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才
【 摘要】: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要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就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新课程理念对发挥学生主体性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要求。其具体做法可从巧设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予成功的满足;进行情感交流;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方面实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新课程、期待、认知冲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才能使学生“要学、会学、乐学”。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必要性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的认知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学习。中学时期是培养数学兴趣的关键时期,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一万多名学生中喜欢数学的占总数的32.5%,位居第一位,在喜欢数学这一科的原因中,其中认为是老师讲的好的占34.4%,同样位居各种原因的榜首。这项调查表明: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①,“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②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心理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斯基在《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中说:“数学能力实际上只能在对于数学活动有爱好或明显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发展.”这就是说,能力的发展,爱好的产生,有赖于兴趣的推动。初中学生年龄小,意志薄弱,行动容易受情感支配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注入新的刺激,才能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给予成功的满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主动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师教生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俯下身来和学生做朋友,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这门课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5.恰当使用多媒体,为数学课助力。 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首先提出具体情境下的一个问题: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我校全体师生都在学校的操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王老师给他的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张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接着用大屏幕打出这样一幅图: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仍还是形象居多,大屏幕直观的呈现出这个问题,使学生一目了然,快速理解题意。
6.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只要以培养他们学习兴趣为核心,就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前苏联>克鲁捷斯基著,《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2
2. 林崇德主编,《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1
3. 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 <美>索里、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