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高职技能大赛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竞赛运行模式、校内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旨在促进高职技能大赛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理性思考
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职业教育因此备受关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成果的彰显,近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2008 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设高职组比赛项目。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勿容置疑的,但在技能大赛热潮背后的问题需要我们作出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一、高职技能大赛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能大赛的举办目的与高职院校参赛目的相背离
高职技能大赛的举办目的是通过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展现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检验高职教育的改革成效,引导高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将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融入到竞赛项目中,同时激发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从而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而由于大多数教育主管部门以院校的参赛名次作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教师指导学生的成绩作为各类“名师”及“优秀教师”的选拔条件,致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参赛目的已经完全“功利化”。“功利之风”必然带来“不正之风”,虽然这种现象属于极个别现象,但其影响极其恶劣,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如何解决高职技能大赛举办目的与高职院校的参赛目相背离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应赛教育”对高职院校正常教学的冲击
随着大赛举办次数的增多,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历年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参赛经验丰富、训练有方的教师,这些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参赛学生的训练期通常都在一年以上,也就是说参赛学生整个高职阶段的学习经历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应赛教育”中度过的,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从新生一入校便开始参赛选手的选拔,被选拔上来的优秀学员中很大一部分是中职期间参加过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员。由于中职技能大赛竞赛内容与高职竞赛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导致这些学生在高职阶段的训练中,理论与技能都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部分高职院校临近大赛还会采用“脱课训练”的集中培训方式,严重影响和冲击了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
3.培养个体与面向群体的矛盾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其目标是“行行出状元、个个是能手”,强调的是竞赛的“普及”和“普惠性”。而目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员和参与,参赛选手大多是教师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选拔。大部分学生对技能大赛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认为大赛只是成绩优秀学生的“专利”,与个人无关,脱离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目标。技能大赛的培训也只针对选拔出的“精英”展开,受益群体较少,无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培养个体”与“面向群体”的矛盾阻碍了职业技能大赛积极作用的发挥。
4.“技能化”倾向对高职教学体系的影响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学生展现个人技术水平的舞台,是对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成果的大检验。“技能”在高职竞赛中地位突显,这导致目前很多高职技能大赛在比赛内容上重技术而轻理论,理论知识难度较浅、涉及的领域较窄。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很多高职院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技能操作训练上,而单纯的技能操作培训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技能大赛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再高水平的技能如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发展也会遇到瓶颈。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引领着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重技术而轻理论的现象会对高职教学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只有理论与技能并举,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关于技能大赛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技能大赛已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如何有效发挥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影响,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寓赛于教”,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要求代表了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方向。”那么竞赛内容的选取及考核标准的确定对职业教育应该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竞赛内容应该充分体现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为高职教育指明改革的方向。“寓赛于教”的核心就是通过对竞赛内容的梳理、分析与研究,明确教学改革的思路,进而调整课程体系与技能培训方案,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寓赛于教”符合技能大赛举办的初衷并将成为其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当然这种大赛积极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技能大赛组织过程的合理化、参赛对象的普及化、行业协会及企业等对技能大赛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2.建立“抽选制度”
为解决“面对个体”与“培养群体”的矛盾、扩大技能大赛的受益群体,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实施“抽选制度”。具体措施是在技能大赛准备阶段,由参赛院校提供“选手库”,由竞赛组织方在选手库中随机抽选参赛选手。入选“选手库”学生的比率由竞赛组织方在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参赛院校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对学生的培训,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竞赛培训的队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更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使竞赛更具广泛性、竞争性与趣味性。
3.加强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的合作
职业技能大赛在命题上应该坚持企业专家与高校教师结合命题的思路。企业专家命题可将最新的行业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渗透到竞赛内容中,在测试选手技能的同时,评价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增强竞赛内容的灵活性,将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考验融入其中,在测试选手“实用性”的同时评价他们的“适应性”。高校教师的参与能够在注重技能测试的同时,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行业与企业专家通过命题的互动互增了解,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4.加快“技能大赛学分制”的推广
发挥技能大赛“普惠性”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实现“技能大赛学分制”。学分制的要点是将技能大赛按照等级、举办单位、获奖类别等与学分相对应(一般折合成专业选修课学分并规定最高限额),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技能大赛的训练中来。学分制对应的起点是院级技能大赛。院级技能大赛的受益群体广泛,学生参赛目标清晰,训练主动性强,实施效果显著。但是,“技能大赛学分制”的具体执行程序要经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论证,注意其实施的严谨性与可操作性。
5.建立有效的技能大赛培训模式
为了缓解技能大赛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冲击,应寻求建立有效的技能大赛训练模式,改变集中培训、停课培训等有碍课堂教学的形式。目前行之有效的模式主要有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小组等。学生社团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运行模式,由学生自行组织,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学校应将实训场所免费向学生社团开放并给予社团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解决技能大赛培训与日常教学的矛盾,而且学生在自己的团队里训练,学习主动性强,彼此切磋技艺并相互鼓励和支持,技能提升的速度较快。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广泛开展,更多的院校和学生将会加入到竞赛的队伍中来,如何不断改进竞赛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我们今后应不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兆芳.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1(07).
[2]方向阳,魏力,王竝.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促进高职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