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方式。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包括探究材料的科学性、探究方法的科学性、探究过程的科学性等。只有关注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性;材料;方法;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70-0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直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是“探究”,前提是“科学性”。所谓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应包括探究材料的科学性、探究方法的科学性、探究过程的科学性等。只有关注了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探究材料要科学
在《摩擦力的秘密》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固体与液体之间的摩擦力的研究时,针对“物体不同的形状在同样的液体中下降的快慢”与“在稠、稀不同的液体中相同形状的物体下降的快慢”进行研究实验。实验中,有2组学生将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入稠、稀不同的液体中,物体在稀的液体中慢慢下沉到量筒的底部,而在稠的液体中,物体经过学生的多次摆弄,始终漂浮在液体的表面……交流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固体在稠的液体中摩擦力大”的结论。
课后,听课的几位老师了解到执教教师提供给这两组的液体是稠、稀不同的蜂蜜,放入液体的物体是橡皮泥。我们认为,这个探究活动在材料的准备上出了问题,影响了探究活动的进行:由于橡皮泥的密度相对较小,而稠蜂蜜的密度比较大(据了解,稠蜂蜜的密度大约为1400千克/立方米,橡皮泥的密度大约为1333千克/立方米),橡皮泥在稠蜂蜜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大,橡皮泥漂浮在稠蜂蜜液体表面的时候,应该是静止状态,这时物体应该是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与浮力,而且这两个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根本就没有摩擦力的存在。如果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再强调漂浮在稠蜂蜜中的橡皮泥还受到摩擦力的话就违背科学性原理了。
二、探究方法要科学
在上《神经》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皮肤里的神经的敏感性,给每组准备了两根牙签,要求学生用两根牙签的尖轻轻触碰手指尖、手心、手背、肘关节处、膝关节处等不同部位,体验哪个部位可以感到有两根牙签,哪个部位感觉只有一根牙签。学生纷纷在实验盘中拿起牙签,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身体不同部位实验。活动结束后汇报结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出在科学探究的方法上。我们观察到三个细节问题:其一,学生在手拿两根牙签时,有部分学生拿的方法不对,导致两根牙签的尖端伸出长短不同,与皮肤接触时不在一个平面上,不管在哪个部位都是一根牙签接触皮肤(另一根牙签可能微微接触到皮肤),因此给学生的感觉始终只是一根牙签接触;其二,有些学生手拿牙签在不同部位实验时,有时两根牙签的间距比较小,有时两根牙签的间距比较大(分得比较开),这样,学生有时感觉是一根牙签接触皮肤,有时又感觉两根牙签接触皮肤;其三,有部分学生是自己试验自己,意念在作祟,主观性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五花八门。假如教师在提供材料之前,将两根牙签之间适当间隔、尖端露出一致,并用细线捆扎一下,就能确保学生在实验时两根牙签的尖同时接触到皮肤了。另外,在实验时要强调学生在对方部位相互试验,这样,实验的结果就可能接近真实了。
三、探究过程要科学
在《空气》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让学生对“空气是否有重量”进行了猜测后,就在平衡尺的两端各挂上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调整配重使其保持平衡。再让一个学生手拿着缝衣针去刺破气球。“啪”的一声,气球刺破了,并应声飞出了两块小碎片。杠杆失去平衡,破气球那端高高地翘起。“空气有重量!”“ 空气有重量!”教室里一片欢呼,教师面露微笑,和学生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但其探究过程的科学性本人却不敢苟同:此探究实验,教师忽视了爆飞出的气球碎片的重量(或许就根本没看见),没有把气球刺爆会产生爆飞的碎片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导致“空气有重量”的证据明显不足。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们在实验中往往希望出现和自己假设相一致的结果,如果探究实验中出现与期望不相符的答案,他们也宁愿相信常理,而否认自己的实验所得。这就提醒我们在科学课中一定要训练学生根据科学事实说话,根据科学事实作出判断,得出科学结论。如果把探究的过程仅仅作为教学的手段,作为上科学课的模式和程序,把探究的结果作为教学的目的,而忽略探究过程的科学性,那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的。
总之,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体验,创造更多感性认识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技能。只要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循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关注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和实验条件等,使之符合科学原理,能够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使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敬标 编著.有效教学: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蔡铁权,姜旭英,胡 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
[3]李文忠.实验的准备需科学而严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2).
[4]胡久华,支 瑶.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5]喻伯军 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