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接触角度看新时期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回流

2013-04-29 00:17:32赵康英王保田
现代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言接触

赵康英 王保田

摘 要:本文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发布近五年的《汉语新词语》以及国家语言监测中心BBS语料库最新数据中的日语借词为考察对象,从语言接触角度对汉语新词语中日语借词的地位、借用词源、造词功能等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总结分析,以期明确新时期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地位,从客观上理性地认识由语言接触带来的日语借词的回流现象对汉语语言以及汉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接触 汉语新词语 日语借词

一、引言

语言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近年来汉语新词语迅猛增加,主要来源有旧词、方言词、新造语及外来借词。其中外来借词是汉语在与世界各国语言间频繁的语言接触下产生的最直接结果。外来借词比起本土的新词来,更能反映世界语言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对促进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的外来借词中,日语借词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汉语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有什么新的特征?它对新时期汉语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本文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发布的《汉语新词语》2006年171条、2007年420条、2008年444条、2009年573条、2010年626条,共2234条以及国家语言监测中心BBS语料库截止2012年6月底869个用语中的日语借词为考察对象,对这些词语的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与日语借词引入汉语的第一次高潮进行比较,重点阐明新时期汉语对日语借词的理性接纳。

二、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概况

汉语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语言,不仅固有词汇量丰富,而且具有比较完善的造词功能,所以汉语中外来借词在数量上只占很小的比例。从整体看,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借词以英语借词为主,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日语、法语借词。由于日语与汉语同属汉字文化圈,而且从历史、地理位置、经贸交流上比其他语种进入汉语更具有优势,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明确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地位,对日语借词的研究和汉语言本身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公认的日语借词被引入汉语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晚清至民国初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第二次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来)。

第一次日语借词引入汉语的高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受着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国内学者自行翻译西方著作的力度相当有限。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中获胜后迅速崛起,使得我国大批仁人志士反思并转而向日本学习。同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现代汉语的形成期,面对外界涌入的大量新事物,固有汉语词汇的不足凸显无疑。加之20世纪初的留日热潮,伴随着大批留日学生大量翻译的日本著作,许多日语词汇被引入汉语之中。这一时期翻译的日本著作,大部分是明治維新时期日本学者翻译的西方科技类著作,因此这时期引入的日语借词主要以科学技术、思想观念、名物术语为主,其中“中国人承认来自日语的现代汉语词汇”达844个①。如“文明、社会、经济、革命、共产主义”等等,其中大部分已经彻底为汉语同化,成为汉语词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词汇。高名凯和刘正埮先生在《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中指出:“日语对现代汉语的语汇影响最大,现代汉语的主要外来语都来自日语,大多数西方语汇都是通过日语被吸收到汉语中来的。”②对此,虽然国内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大多数”到底是多少进行质疑,具体数量可能难以考证,不过这一时期日语借词的引入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无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之后的几十年,由于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中日语言交流几乎停滞。1972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特别是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员上的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迎来了日语借词引入汉语的第二个高潮。日语借词引入汉语,除了通过中日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经贸交流外,港澳台等地语言的辗转进入也是一个重要渠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使得日语借词的引入渠道日趋多样化。

三、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及其特征

(一)2006至2010年间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了社会公众了解语言国情,于2004年9月成立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分年度搜集、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及其热点问题,之后陆续推出当年度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自2006年始,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又陆续推出当年度的汉语新词语,截止2010年共2234条新词,其中直接来自日语的有“M型社会、秒杀、轻熟女、熟年、钝感(力)、干物女、宅女、草食男、婚活、萌、宅、正太、阿鲁族、多忙时代、就书”等73个。

此外,受日式词缀“~族、~团、~手、~化”等影响而形成的新词数量庞大。其中“~族”有“奔奔族、吊瓶族、飞鱼族、合吃族、急婚族”等,达239个之多。

(二)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BBS语料库中的日语借词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普及率升至36%;我国微博用户达1.95亿,使用率升至40%③。网络用语成了一种汉语新语体,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等多种语码混杂的现象突出,而网络用语相对集中使用的主要是网络论坛(BBS)。目前国内对网络用语的认识与态度也不统一,本文不探讨网络用语的合理性问题,只从客观的角度研究近年来网络用语中日语借词的存在状况。语料截至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④共计869个词语,其中日语借词有“大丈夫、残念、素颜、萝莉、正太、欧巴、兄贵、姐贵、控、北斗神拳、最高、素敌、苦手、恶趣味、KUSO、御姐、最低、米国、大好、口癖、萌、3166”等22个。

