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画像石、砖中的典型舞姿

2013-04-29 10:16佘旭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现实启示

摘要 汉代是个乐舞时代,其舞蹈显现出巨大的张力和气势,显示出青春的活力与生机,并在汉画像石、砖中留下大量生动的舞蹈形态。很多舞蹈形态突出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手舞足蹈的大动作和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在这未经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幅度动作中,在这种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美,构成了汉代舞蹈艺术“古拙”外貌。本文通过对汉画像石、砖中的典型舞姿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汉代舞蹈的朴拙之风的源流及其影响。

关键词:汉代舞蹈 汉画像石、砖 典型舞姿 朴拙之风 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J720.9 文献标识码:A

汉代是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也有私人女乐,就连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仪式上,也普遍使用舞蹈。由于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以汉代人处处体现着充分的自信和宏大的气魄,与汉代人雄放的人格和粗豪的精神相一致,汉代的舞蹈也展现出巨大的张力和气势,彰显青春的活力与生机。从反映汉代舞蹈的画像石、画像砖可以看到更具体而生动的内容。汉代墓室中的乐舞图像主要为石刻和砖雕,又称画像石、画像砖,多产生于东汉时期。汉画像石、画像砖主要是依靠雕刻线条的粗细,阴阳虚实的块面来表现内容,有的还在画面上涂以颜色。汉代民间艺术家以刀代笔、纵横捭阖,创造出的石刻线条简练遒劲、流动自如、具有舞蹈的动律感、节奏感,并呈现出一种力的壮美。汉乐舞画像对人物面部表情不作过细的描绘,而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姿态来刻画其个性特征,追求以形传神,这非常适合描绘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艺术。

从汉画像石、砖中可以看出,汉代舞蹈为中国古代舞蹈的表演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做了很大的贡献。汉画像石砖中舞者腰肢的动态丰富多变,有的前俯后弯,有的左折右倾,有的冲向斜前,有的仰向斜后,有的扭腰出胯。腰是人体运动的枢纽,随着腰的动作变化即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舞蹈绰约多姿。汉代舞蹈促进了舞蹈中手和腰部动作的发展提高,在汉画像石、砖中得到充分表现:通过“手舞足蹈”的造型、婀娜的风貌、体如游龙的动律,都为今天我国传统舞蹈中讲求手的传情达意和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奠定了基础;使舞蹈具有韵律感,以及圆、曲、美体态等的民族风格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形态对细节没有做太多修饰,也没有充分的表达个性和主观抒情。突出的是只有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与手舞足蹈的运动大动作,形成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构成了汉代舞蹈艺术“古拙”外貌。从形成汉代舞蹈朴拙之风的源流与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积极向上的封建社会上升期

战乱之后的统一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上升,赋予了汉代积极向上的朴素乐观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在汉代的舞蹈艺术中。当时社会基本情况处于生产发展中,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生活都较为安定;再加上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给予了兼容、开放的环境,这对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历史条件,由此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舞蹈的第一个高峰。

从社会发展来看,汉代是封建制度的稳固上升期,社会经济繁荣。为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达到一种飞跃,使汉代舞蹈具有恢宏、博大、雄厚的气势和风格。汉代舞蹈由于处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在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融合方士、神仙家的奇想、黄老之术的虚幻迷离和原始儒教的文化,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上奔放朴拙而意蕴上却纤巧细腻,形、神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二 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

汉代舞蹈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追求真实质朴的现实题材,反映出朴素而又多彩的现实生活。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手工业、制铁业、纺织业等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安定繁荣的生活促进了审美和娱乐享受之风。例如,汉代的《灵星舞》就是生活中农业的劳动舞。据《后汉书》载“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描叙了舞者分别手执镰、镬、锹、锄等农具在田间劳动时欢快起舞的过程。此外,还有模拟生活中动物打架的《沐猴与狗斗》舞等,滑稽搞笑,趣味非凡。这些作品无不充满生活气息和社会情感,表达了汉代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和玩味。

