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与翻译

2013-04-29 05:14:08吴娜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英美文学老人与海

摘要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之中,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文学作品有着朦胧美,为读者创造了更为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本文首先将会介绍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其次选取英美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用语较为明显的经典作品片段进行分析,最后说明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模糊语言 英美文学 《老人与海》 《威尼斯商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是文学的灵魂所在。著名学者刘再复认为,“文学与科学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科学是通过数字和抽象概念来表达,文学则依赖于语言的艺术来传达思维的图像,使读者在脑海想象出文学艺术的画面。”他还认为,艺术的最本质特征是通过有限的模糊的艺术形象或语言,表現出无尽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品中的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思,更是有着朦胧而广远的语意外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并非是运用不当,相反,更能使读者超越于文字而独立思考,享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多以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模糊修辞方式等形式出现,通过模糊词语的表达,使读者对作品的表达产生模糊的意境,从而增强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模糊的语句及段落能够促使读者产生对上下文语境的联想与思考,最后模糊的修辞方式又能够提升作品语言的表现力,使模糊的意境更加逼真、生动,寓意更为深刻、丰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色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形象思维的书面化,而形象思维即是大脑中的模糊思维,因此,一部文学作品的构思创作也就是作家模糊思维的演绎。通过文学语言将作家的模糊思维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品读的同时又是对作家模糊思维的接受与重塑。连接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只有文学语言,其将作者的生活感悟与情感通过作品表达,但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将作者的微妙心理与复杂情感准确传达。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对作品的品读都会加以自己的思考,这也是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体现。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选取以下几篇作品进行分析。

1 《老人与海》

模糊词语在《老人与海》中多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运用,使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更具感染性。如在对海滨景色的描写中,作者写道:“The clouds over the land now rose like mountains and the coast was only a long green line with the gray blue hills behind it.The water was a dark blue now,so dark that it was almost purple.”(陆地上升起如山一般的云彩,海岸就像一条绿色的长线,几座灰蓝色的小山在背后映衬着,此时的海水已变成深蓝色,深得几乎发紫。)几句简单的勾勒,使读者眼前仿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其中几个对景色颜色描写的词“green line”,“gray blue hills”“dark blue”“purple”,虽然颜色表达很明确,“绿色”、“灰蓝”、“深蓝”、“紫色”,但结合到具体景色中,颜色的深浅、明暗又是不能确定的,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的色彩描绘,才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去对作品进行再造,使作者所表达的美更为真实、生动。

模糊语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翻译作者意识流的语句中。意识流语句多是人物的自言自语,是其对外界做出的即刻反应,因此缺乏周密的语言组织,更多的是反映人物的真实内心,因此也就不必去讲究句式结构的完美与雕琢。如:“The line went out,out,out,but it was slowing now and he was making the fish earn each inch of it.”一句中出现了三个“out”,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官冲击,犹如正在自己眼前,看到鱼线再被“嗖、嗖、嗖”地快速拖动,同时也能感受到水下这条大马林鱼是如此的有力,拽的鱼线嗖嗖作响。除此以外,似乎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老人与大马林鱼较量的画面,大马林鱼强壮有力、势不可挡,同时老人也是寸土必争、全力以赴。三个“out”的连用,虽不是准确的动词描述,但是确实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仅需要语言文字的独到、精炼,更需要其语言文字能够使读者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

由模糊语句组成的段落自然构成了模糊段落,但除此之外由特殊语境所造成的模糊信息片段也是模糊段落。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曾经说过:“过分精确的语言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模糊的语句、段落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作品中出现的老人的自言自语、回想以及梦境,他与鱼较量时的心理活动都是老人知觉过程的对外的传达与表现,是斗争时老人头脑中飘忽的思绪和混沌的意识的描述,因此这些段落具有模糊性,正是特定语境的模糊段落,尽管语言模糊但始终体现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一主题。如:“After that he began to dream of the long yellow beach and he saw the first of the lions come down onto it in the early dark and then the other lions came and he rested his chin on the wood of the bows where the ship lay anchored with the evening off-shore breeze and he waited to see if there would be more lions and he was happy.”这一段是对老人的梦境的描写,出现在老人同大马林鱼艰难的较量过程中,此时梦境中的老人看到的狮子象征着勇敢坚强,老人感到很快乐。对老人梦境的描写全段共四个句子,但无任何标点和停顿,一般是不合语法的,但这一特征是意识流小说的常用手法。“由于意识流技巧着重表现的是那种见诸文字之前尚属模糊的思绪与浮想,因此它在作品中运用的语言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的、甚至是颠三倒四的、混乱不堪的”。不难看出,作者多次有意使用“and”一词,将老人深层的心理活动与老人对“勇敢、坚强”的精神渴望紧密联系,即从梦境中的狮子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去挑战极限,不惜忍受一切痛苦努力击败大马林鱼这一目标。