以上日语借词,大多是直接借形借意,其中也显示了BBS用语的特征:书写便利,几乎都是日语未加任何修饰地直接引用。当然,罗马字标识“KUSO”和数字“3166”,也是BBS用语的典型代表。

(三)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的特征

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音译、意译、借形、混合等形式多样,凭借与汉语通用汉字的优势,借形词仍占绝对优势;词义上意义完全相同、义项减少、意义发生引申、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意义发生转移等,总体而言仍然基本传承日语借词的特色,不过,新时期的日语借词也有其本身的时代特征。

1.关联性强。与以前的日语借词相对独立相比,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关联性比较强,其词义拓展空间很大,如从“OTAKU”到“宅男”“宅女”“宅婚”,还引申出“御宅文化”“宅经济”等等。另外,词缀化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强大的造词功能。

2.用法灵活。日语借词作为新词语出现,没有形成最后的定义,所以用法非常灵活。如:“萌”可以当名词用,解说“萌”这种概念;当动词用,如“47岁的大妈‘萌起来像少女”;当形容词用,如“你好萌哦”。

3.词义变化快。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概念模糊,很多词语因为没有权威解释,形成了不同人对同一单词有不同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单词也有不同理解的局面。如“宅男”,有人理解为“动漫发烧友”;有人理解为经常窝在家里不出门的男人,不问有无特殊爱好或是何种爱好;某人一开始理解为“动漫发烧友”,后来又理解为某一方面有专业技能的人等等。

当然,这一特点源于日语本身的不稳定性,“萌”作为2004年度日语流行语,日语国语词典还未对其收录,所以在日语中的词义还未最终确定;而“OTAKU”一词虽然在日语国语辞典中已经进行收录,在原来三种词义基础上添加第四种词义:“(俗)ある物事に異常なほど凝っている人をいう語”,但是这个词在日本国内的用法还在变化,所以“多变”成为了日语借词的一大特征。

4.BBS用语借用更直接,但使用群体相对狭小,主要流行于日本动漫迷中。比如“大丈夫”一词,因为与汉语“大丈夫”写法完全相同,如果没接触过日语,不可能在表达“没关系”时想到“大丈夫”。因为网络用语只写汉字不需要发音,所以这类词的直接使用对于动漫迷来说是最好的保留源语原义的方式,当然也注定了这类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普遍接受度不会高。

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真正能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并彻底接受的并不多。不只是日语借词,每年的汉语新词语公布时,包括知名学者在内的很多人都对此产生质疑。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词语除了新颖之外并不是社会用语的主流,不具备普遍性。但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采集的这些数据,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以动态语料库为基本手段,对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教育教材以及海外华语等的语言状况进行动态的采样分析”⑤采集来的。从使用群体看多为年轻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的人,因为这些人接触新事物多、接受新事物快,这也正符合新事物产生的规律。其中不少词语是以流行语的形式出现在汉语中,至于最终能否留存于汉语中,以何种词性、何种词义留存下来,需要经过一系列自然社会的淘汰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词语的存在给汉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丰富了汉语言文字以及汉文化的发展。

四、从汉语新词语看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力

(一)汉语新词语中,日语借词占外来借词的比例大幅减少,但仅次于英语借词稳居第二,对汉语的影响趋于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日语借词在外来借词中的排位从第一降至第二;数量上,从第一次高潮的49.12%下降至10%~20%之间。在汉语史上,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样如此大规模的日语借词引入实属罕见,所以,第二次日语借词的引入高潮,日语借词回归到其正常的地位,汉语对日语借词的接受度也回归理性。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作为小语种,日语借词已遥遥领先于其他语种,在新时期外来借词中,英语是最为主要的来源语种,日语次之,这种格局有可能持续下去。

时间 外来借词数量 英语借词数量及比例 日语借词数量及比例

清末民初 2738 1196(42.98%) 1368(49.16%)

1975~2005年 1152 988(85.8%) 127(11.0%)

2005~2010年 383 296(77.3%) 73(19.1%)

2012年BBS语料库 185 151(81.6%) 27(14.6%)

(注:“清末民初”和“1975年至2005年”参考李彦洁博士毕业论文⑥)

