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鹃
摘 要:教学团队对“过去完成时”语法课(试上)进行反思,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在课堂衔接上狠下功夫,如语言的优化与衔接、习题与画面的衔接等,在正式观摩课中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以此为例来探讨“课堂衔接在英语语法课堂中的重要性”,旨在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打造英语精品课堂。
关键词:课堂衔接;语法习得;有效教学
笔者参与了教学团队英语语法课的两次教学活动。第一次尝试教学从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符合课程要求,但学生反馈不尽理想。于是,教学团队在课后对本节语法课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对语法学习感觉乏味且不能牢记语法规则的原因,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尤其在课堂衔接上下足功夫,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由此,笔者从教学现象、问题解决以及实践感悟三个方面来探究课堂衔接在英语语法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现象
1.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奥黛丽·赫本的照片,询问学生是否喜爱赫本,对她了解多少,以“时间轴”形式呈现习题,学生完成练习,并跟着教师说出过去完成时的形式以及它的用法之一。课堂氛围一般。
2.新授
第一环节:课堂新授
教师讲解过去完成时的两种常见用法并给出相应习题,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完成相关练习,效果一般。
第二环节:强化练习
教师在结束过去完成时两种用法的讲解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关于Amelia Earhart的故事来进行语法扩展强化练习,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整篇文章的填空练习,正确率不高。
第三环节:自由说话
教师在本环节设置了自由谈话的内容,先给学生谈谈“我不幸的一天”,然后给学生四个场景的文字描述,希望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说说“我不幸的一天”,以此来操练过去完成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分组讨论、操练,但未能达到有效教学。
二、问题解决
1.导入
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并说出一些人名来复习上一节“说话课”里出现的amazing people,自然引入本课主要人物——奥黛丽·赫本。接着教师用亲切易懂的课堂语言带领学生一起了解赫本的生平经历,由此来揭示本课的教学主题,很好地发挥了导入的“激活”与“过渡”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授
第一环节:讲解过去完成时的两种常见用法
教师在结束第一种用法的讲解后提醒学生认真听某句话,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要求学生用间接引语的方式重复教师的话。接着教师再转述学生的回答,承上启下的语句恰到好处地引出了过去完成时的第二种用法,一气呵成,可谓妙哉。学生也很快领会到了教师的意图所在,教师紧接着举例说明,弥补(试上)课堂中出现的习题间毫无关联的缺憾,把上一个例子与下面的相应习题有机结合,上下贯穿同一个话题,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像听故事一样,专心致志,不易分神(如下例)。
师:同桌告诉我他已经准备好去野炊了,因此他跟我说了一些关于野炊的事,他还问起一些问题,想知道他问了什么吗?下面有一张图片和一个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生:很感兴趣,迫切期待接下来的图片和所要练习的句子,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明显好转,课堂趣味性提高。
第二环节:拓展练习
教师设置习题“妈妈告诉我,我已经学习了三个小时了。”并就此展开话题。
师:但是我告诉妈妈说我必须认真学习因为我想成为像Amelia Earhart那样的优秀人才。你们知道Amelia Earhart是谁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优秀的女士,然后请你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关于她的文章。
生:跟随教师浏览Amelia Earhart的简介,然后进入练习部分。(笔者在课堂里现场观察了几位学生的练习情况,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一部分的强化练习中,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有大幅度提高,比起(试上)课堂中这一部分的教学,这一次效果显著。因为学生是带着期望与好奇心去学习,他们已经受到教师语言魅力的感染,课堂作业较有目的,学习很有兴趣与动力)
第三环节:自由说话
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与所给四种生活情境的文字描述相匹配的图画,画面感较强。学生就图片和所给情境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图片的引入使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会话,效果非常好,语法课顿时活泼起来。
三、实践感悟
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尤其是在课堂衔接方面花了很多心思。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作业正确率都明显提高,学生更是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枯燥乏味的英语语法课变得生动活泼。那么导致这些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
1.关注课堂用语的优化与衔接
比较两堂课不难看出,(试上)课堂中虽然没有出现教学环节衔接方面的冷场,但教师的课堂语言过于模式化,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里学习兴趣不浓,作业效果不佳。之后,教师重视完善课堂语言,使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顺理成章。每到下一个环节时,将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与上一个环节融合起来,比如说,在讲解一个例句时留一个关于下一个环节的悬念,吸引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笔者认为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必须通过合理的衔接语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这种优化用语、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更是避免了一般语法课堂的枯燥乏味,使之有声有色。
2.关注课堂教学的画面感
(1)在(试上)课堂中,教师虽然用心设计习题,但学生的反馈却不理想。原因是当一节课总是出现干巴巴的习题时,大部分学生做不到全过程全心投入。修改后,教师善用教学机智,增强习题画面感,结果大多数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例如,针对习题“When I got outside, the bus ________________.”教师借助以下动画,成功进行有效教学,学生也愉快地完成有效练习。
(2)“自由说话”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二次授课中教师通过增加与说话内容相对应的四幅画面(如右图),清晰呈现语境,学生通过看图描述将要进行的动作,实现了在画面中把握语法规则的理念,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画面,让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很好地实现了语法形式、意义和用法的结合,体现了有效教学的设计理念。
因此,笔者意识到,语法课有可能、也有必要把“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活泼”,只要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给文字习题赋予故事情节,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中学习语法知识,这样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如何用适当的语言“无缝对接”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使教学自然、流畅地“由此及彼”,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英语语法课教学也是如此。“运用之妙,存乎于心”,衔接语的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式可循,需要教师“用心”解读教材,深谙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如能做到这一点,课堂衔接就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当然,教师处理英语语法课课堂习题的机智很关键,仅仅以千篇一律的文字题出现,可能会在客观上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习效果。此时用相应的图片或动画来衬托习题,将习题与画面衔接的做法将成为点睛之笔。事实上,越能描绘出画面感和越有故事情节的课堂越能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
总之,课堂衔接的艺术将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成就一堂精品课。
参考文献:
[1]赖蓉莎.中职英语有效教学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
[2]王松美,李宝荣.英语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158-166.
[3]王守仁.《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 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4.