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在许渊冲古诗译作中的实现

2013-04-29 05:14李颖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三美论许渊冲可行性

摘要 许渊冲是以诗译诗的代表人物,他关于古诗英译“三美论”的标准在国内译界影响深远。三美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能达到三美同时实现是古诗英译的理想状态。从中、英语言文化差异角度出发,对“三美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能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许渊冲教授在汉诗英译实践中一直遵循“三美论”原则,翻译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同时,因个人翻译风格与审美差异的存在,也会有因取舍问题而产生的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许渊冲 “三美论” 古诗 差异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三美论”简述

许渊冲教授是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原则,以韵体译诗,并借鲁迅先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三美”说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论”标准,为中国古诗英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三美之中,最重意美,因为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音美次之,因为中国古诗以其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而独具特色,如果译文放弃了这种押韵,美感会丧失不少。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教授积极提倡以“三美”原则作为中国古诗英译的最高标准,并在翻译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一标准,为国内外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译作和美的享受。

二 “三美论”可行性分析

汉诗英译是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必要之处在于中国古诗里汇集了汉语言文学的精华,汉诗英译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与接受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与精神传承在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地位。在全球掀起“学汉语热”的今天,汉诗英译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这项工作的艰巨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巨大差异的存在,以及作者、译者、读者之间文化差异和认识差异的存在。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意美有时正是历史的原因或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从语法角度分析,汉语是象形文字,形合重于意合,虽也讲求语法,但在古诗创作中可以不拘泥于传统词序、逻辑、搭配的限制,也没有时态、语态、性和数的字形变化,可见汉语在传达诗歌意境方面有着天生的优越性。而英语是语音文字,有严格的语法要求,主谓宾、定状补的基本结构,连词、介词、冠词、代词等的必要搭配在诗歌创作中同样一个也不能忽略。在汉译英实践中,如果我们逐字翻译,读者会不知所云,更别谈意象和意境的再现了;如果我们按英文习惯将该有的成分补齐,“意似”可能达到了,但达不到“意美”的标准。从语音角度分析,汉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发音差异明显。汉诗讲究平仄和押韵,并常借助双声词(如寥落古行宫)、叠音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韵词(如窈窕淑女)和象声词(如黄河流水鸣溅溅)来求得韵脚或是音调的和谐。英文中没有平仄,只有轻重音的交替,这给“音美”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英文中虽也有双声词,但要与汉诗中的双声词含义恰巧契合也不是每首诗都做得到的。“形美”的实现同样是有难度的。在汉语中,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汉语这一单音节的特征为汉诗结构的工整提供了可行前提,英语却不然。英语单词的音节多寡不定,当译者找到意义吻合、读音相当的译语时,常会发现译语很难满足几行音节数量相同的要求,若是遇上对偶,“形美”就更难实现了。

许渊冲也提出了“三似”标准,但事实上,“三美”和“三似”之间往往又有矛盾。在“似”与“美”无法做到统一的情况下,许教授选择降低“意似”标准来求全“三美”的实现。他的看法是:“诗词都具有意美、音美、形美,如果只再现原诗的意美,无论程度大小,即使是百分之百,也不可能是忠实于原诗的。正相反,如果译诗作出一点牺牲,不那么意似了,但却在更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总的看来,应该说是更忠实于原诗的”。这种观点有支持者,也有质疑者。笔者认为,这种跨越最低要求而去追求最高要求的做法有悖翻译标准中的“信”、“忠实”。严复虽反对逐字逐句翻译,主张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但译文最终要忠实于原文。在求“意似”的前提下谈“美”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如果牺牲“意似”而求“美”,甚至提出超越原作的美,那么原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如何传达?

三 译作评析

例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出自《关雎》中的名句,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以鸟喻人,以河洲上和鸣的雎鸠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短短的十六个字,作者用了两次双声词(“雎鸠”、“之洲),一次叠韵词(“窈窕”),一次象声词(“关关”),并在一、四行押尾韵“iu”,在第三行用了与“iu”听起来相近的“ou”音,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男子为淑女心动的场景跃然纸上。

许译: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韦译:

