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13-04-29 23:08:28姜宝菊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开放性高中历史历史

姜宝菊

摘要:21世纪是开放的社会,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人才;开放的人才,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教学。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教育教学模式争相而出,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开放景象。在纷纭的教学探索中,开放性教学,就是有效实践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中的一种。本文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谈几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

旧的历史教学要求“以纲为纲”和“以本为本”,强调教学围绕教学大纲,忠于教材。但教材容量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开放教学内容,跳出教材的框框,让学生真正学到历史知识,而不是从教材中断章取义。

(一)充实教材内涵,拓宽信息。教材叙述的历史有很大的局限性,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学生很难从中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突破教材限制,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如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邓世昌在战斗中牺牲时的材料:“致远舰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刘忠抛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左一号鱼雷艇赶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养的爱犬太阳犬游到他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毅然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滚波涛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邓世昌之死的悲壮以及中国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另外,在教学中,有时还要有的放矢地拓宽信息。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史学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史学动态。还可以广泛引进自然的、社会的真实现象和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内容,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把历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也让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科间的拓展。历史知识不是孤立的,历史内容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它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泛,因此,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特别是加强与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补充。

1、历史与政治的结合。历史与政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时事热点的结合上。学生往往对时事热点和国际时政比较关心,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投其所好,针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时政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用现实的观点去客观地评价历史。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2008年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了分辨清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我结合时事列举了两个实例:“2008年,冰岛濒临破产,冰岛克朗对欧元汇率缩水3成,人均欠债20万美元,此时可以向哪个国际组织寻求帮助?2008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后,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但缺乏资金,可以向哪个国际组织寻求帮助?”问题抛出后,学生积极地讨论,找到答案,并且还总结出:当出现货币贬值、收支失衡时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恢复和发展经济缺少资金时找世界银行。

2、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历史是空间性和时间性较强的学科,说明历史教学必须加强时间、空间概念教学。史地结合题在平时测验和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史地结合,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如在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了弄清几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我在课堂中就借助了班级墙壁上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自己在地图中画出航海家的航线。

3、文史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选取语文中相关课文与历史教学同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学习必修三《探索生命起源之谜》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我让学生课前仔细研读语文教材中《<物种起源>绪论》一课,这样一来,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的要轻松的多,许多问题也迎刃而解。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本,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

(一)开放的学法

在开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应该不受时间、空间、形式、方法及手段的约束,由学生自由安排、自由組织、自由活动,在“民主”中自由探索捷近之路。在时间上,不受40分钟或45分钟授课时间的限制,在课堂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需要,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旧问题学完找新问题,旧内容学完找新内容,课内达不到目标的利用课余或自习课时间补学。在空间上,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场所。可在座位上自学,也可下课找伙伴互学。可组内学,也可组外学。可在教室学习,也可到图书室、活动室、电教室、运动场等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可在班内学习,也可到同年级同学科同内容的其他班学习。可在校内学习,也可在家庭学习,还可到校外无限广阔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文物、古迹、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革命圣地等)学习。在形式上,充分利用自身和他人的智能优势,自由选择最佳学习形式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或一人独学,或二人对学,或多人群学,或自学、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或理论学习,或参观、访问、调查、手工制作,或问题式学习,或提纲式学习,或考卷式学习等均可。在方法上,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一课的经过时,学生有的边听边议,有的列表归类,有的识图释疑,有的动手在地图上画线等。在手段上,充分借助挂图、插图、地图、录音、录像、影碟、电视、电脑等一切可利用的学习工具,构建传统与现代互融互补的手段,自由选择、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择其利。

(二)开放的教法

与学生学法的开放性相对应的是,教师的教法也应该是灵活的、开放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依靠的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单一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厌倦,更谈不上激情与创新了。学生们多彩的内心,同样渴望多彩的课堂世界,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外,还应主张使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座谈式(茶馆式):可以把学生的座位组合成方形、长形或圆形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的形式;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强调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问题式:即教师向学生提问题和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各种有关问题,并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此外,还有历史辩论会、故事会、历史短剧、历史黑板报、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如2011年讲必修一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我利用学校举办的建党90周年纪念知识为契机,带领学生到校园报栏细读宣传报,细数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从中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收到很好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随着人类迈入信息时代,传统的语言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手段快要成为历史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已被列入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后,高中历史教材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更使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时,我截取了2011年最新电影《辛亥革命》中的小段视频,用悲壮的战争场面,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实践表明: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历史知识由虚化为实、由平面化为立体,能够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能够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多重感受和再现历史现象。这样,对于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低时耗、高效果、最优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充分发掘当地历史资源并有机地和课程结合起来,重新构建新的独特的课程综合资源,提升教材层次。这样更加符合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课程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只依靠课本仅有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其主体地位就难以保证,“以学生为本”也就成为纸上谈兵。如:在讲必修一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我先带领学生去淮安的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参观,了解周总理的一生。透过周恩来一生的事迹,学生对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一些大事件和历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回到课堂学习就轻松的多了。

虽然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学生不同的状态时,选择何种教法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在具体选用教法的时候却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三、教学评价的开放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的开放性,必然导致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我们必须废除传统“唯分数论”、“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方式,而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

1、多角度评价学生。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革考试制度,开放考核方式,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以动态的眼光,多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多元化评价学生。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学生同学和家长都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来,充分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以民主、自主、多元、开放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评价学生,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目标。如在考核评价中,我先通过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学习的评价,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学得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应该怎样努力上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性。我再将课代表、班干部和小组长组成评价小组,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我的评价综合起来得出总评,使得考评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合理,更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开放性的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所以我们改过去终结性评价方式为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由单一的知识评价变为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如我曾经在所带的美术班考试测验中出过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再现“水排”、“古钱币”、“古代城市地图”、“筒车”、“曲辕犁”、“罗盘针”等,结果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这种考试中,更能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在探索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学方法的开放是关键,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核心,教学评价的开放是灵魂,当然更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开放。

参考资料:

[1] 聂成学. 开放性的历史教学模式探讨 [J]. 发展,2010,1

[2] 余晖. 开放式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5

[3] 王飞鹏.“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 [J]. 价值工程,2010,29

[4] 潘韬. 开放性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

[5] 王媛媛. 如何让开放性教学走进历史与社会课堂 [J]. 都市家教,2011,3

[6] 寇靜雅. 浅议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J]. 河南教育,2005,1

[7] 许燕装. 开放性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 [J]. 教育导刊 ,2003,1

[8] 薛德芹. 新课程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之探 [J]. 科教导刊,2009,35

[9] 余晖. 关注开放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2

猜你喜欢
开放性高中历史历史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40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