2 《威尼斯商人》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还往往体现在一语表达多意,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义。此类模糊语言多出现在喜剧中,这是由于戏剧中的多人物对话,且有贯穿整个作品语境,因此利用模糊语言来间接、委婉地传达目的。作品中人物有意利用模糊用语来造成语义歧义,使作品的表达更为深刻,刻画人物个性以及推动剧情的发展,吸引读者的注意。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而莎士比亚也正是通过语言来刻画其人物形象的。下面,特选取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對话来分析模糊语言的这一应用。

剧中的佣人朗斯洛特由于对夏洛克不满,宁愿做穷绅士巴萨尼奥的跟班。他还帮助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和情人罗兰佐私奔。罗兰佐拜托朗斯洛特告诉杰西卡他会遵守承诺,朗斯洛特就运用了模糊语言在夏洛克在场的情况下传达了罗兰佐的信息。

Shylock:… Hear you me,Jessica,Lock up my doors;and when you hear the drum.And the vile squealing of the wry-neck'd fife,Clamber not you up to the casements then,Nor thrust your head into the public street.To gaze on Christian fools with varnish'd faces,But stop my house's ears,I mean my casements.Let not the sound of shallow foppery enter my sober house.…

Launcelot:I will go before,sir.Mistress,look out at window,for all this,There will come a Christian boy,will be worth a Jewess'eye.

夏洛克提到要关好窗户,而朗斯洛特则利用这一点,他的回话同时传达了两种信息,一是表面意思即自己要走了,向旧主人夏洛克和杰西卡小姐告别;另一个意思则是将罗兰佐的答复暗示给杰西卡小姐。他利用夏洛克叮嘱杰西卡关好窗,巧妙地让杰西卡留心窗外,还特别加上了一句夏洛克不明白但杰西卡却能听懂的话:“There will come a Christian boy,will be worth a Jewess'eye.”朗斯洛特通过语用模糊来传达罗兰佐的话,同一句话对不同的听话人表达出不同的言外行为,模糊语言的运用跃然纸上。人物对话是戏剧中凸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莎士比亚巧妙运用了一语多义语的模糊语言,突出了朗斯洛特机灵的通风,讽刺了夏洛克的愚蠢。

再如,《威尼斯商人》中最为经典的第四幕,夏洛克与安东尼奥在法庭上的对峙。无论公爵如何劝说,夏洛克仍固执己见,一定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此段夏洛克对公爵劝言的回答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具有多种言外之意。对于公爵的质问,夏洛克所给予的是肯定的答复,并非是自己没有怜悯之心,而是拿到自己应得的东西,言语间表现出夏洛克作为一个商人的刻薄与残忍。夏洛克语言的模糊性正是作者莎士比亚在创作时所想借此来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法。

语言的模糊性是戏剧家们在创作时最管用的手法,他们充分运用模糊语言去侧面刻画戏剧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使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更为生动与鲜活。

三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英美文学作品被我国民众所接受,因此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优秀的翻译会推动成功的沟通,相反,则可能导致交流的误解,大为影响交流的质量以及文学作品的美感。但无论何种语言都具有模糊性,这也是语言间翻译所不能避免的。因此,在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间翻译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准确表达作者所创作的意境。

对于一些具有模糊性的词语的翻译,可以用模糊对模糊的原则,结合语境选取相应的模糊用语进行翻译,如对于以下模糊单词“longest”“biggest”等进行翻译时,译为“最长”“最大”是最为恰当的。其次,也有一些词语的翻译采取以模糊对精确的原则。另外,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时,还采取以精准对模糊的原则。一些看似用词精准的语句,实际上则是模糊的,例如:“I want to rent the house,where there are lights,chattering,flowers…”虽然词语用得十分明确,但是表达的意义却有些模糊,因此在对这类语言进行翻译时,以增强表达效果、丰富画面形象为主,如可译为“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花团锦簇”等等。文学作品中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是交错出现的,对于一些模糊语言的翻译,应在尊重作者本意的前提下稍加修饰与美化,以达到真实合理传达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

四 结语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形象,对现实的渴望,对理想的刻画。也正是由于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文学作品的语言犹如诗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带来生动、丰富、多元的体验。模糊语言是对文学作品的美化,是画龙点睛之笔,更是作家升华作品的主要手段,因此,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时,更应尊重原作者所创造的艺术美,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云利:《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 高晓琦:《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美学功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张守鑫:《关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2期。

[4] 郭欣欣、高学会:《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芒种》,2013年第1期。

[5] 张翠波:《试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第24期。

作者简介:吴娜,女,1979—,河北唐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翻译,工作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威尼斯商人英美文学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浅析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威尼斯商人》的狂欢化审美品格
电影《威尼斯商人》中女性形象的悲剧美
电影评介(2016年18期)2016-11-14 03:06:07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穆拉诺玻璃瓶,“威尼斯商人”的外衣
环球时报(2016-07-25)2016-07-25 17: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