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建生 袁金城 彭朝阳 马雪洁
摘 要: 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中高职的衔接存在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内涵脱节等问题。针对此,文章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 问题 对策
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东省作为改革的排头兵,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对接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为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含糊、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招生制度受限制等[1]。为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层次结构分明的从中职到高职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科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阐述。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目前主要以在办学实体之间建立衔接关系为主,分为一贯制和分段制,一贯制如五年制专科,分段制如3+2和3+3模式。广科院目前实行的是3+2模式。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完全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2]。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中高职系统内部体制割裂等问题将制约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其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模糊交叉的人才培养定位。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都走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之路,在办学模式上尽力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上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但二者的协调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实践验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交叉含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①,中职则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②。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很大雷同,缺乏清晰的差异定位。
以数控专业类为例,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掌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职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高职高专数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岗位是“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计算机软件绘图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计算机辅助制造程序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门以上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岗位是“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初次就业岗),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加工编程员,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目标就业岗位)、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人员、机械(数控)加工工艺师等(拓展岗)”。两者定位模糊又有交叉,为后面的衔接带来很多问题。
(二)课程体系没有对接,专业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中高职之间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协调,人才培养定位又模糊交叉,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基本上还是学科模式,教学内容还是在学科本位的框架之中。高职课程开发时与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应有的沟通,没有兼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更缺乏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开发规律的研究与探索,而是按照学科结构模式自成体系[3]。因此没有考虑递进关系、统一的、贯穿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也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如数控专业中高职均既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CAD/CAM、数控加工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又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很多课程内容,中高职之间没有考虑递进关系,内容重复,不仅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专业内涵建设脱节。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专业变动比较频繁,而高职专业设置则主要是参照本科教育,范围较窄,既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专业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又不能满足中职学生渴望进入高职深造的愿望。这在中高职的专业目录中有所反映。《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的专业名称的特征是对应产业和职业岗位,如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应用技术等;《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如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由此可知,高职与普通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衔接对应关系,而与中职不管在专业划分依据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中高职教育难以大范围衔接。另外,这几年中高职学校发展较快特别是高职院校,因此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行为,这也导致了两者在专业建设上的脱节。
(四)招生制度对接存在瓶颈。
按现行招生政策,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中职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这几年一些省市对中职升学招生指标有所增加,但比例还是很低。相关调研显示,到2009年底,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3+X考试,与高考相似,为中职毕业生专门设置,升学比例仅有5%;二是成人高考,这是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升学者中约有60%升入电大,少部分升入高职院校的成教部。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实行从中职学校对口招生,称“三校生”,实行两年制教育,也即3+2,如广科院的应用电子、数控技术专业。“三校生”在技能水平和受挫能力方面较有优势,就业状况较好。还有就是推荐的方式,部分在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免试入高职,但比例相当低[4]。
虽然中职毕业生(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升学愿望强烈,但由于升学渠道不够通畅,很多中职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就整个广东省而言,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升学率不超过15%。
二、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原因
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
(一)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管理缺位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缺乏层级衔接的统一管理,中职归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处)管理,高职归高等教育司(处)管理。横向上的条块分割,纵向上的分层管理,难免造成职业教育管理上政出多门、重叠交叉、互相擎肘等缺位和混乱现象。典型的如2001年8月起,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管理职能划转到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处),但其整体教学方案、教学质量控制、学籍管理和证书发放等均由职业技术学院或有关高等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这些事务又隶属高等教育司(处)管理。这就容易造成五年制高职两个管理部门谁都可以管,谁都不想管或谁都管不好的现象[5]。
(二)粗放式的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制约中高职衔接是另一重要原因。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拉开了扩招的帷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发展迅猛:从1998年的432所剧增至2008年的1184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32%。尤其是很多地方大量兼并重组中职中专组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高专缺乏办学经验和条件,没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师资力量,局限于政府行为,因此精力主要放在扩招普高的学生,无暇顾及中高职的衔接,也不屑于考虑中高职的衔接。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化,学生及家长受社会的影响对中等职业教育相当排斥,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一度萎靡,生源质量和数量急剧下降,直到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才有所好转,生源人数才逐渐回升,到2012年达到了800万人的规模。但是由于粗放式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待中高职衔接问题上显得有点被动,只能应付式地做衔接工作,这是造成中高职衔接问题的重要根源。
三、中高职衔接问题的对策探析
面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就是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层次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整体结构体系。下面就解决的对策从以下四方面作探析。
(一)理顺管理结构,建立思想统一、协调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中高职衔接的顺利实现,政策支持有力、措施保障到位是关键。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如解决中高职衔接中生源的瓶颈问题,教育部门就要针对中高职的衔接现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中职学生升读高职的相关政策,放宽招生比例,组织制定统一连贯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体系,推动建立贯通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否则,中高职的衔接还是很难有效推行。
(二)设定层次分明、定位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6]。因此定位清晰、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递进关系、统一衔接的中高职专业体系,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即包括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这是一个共识。从技能性到技术性再到工程型,一是知识的不同,从技能型到工程型知识的传授是逐渐增多的;二是能力的不同,从技能型到工程型,综合、创新训练的项目由弱到强,越到后面知识储备要求越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如数控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简单编程,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职业岗位是“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而高职则是“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计算机软件绘图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就业职业岗位是“数控加工工艺员、数控加工编程员、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人员、机械(数控)加工工艺师等”。这样的定位既清晰,又考虑了中高职的递进关系。
(三)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设定了层次分明、定位清晰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后,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中高职在办学实体衔接中存在的大量断裂现象,多因缺乏可依据的统一课程体系[7]。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中职与高职的区别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层次上,中职以培养技能性的操作工为主,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具有基础性或单一性的技能,所以中职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岗”为标准;高职以培养岗位适合性强的技术性岗位为主,是在中职培养的操作技能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专业的技术属性,包括工艺、流程、知识、装备等要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其中既有实际操作,又有设计、管理等综合性的要求。所以高职课程设置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专业性,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既重视学生的技能教学,又注重相对系统性理论知识的传授。
(四)高职院校重视中高职衔接,建立中高职院校的沟通协调机制。
目前整体生源呈下降态势,不少普通高中和高职院校的生源都面临很大问题。面对这一无法逆转的形势,高职院校不能只顾面子和架子,忽视了中高职的衔接,因为生源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生存之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高度重视中高职的衔接工作,成立由校长牵头的协调小组,和政府、中职学校等沟通协调,组织精干教师力量做好衔接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等。只有这样,中高职的衔接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构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于产业更新换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着力加强对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衔接、师资力量雄厚、招生灵活顺畅的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注释:
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
②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2,2:60-62.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教育研究,2012,5:69-73,78.
[3]高原,曹晔,罗勇华,等.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职教论坛,2008,8:11-13.
[4]刘荣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调查与政策评析.职业技术教育,2010,16(31):29-31.
[5]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职教论坛,2007,3:52-53.
[6]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30-34.
[7]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职教论坛,2010,22:31-36.
[8]高红梅.关于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若干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6,2:58-60.
[9]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2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