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西思维差异对汉英翻译中“翻译症”的影响

2013-04-29 23:41张芬段汉武
现代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翻译差异

张芬 段汉武

摘 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言,其各自蕴涵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中英文互译过程中,为了能既传达原文的神韵,又保持译文与原文整体风格的和谐一致,译者就必须在两种思维方式上进行恰当地切换。但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的存在,译者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翻译症”现象,影响了翻译的质量。本文试从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具体差异、“翻译症”的表现形式以及应对“翻译症”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翻译 思维方式 差异 翻译症 策略

一、引言

古今中外,译界许多有识之士都对翻译有过不同的阐述:如唐朝贾公彦在《义疏》中对翻译作的明确界定:“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宋代法云在其所编《翻译名义集》自序中进一步指出:“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不同。”著名英国学者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1709~1784)也对翻译有过类似的界说: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retaining the sense”。一些辞书也给翻译下了定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的《辞海》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则对翻译的内涵作了补充,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相比较而言,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下的定义被认为是更为系统、更为完整的。其定义为:“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二、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具体差异

从上文中所列定义可以看出,翻译的性质是信息传递。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还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中国学生在对英语进行翻译时,有时会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源语,最终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原文。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中西方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荣开明,1989:30)。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反映了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傅雷先生也曾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é殊难彼此融合交流。”(傅雷,1985:52)

由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語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

三、“翻译症”的表现形式

正是这些思维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有些译者,特别是初学翻译者在进行中英文互译时会出现“翻译症”现象。《翻译学辞典》对“翻译症”下的定义是:“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2003:187)《译学辞典》对此的描述是:“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时受母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对原文理解不到位,使译文不符合译语语言的习惯和表达方式。”(方梦之,2003:26)

事实上,翻译就是一个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的过程,即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核校。在翻译的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两者互相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理解正确才能使译文表达准确成为可能,而在斟词琢句的表达过程中又能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因此,理解和表达这两个阶段尤为关键。而“翻译症”产生的原因也恰好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

(一)对原文理解不到位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那就谈不上正确地表达。因此,对原文的透彻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和关键。如果理解不了原文,却要硬着头皮去翻译,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逐词翻译,最后出现的译文肯定是晦涩难懂,甚至连译者本人都无法理解的“翻译症”十足的劣译。例如:

(1)The recently established chair in the history,literature,and institu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to be shared among the several universities of Great Britain,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exchange professorships of sometimes unhappy memory. ①

原译:最近,在美国的史学、文学、大学机构中选任的教授也可以在英国的多所高校供职,这与以前的让我们感到很不爽的交换教授体制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改译:新近,在美国的诸多学科和高校里设立了教授一职,这些教授以后也会被派往英国进行讲学,这和我们以往有时候不太成功的交换教授不太一样。

原译之所以出现“翻译症”就是因为译者没有理解原文的意思而只是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同时对原文中的个别词,如“chair,share”理解不到位,没有考虑到其在这种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除了对原文语言的准确理解外,对原文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至关重要。例如在下面的汉译英例子中:

(2)溪口因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得来。②

原译:Xikou derives its name from the Shanxi stream that stems from the Mountain Dahu of Shanjieling Range,comes from Xinchang County to Fenghua County and flows through the whole town from west to east.As its name suggests Xikou is a town at the mouth of the Shanxi stream that flows out of the mouth between Mountain Wuling and Xinan Range.Xikou is also called Wuling,a name after the Mountain Wuling stretching the whole eastern town.

改译:Xikou,or literally the Mouth of a River,derives its name from the Shanxi River,a river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Mountain Dahu of the Shanjieling Range,from which it winds way through Xinchang County to Fenghua,wherein it runs across Fenghua,flowing from west to east,hence the town gets its name:a town at the mouth of a river.

原译中出现的“翻译症”问题,同样是没有理解汉语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虽然原译中的意思和原文差不多,可是在西方人看来此译文有点杂乱无章,看了如此之长的译文还是不清楚到底溪口的名字源于何处。通过观察改译的内容,可知虽然只加了“hence”一词但却准确说明了溪口镇名字的由来。

(二)对译文表达不当

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而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原文则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关键。在译文的表达过程中,如果不了解源语与译语各自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就会忽视译语的表达习惯,即使译者读懂了原文,但是会潜意识地受源语的影响和束缚,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从而形成“翻译症”(冯彤,2003)。如下面的例子:

(3)...corn grows from the ground,or the orchards drop apples,or the bays contain fish,or men beget children upon women.③

原译:……这里的人们深知,大地有庄稼,果树结果实,池塘里有鱼,男的让女的受孕。

改译:……这里的人们深知,只要大地有庄稼,果树结果实,池塘里有鱼,男有婚女有嫁,就会生生不息。

原译中出现的“翻译症”问题,不是因为没有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该如何准确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men beget children upon women”的表达,而改译后的意思则很清楚地再现了原文。

再比如下面的例子:

(4)Theoretical reflection appears plethoric,repetitive,and generally unproductive.Besides,it is more than probable that the ever-increasing mass of translations actually produced is no longer affected by,and exceeds in its exigencies,the vastly artificial confin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原译:理论上的反思数量有余,彼此重复而不大有成效。而且,很有可能由于翻译作品数量的增多就使他们不再受到,甚至超过,在需求的迫切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是翻译研究中人为的规约的影响。

改译:理论的探讨显得虚夸浮泛、数量有余,却是老调重谈。此外,实际出版的翻译作品数量日益增多,极有可能不受翻译研究中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设定的规约的影响,如果对作品的需求迫切,作品还会超过这些限制。(焦飏,2006)

其实这段话不难理解,原译的译者也理解了这句话,但是翻译出来的却是支离破碎的汉语,“翻译症”十足。这主要是因为译者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和句子结构之间的差异,刻意忠实于原文的表层形式(句式和语序)而没有深入理解句子表层结构“the ever-increasing mass of translations actually produced is no longer affected by,and exceeds in its exigencies,the vastly artificial confin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深层含义。

四、应对“翻译症”的策略

既然“翻译症”主要是由理解和表达不准确引起的,那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钻研原作,充分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并掌握中西思维的主要差异。对此,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谈谈克服“翻译症”的策略。

首先,译者要增强汉语修养。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汉语的表达是决定翻译成败的关键。因为“一个译者的汉语程度越差,他受原文的束缚就越大”(乔曾锐,2000:63)。另外,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方面也有差异,在中英文互译的过程中,若要把原文的意思用符合汉语或英语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要同时加强汉语修养和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学习。

其次,译者还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扩展知识面。只有具有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通过原文的表层结构来抓住其深层含义。正如乔曾锐在谈到译者除了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一般知识时说道:“一个理想的译者应当在中外地理、各地风土人情、各民族宗教信仰、各国经济政治、法律外交等方面都有必要的起码知识。译者的知识面愈宽,他的思路就愈开阔,思想就愈敏捷,对原作的理解和领悟也就愈深刻,拥有的翻译手段和语言材料也就愈丰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定要进行多次反复的“折腾”。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通读原文,大致了解所讲内容,对于不懂的字词以及文化背景应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再进行翻译。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符合汉语或英语习惯的规范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注 释:

①②③来源于张明林《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堂教材。

参考文献:

[1]荣开明.现代思维方式探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傅雷.致罗新璋论翻译书[A].刘宓庆.文体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冯彤.“翻译腔”例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焦飏.论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9).

[7]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8]尹富林,阮玉慧.英漢互译——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张芬 段汉武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翻译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分析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