‘Fair,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从“意美”来看,许教授选用“cooing”来译斑鸠的叫声,意为:“河边一对斑鸠在谈情说爱”。这是拟人手法,以鸟喻人,引出下文,贴合原诗含义。许译文第三、四行的意思为:“美丽贤淑的姑娘,正是年轻小伙追逐的对象”,译出了本诗的主旨。将韦译文翻译成中文为:“河中的小洲上,鱼鹰大叫‘漂亮啊漂亮。高贵可爱的淑女,正适合做君子的新娘。”韦利在第一、二行虽然也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没有将“斑鸠鸣唱”这个意象的内涵意义传达出来,也没有起到启下的作用。全文四处出现了“窈窕淑女”,依次阐述了女子由姑娘到未婚妻,再到新娘的發展过程,所以第四行中韦利增译的“新娘”一词似乎为时过早。从“音美”分析,许译每行六个音节,押abab韵。为了让一、三行押尾韵[?着r],许教授特意将“good”和“fair”这两个并列修饰“maiden”的形容词分别作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同时,许教授选用“coo”和“woo”这两个动词的进行时使二、四行押尾韵[I ]。韦译采用诗体译诗,没有押韵,也没有音步,但他注重重音节奏。他翻译中国古诗的节奏形式是“一个重读对一个汉字”。该诗十六个汉字,每行四个,韦利的译文也做到了十六个重读音,每行四个。两个译本相比,韦译只注重节奏美,而许译在注重韵律美的同时考虑了节奏美,更能让读者实现对音的审美和感悟。最后,从“形美”角度看,许译以拼写相似的词分别作为押韵行的结束词,也更胜韦译一筹。

例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是《登高》的颔联,有工整的平仄对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翻译这两句诗歌时,如果只译其意,对原诗音形的巧妙运用视而不见,原句定将意境全失。

许译: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letcher译:

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

从“意美”来看,许译中“无边无际的落叶和看不到尽头的河流”更贴近原诗意图。“音美”和“形美”方面许译也更显优势。首先,许渊冲以“boundless”和“endless”这种发音、词形和词义都相近的单词译原诗的“无边”和“不尽”,体现了原诗广阔的意境。以“leaves shower by shower”和“waves hour after hour”译“萧萧下”和“滚滚来”,这种以英文叠音译中文叠音是很难达到的。其次,“boundless”、“shower”、“hour”等双元音的运用增强了诗歌宏壮的画面感。同时,原诗的上句和下句不论在词性上还是词形上都一一对应,许译也选择了完全相同的句型与原诗对应,满足形美要求。再看Fletcher的译文,Fletcher采用了诗体译诗,他知道中诗讲求押韵,所以他的译文押aabb韵。但他的押韵是建立在将原诗的两行译成四行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译文虽然注意了上下句的句型对应,在“形美”上仍有损失。分析可见,许渊冲教授对这句诗的英译堪称是对“三美”标准的充分体现。

然而,“美”是一个极其主观的概念,由于个人审美差异的存在以及翻译风格差异的存在,许渊冲根据自身经验与风格翻译出来的作品也有引起争论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许渊冲的“三美”说中意美第一,但为了实现音形美,许渊冲有时会舍弃“意”。对于一些意象的取舍,许渊冲教授认为是为了达到“三美”,译界其他评论却认为这恰恰违背了“三美”原则。

例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许译:

Drinking water, you drink moonbeams;

Plucking flowers, you pluck sweet dreams.

诗中“掬”是双手捧起之意,但许渊冲教授为了达到与下句的“弄”(plucking)在发音上的接近,不惜舍弃“意似”而选择了将“掬”译为“drinking”(喝)。试问,双手捧起水来就一定是喝吗?此处为了实现“音美”,许教授无端增译了原诗的含义。同样,为了达到上下两句在句尾押韵的效果,许教授不惜再次牺牲“意美”,将“香满衣”无辜地译成了“甜美的梦”。试问,甜美的梦与衣服上沾染的花香有任何关系吗?

例4:“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许译:

Lonely,lonely,what is there to hope for?

Day by day I come back without an end.

I would seek fragrant grass in native shore.

How I regret to part with my old friend!

在“欲寻芳草去”一句中,孟浩然并未指出“寻”的地点和方向,但许教授却译出了“in native shore”这么具体的位置。这是许教授根据自己对原诗的理解有理有据地增加的,还是仅仅为了与第一句“Lonely,lonely,what is there to hope for”在音节数上对应,在句尾押韵的原因呢?笔者认为凑韵而增,促成音段而增的可能性更大。同时,“芳草”比喻忠贞志士、高尚情操,“寻芳草”是一个意象,比喻归隐或去寻求理想的境界,可许教授的译文抹杀了意象。这种有历史文化的意象如果既没在译文中体现,又没在译文后通过加注的方式加以说明,西方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它的内在含义,还以为诗人是真的想去寻找芳香的草地呢。

四 结语

翻译是一项具有时代性的工作,承担着传承并传播文化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审美的变化,翻译成果必将有其新的发展。在为中国古诗典籍文化的传播注入新鲜血液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与原文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只能尽量缩短这个差距,让译文不要太过或太不及。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三美·三化·三之》,《文学与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

[3] 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4] 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華古诗英译赏析》,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5]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

[6] Arthur Waley.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M].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18:34.

[7]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

作者简介:李颖,女,1981—,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英翻译,工作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三美论许渊冲可行性
元 日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折桂令·客窗清明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英译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I Am Afraid汉译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