(二)从借用词源上看,日语固有词对汉语的渗透增强

第一次高潮中引入的日语借词,绝大多数为日译西学的科技术语,真正源自日语的固有词汇为数不多,而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如“秒杀、婚活、宅、干物女、萌、控”等,大多数来自日语固有词汇,具有非常典型的日语特征。新时期日语借词中日译词语的减少,原因有很多,不过最重要的有两点:1.我国目前处于开放型社会,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加频繁和紧密,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依靠日语作为中介,来译介西方的先进文化。2.日本在二战后改革文字制度,引进新的外来词一般采用音译的方式并用平假名记录,汉字的数量得到了控制,日语本身已经不具备向汉语输出汉字词的绝对优势。第一次高潮中,日语借词的引入,对汉语的影响体现了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的严谨作风以及对语言美感孜孜以求的态度。日语的这种简约翻译,不仅大大缩短了我国西学东进的历程,而且对外来语翻译工作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不可否认,从这一点来看其对汉语的发展可谓是意义不凡、影响深远,但是,如果从词语概念角度出发,这一时期日语借词的引入只是起到一个中间媒介作用;而新时期的日语借词,不仅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而且一定程度上通过文字,带来一种文化上的影响。从这一点看,日语本身透过词汇对汉语以及汉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了加强。

(三)从造词功能上看,词缀化构词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2006~2010年2234个新词语中,“~族”239个,占整个新词语的10.7%。汉语中词缀自古就有,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可以说汉语词缀法在现代汉语里本来就是能产性较高的构词类型,而日语借词只是为现代汉语提供了一些新的词缀,从而加速了汉语词缀化的发展。

(四)从网络用语借用方式上看,形式新颖。虽然不具普遍性,直接借形、借意占绝对优势,而且借用频次相对较高。这可以说是给汉字带来的最大便利的体现,也是日语借词影响汉语的优势所在。其中2012年BBS语料库数据中23个日语借词,从词形看,有18个直接借形,3个借音,2个借意;直接借字的占78.26%。从词义看,有17个直接借意,7个转义或引申,直接借意占73.91%;有12个,除了读音,几乎是直接借用。大量日语借词补充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不足,极大地促进了汉语词汇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

(五)从内容上看,由于日本强势产业倾斜性影响,日语借词对社会文化生活全面渗透。语言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倾斜性,即自经济发达国家向经济不发达国家倾斜,并且强势产业的影响力尤其明显。如“宅”“萌”“控”等词极富表现力,很受年轻人的欢迎,故一出现,便很快被大家接受,并由此催生了相关的文化产业。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近年来,随着汉语新词语的产生渠道进一步多样化、产生范围进一步宽泛化,整体上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力较日语借词第一次引入高潮而言有所减弱。不过与第一次引入高潮的“拿来主义”不同,第二次引入高潮更趋于理性化。如果说日语借词第一次引入高潮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次日语借用辉煌的话,那么第二次引入高潮才是日语本身影响汉语的真正实力体现。这种影响较之于以前,更稳定、更广泛、更深入,可以说通过词汇进而带来了文化间的交流。正是这种异域文化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以及汉文化的繁荣。今后对于存留在汉语新词中的日语借词被同化的机制和动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跟进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7SJD740005]研究成果。)

注 释:

①[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326~335.

②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③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06-28,http://tech.qq.com/zt2011/cnnic28/

④http://pop.clr.org.cn/networdList.jsp?ps_page=0

⑤“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上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

⑥李彦洁.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论文,2006.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BBS语料库.http://pop.clr.org.cn/networdList.jsp?ps_page=0, 2012-06-30.

[2]周荐.2006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侯敏,周荐.2007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侯敏,周荐.2008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侯敏,周荐.2009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侯敏,周荐.2010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顾江萍.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汉语学习,2002,(5).

[9]周莉.论汉语新词语中的日语借词[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

[10]王晓.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4).

[11]沈文凡,潘怡良.新时期日源借词的引入及其特点[J].日本学论坛,2008,(3).

[12]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3]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S1).

(赵康英 王保田 江苏镇江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212013)

猜你喜欢
语言接触
临夏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我”探究
丝绸之路(2017年6期)2017-04-17 20:41:44
从广西彩调剧看粤方言对桂柳方言词汇的影响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
试析余光中先生《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怒族柔若人语言接触现状研究
汉语词义中的外来义项
辞书研究(2015年3期)2016-01-06 23:05:00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
丝绸之路上的混合语探析
丝绸之路(2014年18期)2014-10-10 16: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