三 原始意味的神幻氛围

原始意味的神幻题材,赋予了汉代乐舞原始的粗朴气质。我们从汉画像石、砖中对舞蹈场景的记载能够了解:汉代舞蹈一方面在于对神仙的幻想,另一方面在于执着现实。神仙幻想是汉代艺术表现的主体。汉代舞蹈中,一些充满原始活力的舞蹈与神仙幻想的原始艺术舞蹈相一致。例如,汉画像石、砖上的刀舞、棍舞、剑舞、干戚舞和巴渝舞等,粗犷、古拙的气势体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还有当时极为推崇的“羽舞”。《百虎通·礼乐篇》中有“西南夷之手持羽舞”的记载,《总会仙倡》中也有关于羽舞的真实描绘。羽舞不仅以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出飘飘欲仙的极乐景致,同时还营造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朴实纯真的精神,折射出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望和对幸福快乐的向往。从这些汉画像石、砖和文献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崇敬那种原始艺术精神。

四 楚舞源流的深刻影响

从这些画像石、砖的典型舞姿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上各个方面都促进形成了汉代乐舞朴拙之风貌。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楚舞源流对汉代舞蹈朴拙之风的重要影响。

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并创新表演技巧。楚舞是以折腰、舞袖为特征,以轻盈曼妙为基础的战国楚地民间舞蹈。《西京杂记》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歸之曲”。“翘袖折腰”并不是舞蹈的名字,而是以腰、袖的各种舞姿动势为基本元素的舞类。从出土文物和诗文记载中,可以得知折腰、舞袖是汉代舞蹈的一大特征,这正是汉舞继承楚舞风格的结果。而汉舞不仅大量吸收了楚舞的高难度技巧,同时将其与舞蹈自身的运动形式相融会,创造出既有杂技性又有柔美舞蹈韵律的动态形象。正如舞赋中描写的,“轻如燕,翔如鸟,体如坐,姿如仙,其手摩足跃,点似急雨,课屈肢体,腰柔似折。”

但是,在受楚舞影响的同时,还具有凄迷妙曼的原始文化气息,赋予了汉代乐舞原始质朴的味道。结合楚人的意识,为富有人性色彩的气息所弥漫,表现出原始的浪漫精神。以这种精神为基础,便形成了色彩鲜明的楚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沃土上,产生了浪漫主义的楚舞。“楚国的祭祀,既以人类嗜欲如肴馔、锦绣、华堂、男女等以谀悦神鬼,反过来又以神鬼的情事来娱乐生人。这样使得祭祀的歌舞充满了深长的情怀和丰富的想象,给了楚舞活跃的生命力,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在汉代舞蹈中,一般舞蹈大多属于楚舞体系。具有弯曲流动的艺术美和富于浪漫遐想的强烈色彩,与手执干戚羽旌的中原宫廷的庄严肃穆的雅舞迥然不同。楚舞的第一个特色是飘逸,体现楚舞飘逸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长袖;第二个艺术特色是轻柔,轻柔美主要得力于腰肢的纤细灵活;第三个特色是热烈,热烈与飘逸、轻柔并不矛盾。舞蹈过程中有疾徐张的变化,当节奏徐缓时,舞姿主要表现为飘逸轻柔、富有神韵,偏重遐想和抒情;当节奏变快时,偏重于宣泄激情,热烈的特色便展现出来,这是迷狂性的原始巫术的遗风。

长袖、细腰是楚舞的基本特征,也是荆楚一带长期形成的地域风尚和审美观。长袖是舞者手臂的自然延伸。舞者扬举长袖,在空中飘扬,忽如烟起、忽如虹飞给人以飘洒的美感和游龙登云的神韵。张衡《西京赋》的“奋长袖之飒纚”,傅毅《舞赋》中的“袖如素蜺”崔駰《七依》中“振飞縠以舞长袖”等,都是形容长袖飘动的一刹那。舞时左右翻飞,“裾似飞鸾,袖如回雪”,更增加了动感。汉画像石、砖中的舞女形象,都是抓住情节发展的高潮,突出长袖舞动的瞬间。至于重细腰,也是楚舞的一个特色。舞蹈是“动”的艺术,腰又是人躯运动的枢纽,它的动作关系到舞蹈的艺术效果。因此古代舞者,尤其是舞女,以纤腰为尚,以细腰为美。因为纤细的腰肢,不仅能显露舞者身姿的秀美,也能使舞姿轻盈,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显示楚舞飘逸又不失原始厚重的艺术风格。

