设,导致教师的“冷场”,使课堂出现僵持,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该顺势发展,就题论题,冷静判断,对有价值的,应改变预设,添加生成为预设,依托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成性精彩课堂。
策略五:反思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做到滴水穿石——纵向反思。所谓纵向反思就是教师从时间维度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间断的反思,包括教育教学实践后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及时反思和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超前反思。高效课堂下的反思要求教师既要做到一课一思,还要做到日日反思,一单元一反思,甚至更长时间的思考。不仅反思教学中得与失,有效与无效等,还要实现以思促学,以思改教,最终形成高效课堂。
2.借助他山之石——横向反思。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集思广益,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的方式很多,如看专业书籍、参加集体备课、观摩、专题讲座、培训班等。我们应抱着谦虚的态度,拿他人的有效之 “异”以及有益之 “新”,去推自己教学之“陈",教学“活水”自会源源而流。高效课堂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