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才
摘 要:小学科学实验课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实际、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操作技能,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实验课走向成功,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69-02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基本理念,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人人都参与实验活动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小板凳的故事,即使做得不像样,可也是亲自动手做成的。实验活动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规范,而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无论实验小组中有几个学生,都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操作都关系到本组实验的成败。千万别低估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许他们操作得更认真,做的更成功。即使不成功,最起码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人多材料少时,老师不能有偏见,要合理分配,不能造成能力好的越来越强,能力差的越来越弱。甚至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小懒人”,或是一些盛气凌人的“小霸王”。不要怕仪器被弄坏,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提供实验活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尽情尽兴。在实验活动中,将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想进行对比,才会有一定的收获,保证每个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
二、实验课要具有开放性
《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让科学探究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自然,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更好地体现“开放性”这一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至六年级的科学实验课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完成的,有的需要几天的时间,或是十几天的时间。决不能受课堂四十分钟的限制。
例如,五年级科学上册《小苗的诞生》,“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的实验,各小组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以后,剩下的问题是长时间的观察、记录。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开始萌发,由种子吸水膨胀、种皮破裂、长出胚根、到长出胚芽,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完成本次实验。再如《葵花向阳》中,探究植物的茎、叶、花也有向光性,完成此项实验也得需要几天的时间。
三、实验材料要充分准备
实验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材料,都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必需品,可有些材料实验室里没有。像《根和茎》中认识植物的根,具有代表性的直根和须根,必须师生自己准备。提前一两天告诉学生,找一些日常生活中易找的植物的根。如香菜、芹菜、大葱、韭菜以及草类植物的根。做根具有吸水性实验时,需要一根鲜活的大葱根,实验现象颇为明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实验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待到上课的那一天,学生们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探究,这是多么快乐、感兴趣的一件事!由于有了可用的实验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实验,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上十倍。那是学生自己实验动手、动脑获得的知识。
四、实验仪器的诱惑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感兴趣的是实验台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仪器或实验材料。有的学生甚至还要摸一摸,拿起来瞧瞧。站在讲台上的我怎么开课呢?能有什么妙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老师这里?打破教学设计思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就从仪器的认识,材料的用途学起,想知道什么就学什么,让它们“吃饱喝足”。之后,再讲理论,学知识,做实验。
五、兴趣正旺,切勿浇灭
我在教学《电铃叮当响》完成了制作“电磁铁”,再做“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学生正“玩”得起劲,下课铃响了。“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怎么办?”我怎能扼杀他们的科学兴趣?只好提示说:“同学们,下课铃响了。”“再等会儿,就要成功!”“不行,我们还没有做完呢!”我无可奈何,课代表有办法,去找语文老师了。回来进门就喊:“语文老师同意我们上实验课啦!”全体学生齐呼“耶”!接下来,他们又投入到体验成功的喜悦中。若是探究兴趣正浓时结束实验,将是怎样的结局?孩子们还是这个旺劲吗?
科学实验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形式,只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意愿,为学生“绿灯”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