而汉代舞蹈体现出朴拙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楚舞元素的影响: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展示的动作姿态。这些舞蹈姿态看来是如此笨拙,姿态不符常理,长短比例不合,直线、棱角、方形那样突出……但这一切非但没有减弱美观,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朴拙是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必要因素。

五 朴拙之风的现实意义

自远古到现代,中国舞蹈的历程光辉灿烂。而在这当中,汉代舞蹈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是舞蹈发展史上的丰碑之一。纵观历史再看今朝,汉代舞蹈所呈现的中华本土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由汉画像石、砖中的典型舞姿所彰显的朴拙气势美,都对当今舞蹈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说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发展乃至现实舞蹈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而这独特“泱泱汉风”也影响当今的舞蹈艺术发展。

例如,汉唐古典舞剧目——《抢鼓》,它将汉代舞蹈厚重、奔放、朴拙、健朗的姿态及风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根据出土的古代遗存汉画像石、砖中,盘鼓舞踏鼓的乐舞伎人的舞姿造型及历史文献的记载所编创出来的。《抢鼓》中的舞姿形态多是充满力量速度,与之相对的回收和弯曲又充满古拙奔放张扬的造型,其形态的出现渗透出一種新颖和独特。与今天的舞蹈审美中,普遍以延长的线条、展开的舞姿和笔直的形体既开、绷、直的芭蕾审美标准和运动体态观念大相径庭。

《抢鼓》由演员通过“抢”的表现,在鼓上飞快的舞动,为了抢鼓而互相比舞,在鼓上做着各种高难度技巧。演员由心而发,时而从鼓上飞腾而起,时而在鼓上飞快旋转,随意而舞,这是人性的充分体现。剧目以浓郁的艺术气息展现了气势壮观、种类繁多的汉代百戏艺术表演场景。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更巧妙的满足了今天人们的审美理想,它所迸发出来的新颖,涤荡了今天舞坛某些腻烦、陈腐的审美疲劳。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舞蹈文化传统的深厚和悠久的历史。那健朗明快、欣欣向上的舞蹈形象是汉朝时代精神风貌的象征,也是当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精神。

六 结语

汉画像石、砖几乎涵盖了汉代乐舞最具特色、表现力的歌、乐、舞、百戏综合一体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歌唱、舞蹈、器乐、百戏等汉代俗乐形式中的主要表现类型。表现了一个个具体、直观、通俗、生动活泼、慑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浓厚的民间文化和原始艺术精神,抒发了大胆的个性情感,体现出生机勃勃的现实力量和世俗追求。汉画像石、砖以一种独特的石雕艺术形式凝聚了汉代社会精神。画像石、砖中的舞姿在造型上充满大写意的手法,以各种表演作为关注焦点。通过高度夸张、不饰细节的形体姿态;手舞足蹈的大幅度动作;生动而豪放的神情;异常简洁、洗练、单纯而又富有张力的整体形象,在自由狂放的飞扬流动中显示出古拙的气势和美感。这些栩栩如生的汉代雕刻艺术珍品,其本身不仅反映了汉代雕塑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且“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焕发了强大鲜活的生命力,张扬了乐观自信的生活激情、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恩伯:《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 费秉勋:《中国社会生活丛书——舞蹈篇:舞低杨柳楼心月》,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

[3] 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仪平策著,陈炎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佘旭,中国歌剧舞剧院。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现实启示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继承与超越:革命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给新时期带来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