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淼
【摘要】《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撰写的,书中有大量的美学思想,本文研究了作品中的美学思想。首先阐述了《淮南子》美学思想的来源;接下来阐述了作品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阐释了作品的教化美;第四,阐释了作品的自然美。
【关键词】《淮南子》;美学思想;音乐美;教化美;自然美
《淮南子》是汉代美学的奠基者,它突出反映了汉代初期的时代精神。它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保存了先秦和当时大量的材料,它以论文集的形式,融合了大量的精华,代表了当时文化的最高水平,刘知几在《史通·自序》中说它“牢笼天地,博古通今,上自太公,下自商鞅,其错综经纬,自谓鉴于数家,无遗力矣”。它的思想宏阔,论述有力,所以是一部读不完的思想巨著。
一、《淮南子》美学思想的来源
《淮南子》虽然不是一部美学著作,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淮南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道家的基础之上的,它的道来源于老子,淮南子从哲学理论的层面对宇宙做出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把道看成是万物的本源。在《原道训》中,就有关于道的描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道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道在天地四海之内,变化万端,道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美感,道有着多种形态,是自由变化的,呈现出一种变化中的美。
二、《淮南子》的音乐美
《淮南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诸情皆因感而生,情感产生而表现于外,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表现过程,《原道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人的性情因为受到外物的感化而发生了变化,人的精神因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生反应,智慧与外物互相接触,便产生了好憎之情。在人与世界的接触当中,如果将自然情感置于歌舞诗的过程当中,自然情感就会升为艺术情感,音乐审美情感就是人和外物的接触过程当中产生的真实情感。
音乐情感的表现要顺应自然。《淮南子》认为,音乐表演不能失却内心的本然情感,强调艺术情感的表现要追求真实自然,反对各种矫揉造作的虚伪表现。人只有从内心去感受音乐,才能被音乐所感化,《原道训》中,“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音,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怅,怅然若有所亡矣。”不从内心出发,只一味强调外界刺激而不从主观上接受是不行的。人的喜怒哀乐应该自然地发出来,而不能勉强发出来,感情从里面发出,而声音在外面应和,从而形成声音与感情的完美结合。勉强其心的做法使人感到虚伪。这里就要求歌唱者应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三、《淮南子》的教化美
《淮南子》的忠孝观,忠在书中多次出现,对忠臣的行为有规定,在礼仪上,“臣要以礼尊君,不失臣礼,忠臣做事要兢兢业业,是故忠臣事君也,记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积力而受官,不为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其所不能者,与之勿喜也,辞所能则匿,欲所不能则惑,辞所不能而受所能,则得无损堕之事,而无不胜之任矣。”《淮南子》还有一些讨论历史上忠臣的例子,如,“周公诛管叔,蔡叔,以平国弥乱,可谓忠臣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但是,《淮南子》的忠不是愚忠,君臣之忠的对象是道,尽忠要符合道义,忠一是为了利君,劝谏君主做一些符合国家社稷利益的事情;其二是为了仁义之道,“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总之,《淮南子》的忠表现为君臣之间关系的一种道德,它包括臣对君主的忠,对职务的尽职尽责,对国家的忠诚,另外,臣尽忠的前提是君王的统治要符合道义,不能盲目的尽忠。
《淮南子》重视孝,孝字在书中多次出现,也作为一种美德在书中被承认,孝是自古以来被社会认同的一种伦理规范,《淮南子》中,“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因此,培养孝悌之道德是教化民众的重要内容。《淮南子》以孝悌为标准选拔人才,把孝作为施教的内容,表现了对孝认可的价值取向。
《淮南子》有感化思想,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对臣民施与感化,感化能起到惩罚不能起到的作用,“君王精诚藏于内,外感于天物人,感化犹如不言之教,故圣人在位,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感化能够启发人的善心。《淮南子》要求施教化的人本身要具有高尚的品行,使道德教化转化为一种情感感染,它超越了强制性的刑罚政令,教化者自身的求诸己也非常重要,要以身作则,“民之化也,不从所言而从其所行,所以,故上多故则民多诈也,身曲而景直者,未之闻也”。
四、《淮南子》的自然美
自然的变化生生不息,具有生命力,让人有亲近感,人们可以徜徉其中,来感受自然之美,寄托自己的精神需求,《淮南子》以自然作为审美对象,阐述了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显示了天地之间的自然之大美,展现了宇宙的蓬勃生机。本篇讲了八风的风源,“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通视,明庶风之所生也;赤奋若,清明风之所生也;共工,景风之所生也;诸比,凉风之所生也;皋稽,阊阖风之所生也;隅强,不周风之所生也;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八风的作用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形成,然后受到各大山脉的走向影响,中国的气候呈现复杂多样的色彩,中国大地也显示出愈发多姿的色彩。《坠形训》对天地间的自然产物之美也进行了刻画,“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于琪焉;东南方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焉。”各地出土的宝物种类繁多,自然之美的精华无所不在,与名山大川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淮南子》在承认美的同时,提出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烈追求,道家虽然追求自然无为,但这种追求是超越具体感性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淮南子》吸收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要求面向客观的,具体的大自然的美,而且认为只有儒道并重,才能使主体游目骋怀于大自然,无所羁绊的欣赏大自然的博大、雄浑之美。《淮南子》认为,热爱大自然的美,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但他认为,人在精神上这种美的追求,不仅首先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所谓“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同时还需要肉体和精神都处于自由的状态之下,才能欣赏大自然的博大雄浑之美,如,“凡人之所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诌劵,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淮南子》歌颂的雄浑壮大之美,在本质上体现了汉代统一中国,领有天下后的一种宏伟气魄和自豪,使得《淮南子》的美具有一种崭新的时代和历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赵为民.《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初探[J].中国音乐学,1990(3).
[4]周振锡.《淮南子》中的音乐理论[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2).
[5]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