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中字、词、句的编辑含量分析

2013-04-29 23:41沈晓莉
现代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境

摘 要:当前“全球一体化”语境下,中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更亟需童书编辑确保和提高童书质量,因为新技术革命和文化单位转制也改变不了编辑工作本质上是文化工作不是经济工作或技术工作。本文抓住语言的基本单位——字、词、句,具体分析童书中字、词、句的编辑含量,再现编辑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通过严把思想关、语言关,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语境 编辑含量 变音 詞语多样化 造句规律

2010年,沪上几所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取消语文考试,钱虹发文追问——当今语文,为何失宠?不久,钱虹又在《解放日报》上发文,探讨中国语文的美丽与挑战。记得文中最触目惊心的是这样一段:

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中,竟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等等,词语贫乏得令语文教师汗颜;孩子们网上聊天时,“菜鸟(新手)”“恐龙(丑女)”早已司空见惯,“偶不稀饭(我不喜欢)”“酱紫(这样子)”“bs(鄙视)”之类生造词语比比皆是,以致在生活中跟人再见,也是脱口而出 “3166(日语‘沙扬娜拉)”。报载郑州某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曾对30篇《我爱我家》的学生作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仅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所用词语不超过200个,成语、俗语难得一见,更不用说独抒性灵的个性化语言了。长此以往,中国语文丰富的表意功能与独特的文采性灵必将丧失殆尽。

作者因此大声疾呼:别看如今“孔子学院”似乎遍布全球,形势大好,应该对当前“全球一体化”语境下中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有清醒认识与高度警惕。

笔者从事童书编辑多年,深感责任之重大。而笔者能为此贡献绵薄之力的,就是多编畅销、常销童书,并通过其中饱含编辑含量的一字、一词、一句,让中国孩子从小就体会到“美丽的中文”在于视觉与听觉的美感,要学好语文,就需要多读(朗诵)+多看(博览)。

编辑含量,是一个关乎编辑实力的词汇,也是管理者面对一向难以量化的编辑工作所找到的一种尽可能科学化的尺度。把握好这个尺度,不但要看表面,看硬指标,还要看表面现象后面的软指标和隐性参数。比如同是文字加工,修改多少未必和编辑含量成正比。封面勒口上短短的内容介绍,耗用心力的大小与实际效果绝对不同。

对字、词、句的处理,是编辑的基本功。但就连当代语言大家吕叔湘也感叹:“说起来也奇怪,越是人人熟悉的事物,越是容易认识不清,吃饭睡觉是这样,语言文字也是这样。”童书编辑面对的是0~18岁这个年龄段的读者,他们世界观尚未形成,求知欲强,对形象化、文艺性的东西有兴趣、易接受,而且阅读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编辑的童书一定要深入浅出,用生动有趣的文学语言来表达思想、阐述知识。可以说童书中,编辑含量比一般成人读物要多得多、大得多。许多作者有专业知识,但大多不熟悉少儿生活,不熟悉少儿读物表述上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编辑下功夫加大读物中的编辑含量,使童书适合读者的接受能力。

为了管中窥豹,由点及面,本文抓住语言的基本单位——字、词、句,具体分析童书中字、词、句的编辑含量,再现编辑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通过严把思想关、语言关,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童书编辑在文稿加工中的原则是——对不正确、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与观点要坚决删除,同时避免学术著作中不同观点的争论,只提供准确、公认的知识;童书中字、词、句的使用,应该起到范文作用,比如:要防止错别字,要注音生僻字;不要为追求生动,滥用形容词、乱用成语,应该在加工时做到恰到好处;多用短句、短段;不要用概念解释概念,如能用故事、趣闻、比喻来点明道理最好,这样可以吸引读者,便于他们接受……以下通过具体实例,重点分析童书中字、词、句的编辑含量。

首先,童书中字的编辑含量,多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读物中字的轻声、儿化和变调处理上。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启蒙教育所起的作用巨大。虽然编辑童书的原则是只提供准确、公认的知识,但汉语拼音读物中字的轻声、儿化、变调等现象只能根据语境一一甄别。

童书中,编辑对轻声、儿化、变调的处理应区别对待:儿歌、童谣和古诗一般每个字原音标注,以体现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感;童话、故事中则根据上下文,对字的轻声、儿化现象作规范处理,但对“一、七、八、不”等变调现象不作处理,仍保持原音标注,这样既便于读者体会汉字读音的自然之美,又兼顾难度,不会引起读音混乱。比如“啊”字,用在句末或句中,常受到前一字尾音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音,书面上常按变音写成“呀、哇、哪”不同的字。例如:

你呀,怎么不知道问声好哇?让你说礼貌用语,就这么难哪!

其次,童书中词的编辑含量,通常体现在对词语多样化的运用上。为什么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竟使用了72个“死了”?根本原因是缺少词语积累造成的语言贫乏。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便是多阅读,但它要求童书中尽量展现多样化词语,并通过它们的生动运用吸引读者。

比如汉语拟声词,由于能赋予所形容的事物以声音,使文采生动,形象感人,少年儿童都非常喜闻乐见。但对童书中汉语拟声词的词形遴选,一般要遵循耿二岭先生总结的四个标准:1.以笔画少的为宜。据此,可选“叽叽咕咕”,舍“唧唧咕咕”等;选“丁冬”,舍“叮咚”。2.以符合多数人习惯的为宜,特别是在笔画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重点考虑这一原则。例如,可用“丁冬”,而不用“丁东”。3.以其中某字(重在第一字)部首与拟声词的抽象意义有逻辑联系的为宜。因此,与“水”相关的拟声词,如“滴答”,可不采用“嘀嗒”的形式。4.以含有组合能力较强的字为宜。像“呼啦”与“忽啦”就首选前者,因为“呼”字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作拟声词,如“呼呼”“呼哧”“呼隆”。

汉语虚词也存在多样化问题,比如连词“和”跟介词“和”在同一个句子里接连出现,常把“和、同、与、及”几个词穿插起来用。鲁迅有篇文章标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其中连词用“及”,介词用“与”。如果都用同一个词——不论是“和”还是“同”——就简直不成话了。

最后,童书中句的编辑含量,应该是鉴别句子通和不通的能力。这种鉴别力从哪里来?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作文》里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语言的感性认识,二是对于语言的理性认识。

我们从小就说汉语,说得很纯熟、很自然,这就是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主要是指语法知识,就是从具体语言里归纳出来的造句规律。比如“无论”“不管”“不论”后边的词语往往是有选择性的,因此跟在后头的如果是并列的几项,当中就只能用“还是”“或是”之类连接,不能用“和、跟、以及”之类连接。所以只能说“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不能说“不论是中学和小学”。

对于引进版童书,编辑含量更要提升一步。比如德文版童话中,一只小猪惊叹:“啊,神圣的三叶草!”这句德国人最爱用的三叶草感叹,别说中国孩子,就是中国的成年人也不知所云;但如果童书编辑结合中德文化传统,把小猪的惊叹改成:“乖乖隆滴冬,韭菜炒大葱!”相信这样的中国式惊叹,中国读者看了都会开心地大笑。

有人总觉得文章是由“字”组成的,所以字有意义,不能随便用;而标点没有意义,不过是一种“装饰品”,用错个把算不了什么。可是一篇好文章如果标点点得不对,不但弄得面目全非,甚至会变得语义不通。请看:

我不接受,他的批评是错的。(他错了)

我不接受他的批评,是错的。(我错了)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1940年,邹韬奋在《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生活史话》中谈到事业性与商业性问题。他说“生活书店”的发达,当然有许多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但是服务精神,鞠躬尽瘁的服务精神,在千百万读者好友心坎中播下的种子,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2007年,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在《编辑要有校错如校仇精神》中说:在当代条件下,毫无疑问,要更加重视编辑的策划职能,还应该有更多的编辑掌握一定的营销知识。但是,由于出版物的质量主要是在编辑环节决定,确保和提高质量是编辑工作永恒的主题。新技术革命和文化单位转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这一主题。编辑工作本质上是文化工作而不是经济工作或技术工作;而且,至少有一部分编辑应该是高水平的学者。否则,出版物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现在市场同类书很多,要赢得读者就要有與众不同的地方。为此,童书编辑要在内容丰富、写法新颖、语言生动、装帧美观、文图并茂等多方面体现编辑的主导作用,从而打造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读物,也对当前“全球一体化”语境下中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竭尽绵薄之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机关干部以及报刊来稿上都存在着语言混乱现象,《人民日报》开始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由于这个讲话不作理论上的阐发,尽量少用术语,主要通过举例来说明,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语法、教学语法、研究语法的高潮。当时不仅学校普遍加强了语法教学,就是机关干部、工人、解放军战士等也开始以《语法修辞讲话》和其他语法著作为教材,纷纷学习语法。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可见,当今语文,为何失宠?其实,就是缺少这种全民性学习精神和风气。

(沈晓莉 浙江杭州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310013)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多维语境顺应与法律文本翻译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老区发展进入更高语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马克思三种语境下的自由概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新媒体与改革语境下的“新年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